《童眸》里的人性世界

2018-08-21 05:06薛梦婷
文教资料 2018年4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人性

薛梦婷

摘 要: 黄蓓佳的最新儿童小说《童眸》最重要的特点是对儿童复杂人性世界的书写,儿童不是简单的脸谱化人物,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有思考、有感悟的,他们是一个个缩小的社会人。本书中的儿童都是在物质匮乏的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故事中体现了人生百态和复杂的人性,体现了作者对逝去童年的温柔回眸和深刻反思。本文从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分析入手,探寻这些人物背后隐藏的人性特点,并论述作者创作的最终意图及对当下读者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儿童小说 人性 儿童视角

黄蓓佳的最新儿童小说《童眸》自出版以来得到了读者和专家们的认可和喜爱,此书获得了2016年度好书奖、首届京东文学奖年度童书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及2017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文字)奖。这本书除了延续黄蓓佳儿童小说中温情与爱的主题及对20世纪70年代苏中风景人情的诗意描绘之外,还突破了许多人对于儿童和儿童小说的刻板印象。作者多次谈到儿童不应该是脸谱化的,他们不是绝对纯真无邪的,他们也是一个个缩小的社会人。儿童小说不一定是书写游戏和欢乐,也可以书写苦难、书写命运悲剧。对童年的苦难、复杂的儿童心理、成长中的创伤记忆的描写都是这本书的亮点。作者在后记及采访中都谈到了书中对于人性的书写,作者希望展示的是真实的儿童,是在苦难生活中摸爬滚打、跌跌撞撞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他们真实的内心和复杂的人性世界。

作者在后记中谈道:“(书中的人物)所有成年人的善良、勇敢、勤劳、厚道、热心肠他们身上都有,而那些成年人该有的自私、懦弱、冷血、刁钻刻薄、蛮不讲理、猥琐退缩,他们身上也都有……人性的复杂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千姿百态,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人物才有温度。”书中作者无意于书写一个纯洁的、完美的儿童。因为那不真实,既不符合生活的真实,更不符合小说的逻辑真实,小说中的儿童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儿童作品中的形象有很大不同,他们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他们既有着孩童的纯真、善良,又有着孩童的简单、片面,他们在生活中挣扎、抗争,有的奔向光明、有的陷入泥沼,他们展现出来的是在特定生活背景下真实的人性世界。

一、被疏离的个体

许多文学作品中都会涉及集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关系,群体对个体的疏离往往会造成个体心理极大的孤独和恐惧,从而造成人性上的扭曲,给个体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作者在《童眸》中就写到了这样两个被集体梳离的人物,一个是白毛,一个是闻庆来。

对于“仁字巷”的孩子来说,白毛是个异类,他患有白化病,长得和大家都不一样,他不与巷子里的孩子们来往,孩子们也不愿与他接触,他成了被群体孤立的个体。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是多么孤独,他其实渴望同伴的关怀和爱,渴望与同龄人一起嬉戏,可这些他都得不到,他只能躲在人群背后,垂头丧气,孤苦伶仃,所以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怨恨的种子,直到有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处境。他发现只要他说一句:“反正我快死了。”大家都会顺着他,他戴上了墨镜,选择隔着一层有色玻璃面对这个世界,镜片是黑色的,在他的心里,这个世界也蒙上了一层黑暗的色调。他开始以怨恨惩罚这个世界,惩罚嘲笑、孤立他的同学。用自己的疾病和特殊博取别人的关注,他享受着这种优待,甚至萌生了优越感,而在这其中班主任梅老师不正确的引导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白毛心理的畸变。班级中的孩子们对这样一个异己的个体并没有表现出我们理想中的怜悯和爱护,相反他们从最初的害怕到最后的嫌恶很大一部分在于白毛在班级中受到的特殊照顾。而在墨镜被打破后,白毛失去了与世界抗衡的武器,又回到了之前的孤独世界,他尖叫着说:“我恨你们,恨全世界的人。”作家以细腻悲悯的情感投射在白毛这样一个悲剧人物身上,他被群体疏离,渴望融入集体却被集体深深伤害。我想作者在这里讨论的是一个孩子面对孤立、面对疾病的恐惧和不甘,他试图反抗却遍体鳞伤,只剩下无尽的恨和孤独。在故事中作者以孩子们一起赚钱为白毛买墨镜收尾,给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添上温情的一笔,体现了作者对这样一个生命的关怀。白毛身上人性的恶是被逼出来的,环境滋生了他心中的恨,他的恨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和化解,终究摧毁了这样一个幼小的心灵,读来不禁让人唏嘘。白毛的故事也在引导我们反思当前中小学中的校园欺凌现象,群体对弱者的欺凌除了身体外更重要的是心理。孩子该怎样面对被群体孤立的情况,教师该怎样引导群体中的异数,是像梅老师那样给予过分的特殊照顾还是任其自身自灭、不闻不问,这些都是作者在白毛身上留下的伏笔。孩子们读到白毛这样一个人物时会怎么评价他,他们又会怎样面对生活中如白毛这样的人,作品的价值远远不止在于这样一个人物的塑造,更在于这个人物对我们自身人性的反省和拷问。

闻庆来是一个与白毛有着相似处境的人物,他从农村来到陌生的新环境,他天生斜眼、没有朋友,成为被集体冷落的人。孤独、恐惧、自卑包围着他,他渴望被群体关注和接纳,但注定只能做一个旁观者。但生活总是与人开玩笑,钻桶事件、算盘事件、长跑事件,一件件事给了闻庆来希望又让他彻底失望,最后他选择回到乡村生活。闻庆来身上没有白毛深重的恨,他更多的是对城市、对群体、对命运的失望,他有过希望但终究换来的是更大的失望,生活总是给人太多的考验,最终击垮了这个充满天分的少年。在闻庆来身上,作家给了很多疼爱和怜悯,小小的少年就要经受命运这样的折磨和捶打,最终失去了还击之力,人性当中对命运的反抗终究敌不过生活的雨雪风霜,这才是生活本来的面目。

在白毛和闻庆来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晦涩幽暗,这两个带有悲剧性质的少年展现了人性中的恶和软弱,但作者是带着温情的笔调写他们的,给白毛买墨镜的孩子们,代替闻庆来的闻喜来,都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时告诉我们,生活也许是灰暗的,但总会有温暖的光出现。

二、爱与恨的边缘

作者黄蓓佳在谈这本书的创作时多次强调她想展示的不是简单的脸谱化儿童,而是复杂的、多面的、真实的儿童。书中人物二丫很好地实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二丫有些像《红楼梦》中的晴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开始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精明、刁蛮、任性又有些自私的小姑娘,她长得漂亮,会穿衣打扮,又非常巧手能干,会编玻璃丝、麦秸花,会用丝线勾花,一定程度上她是美的象征。但同时,在她身上又有着对贫穷家庭的嫌恶,对有疯病的姐姐的憎恨,对自己凄惨身世的不甘,所以另一方面她又展现出恨、恶、刁蛮、自私。她一心想摆脱拖累她的姐姐,想摆脱贫穷的家庭,摆脱不公的命运,她不愿被人瞧不起,性格刚烈又自尊。这样一个人物是非常让人怜悯的,在本该无忧无虑玩耍的时候,她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压力,承受世态的炎凉,承受命运的捉弄。在看到姐姐被婆家欺负无人能帮时,她不顾一切营救姐姐,强烈的自尊驱使着她拼出一条命也要保护自己的姐姐,在她身上体现的刚烈和勇敢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人性光辉。最后二丫为了救姐姐而死,在她美丽而短暂的生命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刚烈的女孩子,看到了她身上展现的爱、美、善良、正义、聪颖的人性之光。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用意在于展示不完美却真实的人性。这样美好的如花般的女孩子在生活的大风大浪摧残下依然倔强地绽放,她不向命运屈服,拼命挣脱命运的罗网,释放自己生命的光亮,这样一个弱小的生命没有受到应有的呵护与温暖,和生活进行着残酷又伟大的搏斗。作者无意于让读者都喜欢上二丫,但她在描述二丫时是给予极大关切和爱的,她希望读者都能从二丫的生活中寻找她性格的成因,而不是以单薄的好和坏评价一个人物。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所生存的环境,我们评价一个人物不能脱离生活背景来说,那样是不客观也不公正的,对于小说人物如此,对于现实中的人更是如此。

三、爱与希望

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这也是作者写作本书的主题。书中人物的生活大多是充满波折和苦难的,但他们却兴高采烈地活着,带给我们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其中细妹与朵儿这两个人物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细妹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芝麻糖,因为家庭的变故不得不早早承受生活的压力,小小的肩膀担起了一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家庭,她倔强地不向生活低头,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她的身上有着超越儿童的成熟与坚韧,她不顾众人的反对一心跟随马小五,因为她信任马小五也把他当作自己生活的光。细妹的身上既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勤劳,又体现了坚韧与倔强,她从骨子里透出对命运的不甘,最终成功地挣脱命运对她的束缚,她的身上体现了令人赞叹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朵儿这样一个人物有其特殊性,她是故事的第一视角,所有故事都是从她的叙述角度展开的,她的眼睛就是文题中的“童眸”。其实很大程度上,朵儿的眼睛是成年作者对于那些儿童的悲悯目光的投射。这双眼睛是充满爱怜的、善意的,对世间万物都充满着体恤、纯真,朵儿的身上体现出了孩子特有的懵懂、纯真、善良。与仁字巷其他孩子不同,朵儿的生活相对比较顺遂、温暖,正因为这样她的眼睛才是充满爱与善的,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对别人的故事是充满体恤和理解的。这也是作者最终想要呼唤的眼睛,不仅是儿童读者还有成人读者,作者呼唤我们都能有一双体恤、关怀别人的眼睛,对世界、对生活充满爱和希望,虽然人性是复杂的,生活是波折困苦的,但不要丢失了那份纯真和善良。这是对人性的善的呼唤,也是对逝去的日子的缅怀。

虽然《童眸》这本书中的人物命运大多波折困苦,但故事的基调并不是沉郁苦涩的,作者用一双温柔的童眸凝视记忆中那个荒凉贫瘠年代里苦苦挣扎的人们,他们在童年里经历生活的寒冷与风霜,却没有丢失生活的勇气和希望,都兴高采烈地活着。作者体恤他们、怜悯他们、赞美他们,他们的善、恶,作者都以极大的悲悯给予温暖,用温柔的爱把他们包围。书中的儿童都是立体多面的,他們的童年经历塑造了他们,在他们身上有热情、纯真、善良,也有冷漠、刁蛮、自私,人是复杂的,儿童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丰富的人性展示,整本书的人物才有了温度,读者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样的人物才有了价值。我相信,在儿童读者阅读时也能读出自己,体会到一个人物的复杂与多面,从而明白好坏、善恶、美丑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在成长中渐渐理解现实世界遇到的种种困惑,这也是这本书对生活在当下的儿童的启示和提醒。

参考文献:

[1]丁帆.我们从“童眸”中看到了什么?[N].文学报,2017-01-12(009).

[2]谈凤霞.洗尽铅华的童年烛照——评黄蓓佳长篇儿童小说《童眸》[J].中国图书评论,2017(01):18-20.

[3]张晓玲.人间的孩子——读黄蓓佳《童眸》[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6(09):46.

[4]何平.记忆有自己的形神和气息,为文学提供了自由腾挪的空间[N].文汇报,2016-09-01(011).

[5]王杨.黄蓓佳《童眸》:刻骨铭心的追思和温柔的批判[N].文艺报,2016-08-15(007).

[6]田俊.从晦暗生活中捕捉阳光——读黄蓓佳最新力作《童眸》[J].民主,2016(06):62-63.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人性
逼近人性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功能与人性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