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纸浆补书机在修复和刻本中的应用实践*
——以新会景堂图书馆为例

2018-08-27 11:34谭红霞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刻本纸浆古籍

谭红霞

(新会区景堂图书馆,广东江门 529100)

我国古籍修复技术流传已久。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中曾提及:“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宋武帝时徐爰,明帝时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编次图书,装背为妙。”[1]由历史记载可知,晋代已有裱褙技艺,可见我国装裱技艺至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技艺随经验累积,至南北朝时期裱褙技艺已达高明的地步。时至今日,古籍修复技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又有了新的突破,以纸浆补书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手段极大提升了古籍修复效率与质量,这有力支撑了我国历史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我国积极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古籍的措施,包括确定国家层面的古籍保护计划与目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提升珍贵古籍修复数量,积极培养古籍保护专业人才,推进古籍资源的数字化与标准化等。早在2007年1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2017年9月,文化部发布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主要指标,其中就包括到2020年,要在2016年珍贵古籍修复数量250万叶的基础上增加100万叶,古籍收藏单位从业人员由2016年的8396人增加到2020年的10000人[3]。显然,纸浆补书机诞生与改进,无疑使得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更加如虎添翼。

1 纸浆补书机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人工修复古籍费时耗力,面对汗牛充栋的古籍,纸浆补书机以其自动化、高效化等特点,为古籍修复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带来了古籍修复的革命。

1.1 纸浆补书机产生的背景——古籍修复的困境

1.1.1 技艺难以传承和延续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技术,专业修复人员丰富的经验、娴熟的技巧是古籍修复的关键。明人周嘉胄《装潢志》云:“古迹重装,如病延医。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可见修复人员技艺的训练是否扎实,技巧是否高明,至极重要[4]。古籍修复技术多囿于口传手授、师徒相传的教授方式为主。其中许多技巧性的经验、手法上的奥秘,一般外行人也难以理解;加上从事修复工作者多习惯于作而不述,使得过去留下来的记录性文字资料相当有限,古籍修复的大量隐性知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湮没。

1.1.2 古籍修复人才十分短缺

1930年代,欧美地区提出文物保护是结合材料科学、人文历史及修复技术的专业。自1960年代起,文物的修复技术已从一般人眼中工匠的技艺,逐渐变为结合美术和相关科学知识的专业技能,并被公认为是一门具有科学方法、跨领域的学问[5]。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也出现了少数从事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如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市首都联合职工大学较早开展了合作培养技术人才的合作,金陵科技学院设置了国内首个古籍修复本科专业,而中山大学也于2015年以联合培养的方式开始招收古籍修复与保护方向研究生。但总体上来看,当前古籍修复领域还存在比较大人才缺口,全国2800多家图书馆收藏的超过5000万册古籍,其中1/3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按现有古籍修复人员数量规模,要很时间才能把馆藏古籍全部修复好[6]。

1.1.3 传统古籍修复技术存在固有缺陷

过去,我国修复古籍的传统办法主要是选择与书籍材料相近的纸张,将其粘贴在残破的地方,实现对古籍的修复,因而传统修复方法对补纸的依赖是非常严重的,其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补纸在颜色方面与原书的纸张保持一致。由于古籍在长期保存的过程中在原来纸张的颜色基础上演变出了许多色调和层次,其纸张颜色常常会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因而同一书叶可能要用到各种材质和颜色的补纸,这就对补纸的颜色和品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补纸在厚度方面与原书的纸张保持一致。我国古籍普遍使用的是手工纸,依照原料类别可将其划分为麻纸、皮纸、竹纸和混料纸四类,其中前两类纸当前留传的比较少,当前古籍纸张原料以后两种为主,但由于全国各地所生产的手工纸在配方、规格、薄厚、颜色和重量等方面均各有比较大差异,直接导致修复古籍时选择恰当的补纸十分困境。

1.2 纸浆补书机的兴起与发展

纸浆补书技术在国内最早被应用于古籍修复始于20世纪中叶,该项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古籍修复中普遍存在的旧纸短缺问题[7]。斯帖·奥克莱(Esther Alkalay)最早于1956年研制出纸浆补书机,1971年她对其进行了改进,出售给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和文献修复中心,实现了商业化目标[8]。此后,英国、德国、奥、美等国纷纷研制出本国的纸浆补书机,并在书籍修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1年,J·富兰克林·默维和刘家真介绍了当时国外的纸浆修补技术,包括该技术的定义、特点、原理和涉及范围主要设备等,总结了瑞士、德国、荷兰、西班牙、以色列、丹麦等国研制的纸浆修补机特点[9]。

国外纸浆补书机虽然在修复古籍中得到了推广与应用,但这类设备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其中包含了气动装置,运行时噪音非常大,若要在图书馆中应用,必须要将其安放在具有隔音效果的空间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图书馆的空间负担;这类设备不具备用水回收功能,导致其使用过程中对水的浪费问题非常严重;其气动、液压等装置,无形之中抬高了这些设备的造价。鉴于国外纸浆补书机存在的这些问题,国家图书馆开始尝试研制适应我国国情的纸浆补书机。

早在国图研制纸浆补书机前,江苏省文化厅已经在1992年下达了“纸浆修补技术研究”的科研项目,力求攻关纸浆修补的关键技术,分析纸浆修复质量、速度与纸浆纤维、深度、均匀度及流动性的关系,并对研制出的纸浆修补技术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10]。1994年,国家图书馆完成了纸浆补书机草图的绘制工作,并于1996年成功组装了纸浆补书机样机,此后在北京青云仪器厂的协助下对纸浆补书机在设计和功能上进行了改进。1998年,文化部科技司对纸浆补书机进行了鉴定,充分肯定了其使用价值,因而建议在全国推广开来[11]。2006年,国家图书馆完成BSJ-2006A型纸浆补书机的研制。除国图研制与应用的实践外,国内部分机构还引进了国外改进以后的纸浆补洞机,用以修复图书。例如,2002年,上海市档案馆引进了美国的纸浆补洞机,经应用后发现修复效果显著[12]。当前,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纸浆补书机主要是国图研制并改进后的机器,该机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其技术与功能已日渐成熟,因而得到比较广应用。例如,中山大学图书馆[13]、湖北省图书馆[14]以及景堂图书馆[15]等分别引进了纸浆补书机用于修复本馆所藏古籍,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3 纸浆补书机用于和刻本修复的优势与劣势

1.3.1 纸浆补书机的优势

纸浆补书技术重点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纸浆纤维与原件纸张材料的相容性,纤维越接近原件越好;二是分析原件的纸张损坏情况,损坏越严重的古籍,其修复反而越容易;三是纸张损坏处与修补纸浆纤维的衔接问题,原件损坏处的断面边与修补纸浆纤维衔接的面积越小,修复效果就越理想。在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古籍修复人员基本上都采用传统的方法应对这些问题,即通过晃动纸浆,凭借其个人经验和身体感观对这些情况进行判断,再形成关于纸浆补书方案的选择。也有少部分专业人士主张通过微观定量的方式,精确分析纸浆的纤维种类及其含量,即利用电子显微镜对纤维的颜色、光滑度及密度等物理特征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显然,传统方法是十分粗糙的,很难确保修复的准确性,而后一种方法则更加科学、合理,但这种方法对技术能力和设备条件都有极高的要求,只有少数机构才能实现。

为解决这些问题,纸浆补书机应运而生,该设备具有以下优势:(1)通过自动化处理大幅提升古籍修复速度。一般情况下,人工修补古籍过程非常繁杂,包含补、托、裱、排、镶、衬、揭、接、装等众多环节,因而修复一件一级古籍的速度每天仅能够达到1至4叶的水平。但纸浆补书机却能够突破人的生理极限,极大提升修复速度,平均每台机器可以修复30至40叶古籍;(2)通过计算机标准化测算提升古籍修复的成功率与科学性。人工修复古籍主要凭借的是修复者个人的经验和感观对纸张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确定纸张类型以及纸浆用量,因而极易出现差错,但纸浆补书机能够通过计算机测算纸浆用量,实现纸浆用量的标准化,从而避免其主观意识偏差而导致修复失败的问题。除此之外,纸浆补书机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了传统古籍修复技术过于依赖个人技艺、且传承不易等问题,从而更有利于古籍修复技术及其工具的普及与推广

1.3.2 纸浆补书机的劣势

纸浆补书技术在国内外使用较为广泛,国图2006年研制的BSJ-2006A型纸浆补书机在国内也受到了极大关注。但目前在南方使用率不高,其原因主要有:纸浆量不容易把握,全凭经验;纸浆补书机在南方这种潮湿天气下使用,故障较多;缺少科学检测,对于修复效果持怀疑态度人员较多;只适用于那些纸张拉力较好,遇水不掉色的古籍,且无法修补古籍上的红线、蓝线,还无法完全替代手工修补。

2 新会景堂图书馆和刻本收藏现状

和刻本即日本刻本,指明治之前(含明治)日本刊印的中文古籍,包括完全参照中国典籍刊印的翻刻本,日人用汉语注解的注释本、整理本,日人学者用汉语撰写的各类著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日两国和两个民族文化交往的成果,为研究中日关系尤其是文化交流提供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和刻本在日本刻印,这使得我国因历代焚书、禁书及战乱而佚失的典籍得以在异域保存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许多和刻本都被我国当成底本进行翻刻重印。我国清代在编纂《四库全书》之时,虽然以皇权的威信广罗天下书籍,但我国许多典籍在明代时期就已经佚失。而在邻近的日本,由于其庶民文化兴盛,日本民间对我国通俗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日本对汉籍的巨大需求推动了和刻本的商业化,使得我国许多佚失的典籍能够在日本找到。和刻本自日本流入到我国始于日本明治时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放了国门,所藏的大量汉学典籍西归到我国,进而造就了我国当前收藏和刻本的现况。

笔者所在单位为新会景堂图书馆(以下简称“新会馆”),新会馆藏和刻本30种32部465册,为广东省内和刻本藏量较多的收藏单位之一。根据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和《中国馆藏日人汉文书目》记载,国内当时共有68个图书馆收藏了辛亥革命以前刊印的和刻本3056种[16]。而新会馆所藏部分和刻本,未被收入《中国馆藏日人汉文书目》,更显珍贵。如:内国史略五卷,(日本)藤田久道编,日本明治十二年(1879)东西馆刻本;续皇朝史略五卷,(日本)青山延于撰,日本天保二年(1831)刻本;村上忠顺古事记标注□卷,(日本)村上忠顺撰,日本明治七年(1874)刻本。

由于以往古籍保护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保存条件不好,还有和刻本自身独特的纸张和装帧形式等原因,新会馆所藏的和刻本现存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书籍破损严重,虫蛀、粘连、掉渣现象尤为突出,部分书籍出现翻动困难的情况。为了保护好这批文献,我们启动了和刻本的修复工作。在用纸上,和刻本用纸多用日本构皮纸,其质地一般比中国刊本所用纸要稍显粗厚,最大的优点就是韧性较好,适合用纸浆补书机修复,纸浆补书机修复可以大大提高修复速度。

3 新会景堂图书馆和刻本修复的实践

新会馆以《和刻本古籍修复工艺和材料研究》为题申报了新会区科技计划项目。此项目与中山大学图书馆合作,以馆藏和刻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引用纸浆补书机,利用纸浆纤维作为修复原料,将原书和纸浆纤维相互交叉连接并通过外界施加的压力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修复技术相结合,实现古籍修复工作的大跨越。

3.1 修复方案及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

针对使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进行逐一解决,利用和刻本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纸浆补书机进行修复,研究其修复工艺和材料,确定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进行机器改善,最终有效提高和刻本古籍修复的效率和提高纸浆补书机的使用率。

3.1.1 制定修复方案

坚持“整旧如旧”和“过程可逆”等原则,确定科学规范的修复方案。

(1)修复对象:前期因修复经验不足,选择破损不是特别严重、修复难度稍低的书籍先期修复,积累一定经验后,再修复破损特别严重的书籍。征求修复专家意见后,确定《万国史记》为首期修复对象。

(2)修复方法:使用纸浆补书机修补。封面和封底为多层构皮纸托裱压花而成(外层为染色构皮纸其它层为原色构皮纸),同样使用纸浆补书机从背面直接修补,正面缺损处颜色用国画颜料涂补。封面和封底修复后均依照原书为扣皮,装订线为白色4#单丝线。

(3)修复用纸:选用与原书厚度和颜色较为接近的构皮纸。

(4)修复人员:修复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较高的古籍修复技能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5)修复档案:内容包括所修书籍的名称、版本、年代、存卷数、尺寸、装帧;古籍破损鉴定;修复材料;修复技术手段;修复部位;使用照相技术对修复前后的古籍和修复过程中的独特技术处理进行拍照形成的数码资料。

3.1.2 修复流程

(1)拆分书叶编码。拆分书叶,在每叶书装订线内下方比较完好的地方用铅笔编上叶码标识。

(2)揭书叶。揭书叶的方法有三种,包括干揭法、湿揭法和蒸揭法。根据实际情况揭开粘连的书叶选用干揭的方法,中间部分用口腔器及镊子协助。

(3)清洁书叶。清洁书叶包括清除昆虫排泄物、虫卵、灰尘,并及时对掉落的书叶碎片用皮纸加以固定等工序,必要时要进行脱酸处理。

(4)拍照书页。利用计算机技术,测量纸张空缺面积,计算需用纸浆量。

(5)纸浆制作及纸浆纤维处理。利用搅拌机打浆,仔细检查纸浆纤维在水中的长度分布情况,对于过长的纸浆纤维利用剪刀及搅拌机进后续处理。纸浆制作固定浓度,1克纸配500ml纯水。

(6)修补书叶。掀开机内压纸架,将需要纸浆补书机修复的书叶正面朝下放在纹理细密的纱布上,四周密封好,将事先准备好的纸浆倒入池中,水池下方的循环水泵运作,在纸张托架下部“负压室”,制造一个负压空间,以负压的抽吸作用,加速和提高纸浆溶液的下泄速度和力量,增加水的排净率及纸浆成纸的牢固性,完成纸浆着附于书叶。

(7)在纸浆补书机取出书叶后,上下各垫一层羊毛毡相隔进压书机内压干压平,取出平整书叶,检查书叶碎片位置情况,差异的位置需揭起以手工修复的方法进行修复,去除书叶边缘多余纸浆纤维,折叶捶平,加石块压平。

(8)配上合适护叶,用两纸稔固定书叶,以其原始单线四眼线装形式装订。

3.2 所解决的关键问题

3.2.1 纸浆用量的测定

目前,国内使用纸浆补书机,在添加纸浆时全凭工作经验,无科学检测和标准化数据。解决此问题的思路:制定固定浓度的纸浆。通过检测纸张破损面积占全页面积比例,计算出修复用纸的重量,同时得出需要纸浆的容量。具体操作如下:(1)对书叶拍照后,采用计算机对书叶进行处理,精确计算缺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2)根据面积比=重量比,计算出需要修复用纸的重量。纸浆制作采用标准浓度,以1克修复用纸对500ml纯净水。两者合一,计算得需要纸浆的容量。此技术的发明,提高了科学性,打破以往依靠经验使用纸浆量,大大提高修复用浆的准确率。

3.2.2 纸浆补书机故障处理

(1)进水单向止回阀及排水阀堵塞。故障表现及分析:纸浆补书机使用后会有少量纸浆沉积到进水泵上方的单向止回阀及排水阀门中,长时间累积后这些沉积的纸浆堵塞阀门。处理方法:①进水管单向止回阀堵塞处理,关闭电源拆下进水泵上方的连接软管,露出阀门,使用铁线由下向上推;②排水阀堵塞处理,从排水口插入铁线,由上向下推,使阀门片重新处于活动状态。

(2)进水泵过热烧毁。故障表现及分析:单向止回阀被堵塞后没有及时处理,其相连的水泵在高速运转且没有水流散热的情况下会过热导致马达烧毁。处理方法:耐心等待。纸浆补书机共有两台进水泵,一台进水泵失灵后另一台依然会正常工作,但进水速度明显减慢。

(3)控制面板失灵。故障表现及分析:通电后控制面板灯亮,按储水键正常储水,按上水键时控制面板有异响,且所有按键失灵。断开电源,升起补书机上部,露出控制面板内部,通电,按控制面板上任意按键,发现有微弱火花并伴有异响。结合当时天气情况及使用环境判定为:密封装置失灵导致冷凝水流入控制面板内部,或潮湿空气进入控制面板内部凝结成水,造成短路。处理方法:断开电源,使用电吹风吹干控制面板内部,重新安装后正常使用。

3.3 修复效果分析

目前,新会馆已完成和刻本修复7册,书叶457叶,日均机补书叶达30叶左右。选取书叶样本于修复前后均送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实验室检测。检测报告显示(见表1),修复前后书叶无修复处厚度基本不变,修复处因用纸浆量稍多、以至厚度较无修复处厚度增加20-30%,因补全了破损处、以至每平方米重量值增加20-30%,PH值基本不变,白度稍微减少。

表1 修复前后数据对比情况

修复前后样品三维纤维及其粘合情况显示,纤维成分基本不变,修复处与周边纸张纤维粘合良好。

4 结语

江门市新会区景堂图书馆引进国图纸浆补书机,以该馆所藏的和刻本为修复对象,运用该设备开展了和刻本修复的探索工作。应用实践结果显示,纸浆补书机对和刻本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能够有效提升修复效率。然而,我们在实践也发现,纸浆补书机在功能上也还有待完善,应当探讨如何解决古籍修复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如纸张材质辨别、修复可还原等。

猜你喜欢
刻本纸浆古籍
日奔纸张纸浆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