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及对策

2018-08-27 03:23丁功谊曾敏
文教资料 2018年8期
关键词:非遗对策

丁功谊 曾敏

摘 要: 会昌县非扬藤器厂被列为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生产线的完善、核心技艺的传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管理理念、销售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对于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可以在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探索“公司+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增强产品的多元性、打造有效的销售网络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传统工艺类 非遗 生产性保护 对策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在非遗保护实践工作中,主要有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途径。生产性保护是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的重要途径,所谓生产性保护,指的是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2012年4月,江西省文化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赣文社字〔2012〕20号)文件,拉开了江西省开展生产性保护基地申报工作序幕,会昌非杨藤器厂成为第一批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研究该基地生产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探索一条适合传统手工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效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会昌非扬藤器厂的发展历程

会昌县非杨藤器厂成立于2005年,原名会昌天利藤木家具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会昌县非杨藤器厂。该厂位于会昌西江镇粮管所大院,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厂房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150万元,聘请了藤器制作老艺人进行传艺,有固定制作艺人20余人。该厂主要生产沙发、茶几等藤器制品,产品朴素典雅,线条流畅,有较强的装饰性和欣赏性,极具环保价值,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该厂藤器制品主要销往江浙等沿海地区,年生产总值约320万元。

2012年12月,省文化厅经组织专家评审、实地考察,公示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评审结果名单,会昌县非扬藤器厂被列入其中①。

二、会昌藤器生产性保护的有益尝试

会昌县非扬藤器厂被列为第一批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个起点,一个能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生命力和影响力,促使其走向全国,走向更广阔市场的起点。为此,会昌县非扬藤器厂在相关部门的关心下就生产性保护工作进行了一些尝试。

1.完善了生产线

据相关资料记载,会昌藤器有着数百年生产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会昌手工艺人就能够生产篮、盘、托、箕、箱等各类藤制工艺产品,且行销本省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会昌县城镇公社藤器厂。1980年以来,套装藤家具先后获得国家轻工业部“部优产品”、省优产品等荣誉,并曾选送北京人民大会堂。会昌藤器之所以取得一系列荣誉,主要是因为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全手工编织。会昌非扬藤器厂继承了老艺人的编织智慧,严格每一道程序,完善了选材、钉架、编织、底漆、喷漆等车间,形成了一条严密的生产性。

2.传承核心技艺

会昌藤器的核心技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藤面的编织技艺,二是藤条的码圆技艺。大型的藤器如藤箱、藤椅、藤沙发、藤柜、藤床等都有大小不同的藤面需要编织,需根据产品的整体效果,编织不同花纹的藤面,一般有“回字形”“米字形”等主要的纹路。藤器产品如沙发的扶手、藤椅的坐垫等,均由藤条弯曲而成,这就需要藤器生产艺人熟练掌握藤条的码圆技艺,不借助圆规等工具,全凭眼力与手艺。会昌非杨藤器厂在老艺人的带动下,以传承会昌藤器的核心技艺为己任,不断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一批技术人员掌握了核心技艺。

三、会昌藤器生产性保护面临的问题

经过数年探索,会昌非杨藤器厂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与会昌县绿源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了会昌县扬非藤木家具有限责任公司后,该厂成了会昌藤器的龙头企业。然而,在其生产性保护的尝试中,同样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1.管理理念待转变

会昌非扬藤器厂,从创办到重组,经历了分分合合,规模越来越大,产值不断增长,但其管理理念几乎没有发生多少改变,基本上属于粗放型管理,没有完善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几乎还停留在小作坊阶段。重组后,县林投公司专门选派了一名副总负责该厂的管理,情况有所改善。

2.销售模式单一化

会昌非扬藤器厂的销售模式主要是订单式,客户根据图册上的款式,将自己的要求反馈给厂家,该厂根据客户要求生产,几乎没有积货,忙时再聘请部分临时工,没有订单时全体休假。因此,该厂产能一直持平,即使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情况下,该厂仍然保持原有的营业额。

3.生产流程需规范

目前该公司采用流水线的生产模式,没有制定规范的制作流程,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强。在旺季订单多的情况下,往往需赶工才能完成,有些藤器制品上漆时还不太细致,也没有严格執行发货、查货制度。

4.作业环境要改善

会昌非杨藤器厂虽然建设了选材、钉架、编织、底漆、喷漆等车间,但车间内没有明确的标识,对该流程没有文字介绍,对制作流程缺乏必要的包装。此外,由于该厂厂址位于西江镇粮管所内,生产车间为粮管所闲置的粮库,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在作业环境上还需加大投入。

5.政策扶持待加强

江西省除文化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公布了两批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外,各级政府部门没有出台相应的具体措施与之对接,即使是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如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若干政策措施》②的文件,也没有明确的扶持力度,在实际的工作中被边缘化了。

四、从会昌藤器厂发展看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策略

作为江西省首批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会昌非扬藤器厂做大做强,有利于我们探索一条适合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和发展的有效路径。

1.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

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在于传统工艺流程、核心技艺等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会昌非扬藤器厂作为第一批10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的一员,任重而道远。该厂作为会昌县最大的传统藤器生产厂家,规范工艺流程,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生产标准,并把工艺流程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在车间展示出来,责无旁贷。

2.探索有益的生产模式

会昌藤器制作技艺作为一项有着两百多年的传统技艺,其从业人员有一定的规模,大大小小的作坊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小作坊尽管规模不大,甚至只有一两个人生产,但由于该技艺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小作坊只能采取传统的手工制作形式,其产品并无太大的质量问题。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小作坊进一步扩大其产能,探索各种有益的生产模式,是当前会昌藤器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在销售网络建成后,“公司+小作坊”的生产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合作共赢模式。

3.增强产品的多元性

会昌藤器经过两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其产品的变化轨迹是十分明显的,清代民国主要是传统的篮、盘、托、箕、箱等生活用具,特别是果盘,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个,藤箱则是大户人家嫁女的必备;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藤椅成为会昌藤器的代表,90年代以来,不管是家用还是办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藤椅,只有少数富庶家庭和高级领导才逐渐用真皮沙发;进入新世纪以来,藤沙发、藤床、藤衣柜等新产品层出不穷,会昌藤器向复杂的大器物发展。然而,总体而言,藤器产品比较单一,藤器制作艺人没有往开发工艺品方面发展。因此,我们认为,会昌非杨藤器厂可以从小器物的工艺品入手,注入创意艺术,用现代艺术的理念设计产品,增强产品的多元性,增加藤器的艺术价值和产品附加值,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

4.打造有效的销售网络

当前,农村电商异军突起,会昌县举全县之力建设电商孵化中心,1号店、淘实惠、京东、农一网、厂家网、邮政e网、欧佩薇、微乐、益农信息社、本来生活网、田园通等电商平台纷纷进驻会昌。2015年,全县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0.76亿元,2016年电商交易额15.13亿元,同比增长40%。会昌藤器完全可以搭乘电商平台的顺风车,在淘宝网、京东网等打造有效的网络销售平台,推进会昌藤器产业化发展。

五、结语

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会昌藤器在省内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市场广阔,经济前景可观。目前,会昌县有一批技艺精湛的传承人,具备了实施生产性保护的主客观条件。作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会昌县非杨藤器厂,如能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积极探索有益的生产模式,注入创意艺术,增强产品的多元性,借助电商平台,打造有效的销售网络,将在全国藤制品市场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会昌非杨藤器厂的发展,为我们探寻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径。

注释:

①参见江西省文化厅《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赣文社字[2012]52号),2012年12月20日。

②参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江西文化产业网 http://www.jxci.cn/content.aspx?id=1512.2014-08-27.

參考文献:

[1]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5).

[2]李荣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途径[J].文化学刊,2012(5).

[3]宋俊华.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文化遗产,2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吉安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模式研究》(编号YG2012081)成果。

猜你喜欢
非遗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