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

2018-09-04 11:15王明礼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育现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

王明礼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照顾,很容易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不同的问题。如何通过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的关键。本文将针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谈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初中 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们在学习、心理、道德品质和安全等方面由于缺乏一定的约束和教育,很容易出现问题。根据笔者目前的带班经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是导致他们出现厌学等一系列情况的关键原因。其中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家庭结构不完整,教育功能几乎丧失;隔代教育代沟严重;留守家庭教育缺乏文化和道德氛围等等。本着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这些问题,对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相较于年龄更小的小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部分学生在缺少父母教育和关怀的环境中甚至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作为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的淡薄和教育的缺失,还是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抑制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初中时期的留守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青春期,是他们身体和心理变化最大的一个阶段,男生、女生都各自产生着青春期的烦恼与不安。由于远离最亲近的父母,缺失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一旦遇到烦恼则没有办法向父母倾诉。而隔代的亲人和亲戚等其他监护人不是无暇顾及,不关注孩子的变化和感情,就是和学生难以沟通,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别的不需要操心。在学校方面,由于所处农村地区,受到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在生活中也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状态无暇顾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没有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开展教育工作。部分内向封闭的留守儿童表现的更为隐蔽,不善于与其他人交流,使得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更少,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没有受到重视,表现在不同学生身上,就出现了情绪不稳定、冲动、逆反、固执、缺乏活力、心里老化、孤僻等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习指导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之后,没有办法寻求教师之外的人进行询问请教。而教师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时无刻陪着每位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有效的课外教育和辅导,在思想和行为也缺乏引导和教育。最终导致初中留守儿童群体学习兴趣低落,学习动力淡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也不明白学习的意义,造成他们的成绩较差,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较低。由于生活上缺乏思想教育指导和行为上的约束,使得学生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惯,比如抽烟、沉迷游戏、打架、早恋等等。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很容易出现问题,在学校中表现为违纪、不思进取等现象。多数留守儿童和自己的隔代长辈或其他监护人生活,这些亲人与学生的生活理念差距较大,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地学习帮助,也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学生往往又产生溺爱心理,注重给予学生更丰富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学生在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同时,在学生犯错误时,他们也没有办法进行管教和约束,在道德行为上无法提供有效地帮助和引导。除此之外,在农村地区,初中留守儿童没有住宿条件,往往是走读,这也造成了教育管理上的困难,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发展和进步。

3.生活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隔代长辈和其他监护人对于学生的监护不够到位,很多生活中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清除。这导致留守儿童的非正常死亡常有发生,另外还有烧伤、烫伤、交通事故和电力事故、溺水等等问题的出现。除了对安全教育缺乏重视,还有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家庭学校的有效监护而受到的人身亲爱。

4.亲情缺乏问题

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难以受到亲情的帮助,与父母见面频率较低,沟通方式也比较单一,缺少父母的呵护。即使随着现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孩子可以和家长进行视频或语音通话,但是在生活中依旧缺乏亲情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5.生活缺乏帮助

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隔代长辈的年龄较大,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独立自主。有时候天气冷热交替,孩子不懂的提前加衣;有的孩子不会做饭菜,有的孩子衣服洗不干净等问题时有发生,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的生活质量较低,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采取的对策

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亲情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比不可少的,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品质和智力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导致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出现,他们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长期处于缺乏关心和爱护的状态,感到焦虑、没有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自闭又固执。这样的心理主要是由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受到該有的重视,导致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亲情缺失、心理健康不良、学习兴趣减少、道德意识薄弱、安全问题频出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学校的努力,有需要家庭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1.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

留守儿童应当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权利,比如受教育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当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机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保护教育活动,使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伤害时,能够寻找到帮助自己的人和途径。只有这样通过法律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出健康良好的法律环境。

2.注重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投入

提高农村初中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应当作为促进城乡发展的主要目标进行落实。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确保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亲情维护和安全保证。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配置,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比如在农村初中中设立亲情室,开设亲情热线,创办心理咨询室,配备相应的心理教师,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稳定发展。

3.教师应当多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组织活动,通过举行各种讲座,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水平,使留守儿童能够在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另外,教师还应当建立起留守儿童的档案表,将他们父母的联系方式和务工去向及时记录,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维护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

4.政府要规范留守儿童父母责任

教育部应当同有关部门通过建立家庭责任监督制度、减少父母同时长期务工、督促父母定期回家探望等形式,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监护责任,逐步从根本上缓解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缺失问题。教育部、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政府将从优先保障就近走读入学、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16岁以下留守儿童须登记三个方面不断规范留守儿童关爱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结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作为时代问题依然无法避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信留守儿童问题终会得到完美解决。但是以目前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教育问题上,教师不仅要重视速度,更要重视质量,使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应有的关爱,促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和心理健康,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施丹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 广西教育,2013(33):4-5.

[2] 杨怀. 浅谈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2):25-26.

[3] 刘佐信.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现状与教育对策[D]. 上海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贵州毕节市金海湖新区文阁中学)

猜你喜欢
教育现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