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重在育人

2018-09-04 14:08谢勇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常态育人传统文化

谢勇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在培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并日益得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新常态要针对实际,注重实践,长期坚持,逐步深化,切勿贪大求全,力求实实在在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新常态;传统文化;育人

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强化内容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致占主宰地位,其对中国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影响最为深刻。在学校教育当中,儒家思想的精华是值得重点强化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众所周知,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是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和定型的关键阶段。如何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受来自社会、家庭等各种消极因素和错误思潮的影响。部分中小学生出现了缺乏理想、妄自尊大、任性自私、自由散漫、漠视礼仪、言行粗鲁、缺乏诚信、厌学早恋、违法犯罪等不良品行,令人担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突出强化以孔孟之道、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儒学所倡导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独慎、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厚行、勇毅风行等十大传统美德,具体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小树立中华民族的自尊性、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社会乃至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崇高理想;形成孝悌观念,讲孝道,董感恩,特别是感恩父母,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要知情重义,履行个人责任和义务;要诚实守信,言必行、行必果;要讲勤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讲礼仪、重礼貌,形成文明、谦让等行为习惯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实践

一是将《弟子规》列为校本课程,纳入德育教学计划。全市中小学校给教师、学生配发《弟子规》读本,教师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给学生集中进行解读。同时,利用多媒体“班班通”设施,组织师生观看《弟子规》等解读光盘,召开传统美德故事会,讲述美德故事,编写手抄报、精选座右铭,深化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二是传统文化教育元素纳入校园文化体系。各中小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墙”建设,在校园内最醒目的宣传橱窗内张贴“校训、校风、学风”,在楼道、教室、宿舍等处张贴《名人名言》、传统文化经典故事图解、《弟子规》展板,各类文明提示语等,形成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各中小学校开设诵读课或利用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集体诵读《弟子规》,举办诵读大赛,知其意、明其理、践其行。举办感恩励志报告会或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讲座,给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讲授传统文化,触及每个人心灵深处。学校负责人、教师带头践行《弟子规》,加强自身修养,转变行为习惯,讲究言行文明,对学生起到了示范表率作用。开展文明礼仪、孝亲敬老、尊师爱生、扶危济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面必净,衣必整,钮必结”温馨提示中,在“低声说话,得体问好,由衷礼貌”的训练中,在“不乱花钱、不吃零食、不随便丢弃”的告诫中,在“上下楼梯一律右行,时时处处顾及别人”的细节中,在做一次家务,为需要帮助的人献一份爱心的行动中,实实在在体会传统文化倡导的美德,把《弟子规》内化为日常行为习惯,提升了师生的文明素养,促进了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三、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一是家庭影响不容忽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孩子性格、品德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基础在家庭,需要家庭潜移默化和学校教育的紧密配合。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培训,提高学生家长的传统文化素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开展家庭、学校、行政村之间的一系列互动,让学生树立尊敬长辈,友爱同学的观念,养成尊敬长辈、友爱同学的良好习惯。二是教育引导贵在坚持。学生行为习惯不时出现反复,部分老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甚至对学校安排的活动产生抵触情况。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而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这就需要耐心细致的做教育引导工作,需要不断强化已经形成的优良行为。教师要统一认识,把握规律,坚定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信心,对出现问题认真分析,抱着积极有为的态度去解决,去改进。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道德观,从而树立良好的孝悌心,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三是稳步提升德育水平。中小学校要逐步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特别要提高学校校长和教师文化功底和鉴别能力,在学习传统文化上狠下功夫,成为知书明理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滋养品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应试教育客观上将基础教育变成升大学的选拔教育,使中小学教育的功利色彩浓厚,人文内涵淡化,实质上是一种缺乏人文精神的纯粹的职业训练,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甚而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试教育不仅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且加剧了教育人文资源人文精神的流失,明显影响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心智、精神发展的桎梏。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且对于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以至对于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校要促进传统文化应回归中小学教育,建立长效机制,不求立竿见影,不求时尚虚荣,真心实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体系,创新模式,长期坚持,扎实推进,努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新突破、新進展、新

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晓玉.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3).

[2] 于向辉.新形势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问题分析[J].科技风,2016(6):83-83.

猜你喜欢
新常态育人传统文化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