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民生新闻从哪来

2018-09-04 14:08徐艳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亲历接地气新闻报道

摘 要:民生新闻报道就是咱老百姓身边的“大喇叭”“服务台”“信息站”,要想让节目真正的走进百姓心里,长期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就需要在报道形式上求新,真正的俯下身子,走到大家伙的儿生活当中去...

关键词:民生新闻;接地气

“民生新闻”这个词,很多人熟知。因为它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主要说的是咱百姓身边的事,对受众来说,贴近性很强,很容易和节目有所互动;而对于做新闻的人来说,因为它是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所以要求所做的一切报道要“接地气”;对于民生新闻而言,有很多新闻源就来自于百姓的生活,所以无论是节目受众还是新闻编播者,两者很容易形成互动,尤其是新闻记者,很容易成为受众的朋友、信赖的人。

民生新闻的雏形,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晚报、都市报上的市井新闻、社会新闻。因为它表现内容鲜活,接地气所以这样的新闻报道形式一出现就引起了受众的共鸣。而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就带有了很强的民生新闻的品质。随后,民生新闻在新闻媒体上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2001年,沈阳电视台推出的《直播生活》,2001年河北广播电视台的《今日资讯》,2004年辽宁电视台开办的《新北方》,以及大家熟知的《第一时间》《直播南京》等民生栏目。这些节目的共性就是"致力民生,新闻力量",以本地区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主要形式,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现在一些省级党报也先后开辟了“民生连连看”、“亲历”等民生栏目板块。民生新闻可谓是遍地开花,它为什么这么有生命力呢?

1.受众的实际需要。传统的以时政新闻为住的地方新闻播报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要,为了寻求发展,民生新闻这种新颖的报道形式,接地气的报道内容,以及快速的传播途径成了很多地方新闻媒体的选择,走民生新闻路线,快速抢占民生市场份额,以此来满足受众日益高涨的对信息的诉求。

2.“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宣传原则的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思想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视角更加生活化,才能和观众离的更近,才会有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3.民生新闻的一些监督性报道,聚焦百姓生活的点滴,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让政府的相关部门有所作为,让百姓的事能更好的更快的解决,它起到了这样的纽带作用。同时,很多民生新闻报道都热衷公益报道,传播新闻资讯的的同时,凝聚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彰显了媒体责任。

当前,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而电视民生新闻要想在1小时的时长里留住观众,需要发挥怎样的自身优势?节目怎样做才能更接地气,有影响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题上要有贴近性,题材要以小见大

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每一件事情解决的程度,都会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与工作,所以能引起群众的共鸣,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有困难,找媒体”的现象。

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央电视台帮助内蒙古销售滞销的马铃薯事件。我们都知道农产品滞销这样的新闻价值并不大,对于央视这样的权威媒体,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进行了关注,记者深入基层进行了实地采访报道,集中反映了当地农民困境,并公布了马铃薯销售联系电话。节目播出后,内蒙古相关地区农业局收到了两千余个咨询电话和短信,百余个经销商赶赴内蒙古,通过农超对接、农批对接、举行供销对接会等方式,为当地三大马铃薯主产区解决了超过40%的销售难题。记者通过纪实报道,不仅彰显了主流新闻媒体关注民生、为民解忧的媒体责任,也让我们看出,央视这种接地气的新闻选题,小题材大影响的报道形式是很成功的。

2.“亲历”视角,换种方式说民生

摒弃以往的说教式,平铺式报道方式。“亲历”式民生新闻既体验式采访形式,不仅可以使报道形式更加鲜活,现场感强,增加节目可看性,也有更强的带入感。记者“亲历”的一线可以是田间地头、村居社区、车间工地等。同时,这种“亲历”的视角,更容易使报道语言更佳真实生动,让百姓对报道事件感兴趣,增加新闻的感染力。当然,如果在种种采访形势中融入服务意识,则会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3.民生新闻报道最大可能的故事化,情节化。

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讲新闻,可以使报道更有可看性。故事报道的语言也不是生硬、抽象的词语,而是生动活泼的日常用语,在保证新闻本身真是的前提下,讲好故事,才能真正的让受众所接受。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常常能够把枯燥的财经新闻写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在我国,也有一些媒体在叙事方式上求变求新,把新闻事件更加真实生动的展现在受众面前,以一种倾诉的口吻和受众聊天。复杂的新闻事件,用巧妙的结构设计和编排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有时尽管时间较长,但也会将受众的目光吸引在屏幕前,这就是故事化的新闻传播效果,引导舆论,并获得受众的青睐。

4.增加传播的互动性,打造接地气的电视新闻节目

现在各大媒体采取了与受众互动的形式,有的请受众提供新闻线索,鼓励受众自拍新闻,成为新闻观察员,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和栏目组进行互动等等。把受众放在和媒体同等的位置上,甚至让一些节目的主持人、记者走到观众身边,零距离互动,这样不仅打破了广电节目制作播出的神秘感,主持人、记者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同时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

总之,民生新闻报道就是咱老百姓身边的“大喇叭”“服务台”“信息站”,要想让节目真正的走进百姓心里,长期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就需要在报道形式上求新,真正的俯下身子,走到大家伙的儿生活当中去,做他们的朋友;在报道立场上坚定,主动宣传国家方针,便民政策,使民生新闻有高度,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有效的溝通桥梁。只有不断的在基层寻找,才能发掘出接地气的好新闻。

参考文献:

[1] 李玉波.题名[N].中国青年报,2012-11-05(05版).

[2]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 (http://cn.wsj.com)2012-08-21

[3] 题名[k].民生新闻.

[4] 新华网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题报道。

作者简介:徐艳(1983.07.09—),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初级,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亲历接地气新闻报道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亲历探究过程 体验化学乐趣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亲历叙反对派首都大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