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研究

2018-09-04 14:08管民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音乐鉴赏

摘 要:生态与课堂密切相关,从本质上看课堂是相对特殊的一个生态场域,由多种复杂元素组合而成的集合体。本文在梳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音乐课程生态化教学的特征,并结合音乐教学现状提出了丰富课堂内外活动,构建动态生态课堂;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丰富音乐课堂视野;拓展流行音乐资源,突破传统教育藩篱的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音乐鉴赏、传统音乐、生态化教学法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音乐的魅力无处不在,音乐的韵律、节奏本质上是对生命运动节律的诗意性和情感化重现。音乐的传承离不开教育,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正在挑战着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在园丁式艺术教育和灌输式艺术教育之后,出现了一种生态式艺术教育,这是音乐艺术教育模式中最为新型的一种。生态式音乐教育就是将音乐创造、音乐批评、音乐史、美学等不同学科进行生态组合,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日常生活与作品体现的生活之间、学生与经典作品之间等多层次和多方面的互补互生关系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

一、高校民族音乐鉴赏教学情况现状

(一)民族音乐鉴赏的教学要求

民族音乐鉴赏的基本教学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掌握民族音乐的分类,了解具体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作家创作动机、音乐的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二是通过学习民族音乐,能学唱部分民歌,接触一些民族舞曲,提高自身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民族音乐鉴赏的教学内容

一般而言,民族音乐鉴赏教学的内容可以分为音乐的基本要素、组织手段、内部结构、音乐语言等四大部分。具体来说,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包括戏曲音乐、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几种。介绍中国戏曲的声乐和器乐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介绍文人音乐的表现形式,分析文人音乐的思想内涵;了解宫廷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注重其现代传承。

(三)民族音乐鉴赏教学的主要形式

目前高等院校民族音乐鉴赏教学的主要方式是采取音乐课本和音像制品播放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的喜爱程度,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还伴有其他的辅助教学形式,如组织民族音乐专题讲座、开办民族音乐社团,由专业教师进行辅导,组织学生定期进行汇报演出。

二、音乐生态化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一)音乐课程生态化教学

音乐课程生态化教学是一个组合的概念,顾名思义强调的是音乐教育的“生态化”或者“生态式”,指的就是以教育主体,以生态文化和整体环境为构成元素,具有平衡性、动态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特征的的一种音乐教育机制1,改变以往音乐教育中“课程中心论”、理性化和工具化音乐教育以及主客二分的音乐教学是生态音乐教育的取向。

(二)音乐课程生态化教学的特征

首先,关注师生生命本性。教师教、学生学不再是生态型课堂的表现形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而是通过关注生命世界,使得学生张扬个性、感悟自我、净化心灵、体验情感。

其次,切入音乐生活实际。生态化教学中,是将课堂生活过程用生活环境和氛围代替音乐教学情境,使得音乐教学不单纯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教师结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学生的音乐疑问困惑和生活实际中引出课题,统一联系其学生的生活逻辑和结构逻辑,让民族音乐学习变得妙趣横生。

最后,音乐教学的联动性。所谓的“联动”指的就是多个事物或者人,通过彼此之间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流而产生作用和影响,带来事物时空位移或者人在意识上的变化2。通过音乐教材编写者、歌曲作者、学生、教师等之间的多重交流和对话,达到教学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禁锢在封闭的教室内,相对于此来说,生态型教学模式除了强调要深化和破译课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外,还注重音乐探究和催生课外的新问题,把社会、家庭、学校都纳入到音乐课程范围内,为日后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充分体现了音乐生态课堂多维联动性特征。

三、高校民族音乐鉴赏的生态化教学方法

生态课堂讲究平衡性、生命性和生成性,但是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是双向平等的,学生的音乐素养很难得到开发。从课堂内外来看,明显存在着教师对学生的压迫关系,课堂内部小生态系统无法保持和谐愉悦的状态。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堂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严重影响着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音乐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丰富课堂内外活动,构建动态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活的,不是死水一潭,不然就称不上是生态的。生态音乐课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给予信任,让学生尝试自己去探索发现,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自主探索的进行学习,从而学会构建属于自己的只是框架,而不是只等着老师去教授,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学生的引导者。例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节课的教授過程中,再现部、展开部、呈示部以及印子四部分共同构成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其情节分为坟前化蝶、英台抗婚、十亭惜别、同窗三载、以及最初的草桥结拜几个部分,然而对于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的领悟性较差,能够自己倾听出音乐的特色和结构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整个课堂进行划分,分别分成倾听、讲解和倾听几个不同的教学步骤。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兴趣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其设计成音乐剧,并将剧本在上课之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剧本的内容尝试着扮演其中的相关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对每一结构的音乐特色进行深入的体会,利用对剧本的表演队音乐旋律做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利用音乐剧的形式增加学生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喜爱和赞美,并对梁祝之间的爱情和勇敢进行赞扬,这种合作自主的音乐活动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有助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当学生完成表演之后,音乐教师再次播放这部作品的任何一个片段时,学生就可以轻松地根据音乐的旋律快速准确的判断出所播放的片段属于整部剧的哪一部分,并且还可以积极主动地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真实感受和理解。利用这种自主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从而有助于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游戏教学也是可以运用到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音乐歌曲接龙、乐理知识小竞赛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很好的保证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和娱乐的环境中掌握音乐知识,进而让课堂更加有趣、快乐。为了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师也可以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进行巩固,像是给学生布置一些活泼生动的课下作业,比如作曲填词、音乐谜语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曾经与学生共同合作了一首班歌,鼓励学生为这首歌谱曲,在课下休息的时间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对这首歌不断润色修饰,并且抽出每一节音乐课的几分钟加以练习。趣味要素在音乐课程上的作用和地位逐渐显现,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形式的生动冲淡了一些乐理知识本身的乏味和枯燥。笔者还看到有不少学生为了帮助班歌曲调更加完美,唱起来能够朗朗上口,经常主动到办公室问老师一些与乐理有关的知识,往日对五线谱等知识的惧怕荡然无存。

(二)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丰富音乐课堂视野

在现代课堂中,信息技术成为教学资源的和教学手段,对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情境多样的教学环境的形成有所帮助。要想实现生态化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是捷径,也是保证生态化教学日新月异的重要条件。学校应该给学生和老师尽可能的提供信息和课程资源,他们通过运用、筛选和查阅资源,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站在独特的角度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进而有助于师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进程当中,要利用一些网络资源适当的扩充和调整教科书的内容,新课改不但对学生选择给予充分的尊重,也重新定义了教师自主权。教师不应该将学生和自己限定在被动的课堂和教材中,而是选择自己和学生的契合点,并有针对性的对其加以改动。笔者认为,在讲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成熟度等变更一些教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使用一些他们课下搜罗的资料、视频或者通俗歌曲,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教授《游子吟》这一课时,可以巧妙地融合审美教育和多媒体于一体。在课堂的开始没有必要直进主题,可以先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直到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之后,在开始对这首歌曲的讲述。这种审美教育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课文的情感主题,从而在音乐课上再进行这首歌曲时就会更加容易的产生共鸣,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

(三)拓展流行音乐资源,突破传统民族音乐教育藩篱

流行音乐与人们生活,特别是与青少年联系密切,我们在生活中会不自觉地接受流行音乐,在提高鉴赏水平和接受能力方面,主动要比被动产生的作用更加强大有效。学生通过比较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流行音乐,就能够不自觉的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审美,而且其鉴别能力也更加个性。当他们再去学习传统民族音乐教材内容时,就容易将自己对流行音乐的理解代入其中,对音乐风格和特色加以判断,这种效果的形成就是流行音乐文化熏陶和流行音乐教育行为的共同作用。例如,在带领学生对《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民间乐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黄雅莉的《蝴蝶泉边》作为辅助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品鉴,这一现代歌曲与教材内容有一定关系,并且时代特色明显,情感饱满,风格清新,可以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好奇心。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利用利用多媒体来进一步丰富课堂,激活课堂,例如对于当前盛行的爱情歌曲,为了能够让学生准确的判断出歌曲中情感的真实性,可以让学生进行专题欣赏,并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相关素材的搜集。教师还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相關类型的歌曲利用课余时间播放,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的身心放松休息,也可以培养学生聆听的技巧。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进行音乐表演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还可以在课外举办相关的音乐知识大赛以及流行歌曲比赛等活动,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积累更多的有价值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黄山,张恒.音乐鉴赏课对培养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J/OL].黄河之声,2018(01):84[2018-03-22].https://doi.org/10.19340/j.cnki.hhzs.2018.01.060

[2] 樊霄英.普通高校音乐鉴赏教学内容的革新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2016(10):60-62.

[3] 葛春先.高校公共艺术教材立体化建设探析——以《音乐鉴赏》教材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6(08):135-137.

[4] 张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研究[J].音乐时空,2016(02):156-157.

[5] 董丽.论高校“音乐鉴赏”公共课教学困境及突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3):144-147.

[6] 黄继文.论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00-103.

[7] 黄海.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理性与审美探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51-54.

注释:

1 姬晨.生态音乐教育——一种新型音乐教育观的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03):162-168.

2 丁婧.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管民(1982.05),男,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工作于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二胡演奏。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音乐鉴赏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土与洋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