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自我导引能力的培养

2018-09-05 06:00■徐
初中生世界 2018年32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能力课堂教学

■徐 梅

对学生自我导引能力的培养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充分调动内在因素,主要依靠自我(个体或群体)的力量,通过行动与反思——形成自我认识——再行动与反思,循环往复,形成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我导引能力的意义

1.以学生能力培养为诉求,凸显核心素养培育的新理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在当前的教育中,“高分低能”的学生并不鲜见。思想品德课程应当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直面自身成长中的问题,自我反思并尝试解决问题——自我导引,真正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

2.以学生自我导引为方法,开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如果课堂教学不得法,教师只会开展浮于表面的道德说教,势必削弱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部分学生屡教屡错,究其原因,显然与教师的“教”不无关系——若教师不能让学生发现其自身问题,做出关乎自身的判断,又如何期待学生真正改变自己?学生自我导引的过程就是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平台,促使学生实践、反思以及再实践、再反思,学会自我导引。

3.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适应初中学生成长的新需要。

长期以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许多学生从小就处于被动状态。学生读书、做人等都习惯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诲”,以至于不了解也不珍惜自己的想法,或坐享其成,或奔波忙碌,最终碌碌无为或无法取得创造性成就。“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教会学生正确解读自己的生命意义。培养学生自我导引的能力,既适应了初中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意愿;但另一方面,初中生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尚未形成,自我导引的能力亟需增强。教师应当树立“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培养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和监督、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我导引能力的方法

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导引、自主形成的。

1.搭建问题平台,激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意识。

问题往往是伟大发现或发明的开端。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的课堂应当搭建使学生发现自身问题的平台。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后,会自然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需求——主动自我反思,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自我设计,扬长避短;积极实践,不断成长。

在执教《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一课时,为使学生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能力,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入:

师(微笑):今天的课堂,我们从“实话实说”的小调查开始。有没有同学喜欢父母事无巨细地管自己的?有的请举手。

(学生面面相觑,无人举手。)

师:自己房间的整理工作是自己完成的,请举手!

(学生再次面面相觑,无人举手。)

师:那么,每天自己整理书包的,请举手!

(学生11人举手,共38名学生。)

师:很诚实哦!我还想问问没举手的同学,你们的书包每天是谁帮忙整理的?

生:爸爸,妈妈……

师: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书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生活中类似的“小事”还有很多。通过刚才3个问题,大家有什么发现?为什么有些父母总喜欢“事无巨细”地管我们呢?如果要改变这个状况,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

可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避免一些“假问题”现象。如没有问题问问题——学生异口同声地给出答案,目的很明确,结果很无聊;再如就问题问问题——学生被教师提出的诸多问题弄得晕头转向,目标不明确,效果很尴尬;等等。凡此种种,会让学生觉得与“我”无关,“我”没兴趣!思想品德课堂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发现“真”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

2.搭建交流平台,创造学生群体自助、重塑自我的契机。

发现问题之后,对问题的探究当然是必要的。很多学生的所谓“个别问题”,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的“共性问题”。所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是必要的。一方面,交流过程中,问题的“共性”会让学生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建立休戚与共的伙伴关系,有助于合作探究问题;另一方面,“个体差异”会引发学生之间比较、质疑、争论,即探究、解决问题——个体学生通过在同龄群体中的自助,实现自我导引。

在执教《认识自我》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同桌的你”这一教学环节:先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话语在纸片上描述自己眼中的同桌(提示:优缺点、个性、习惯、爱好等),再随机抽取纸片,一起猜“同桌的你”。结果,学生的描述幽默诙谐、形象写实,猜中的机率很高;猜中之后的对话,更令课堂妙趣横生。

一个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同桌:“虽然你聪明勤快,人长得也帅,但上课时你的嘴巴讲个不停,害我也经常挨批评。”(话刚说完,同学们都笑着指向某同学。)

被描述的同桌当场辩驳:“我不是上课随便讲话,是因为太善于发现别人的错误了!”立刻又有学生回击:“课堂有规则,有事先举手!”(学生纷纷鼓掌)……

“孩子最爱听孩子的话。”同伴之间的对比、评价、质疑、讨论、辩论、小结,都是包含着矛盾冲突的交流,给课堂带来了真正的生命与活力。当然,不排除学生群体性认识失误或观点相持不下的现象出现。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鼓励学生扩大视野,广泛收集信息,开展更深入的探究,让学生尝试自己去充当“法官”或“智者”——教师真正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如此,通过群体活动,学生能在自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重新定位自我,实现群体中的“正能量”对学生的导引。

3.搭建跟踪监督平台,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的能力。

显然,一节好课的确会对学生产生一些触动,取得一定的导引效果。但教师若期待仅通过一两节课,就让全班学生产生一致甚至堪称“完美”的效果,则是不切实际的。德育生活观认为,德育必须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制定相关主题的学生自我跟踪调查表;学生要实事求是地依据自己的日常表现,定期(每日或每周)记录自身行为,并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巩固和检测思想品德课堂德育效果的最好方法,既不是课堂“宣言”,也不是试卷练习,而是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改进行为的跟踪与监督。

执教《做负责任的公民》一课时,正值期末,笔者便设计了如下的学生寒假生活自我跟踪调查表:

责任范围责任目标学习主动承担学习责任(时间、内容)家庭主动完成至少一件家务(时间、内容)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如:不乱扔废弃物/不放鞭炮/遵守交规等履行情况记录与评价寒假第一天寒假第二天……自我评价:家长评价:

寒假结束,学生上交调查表。笔者在与一些学生和家长的交流中得知,因为每天都在被自己“提醒”,要对自己负责,学生的寒假过得非常充实。这也说明了跟踪调查的实效。可见,学生自我管理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有利于完善自我认识,锻炼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不仅可以自觉成为学习的管理者,还可以成为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喧宾夺主”,跟学生抢着“当演员”,也不能过分强调预设,使学生“被演出”。教师要善于搭建平台,不断鼓励学生开展多样的交流活动,勉励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管理与反思,使学生不断丰富、提升、完善自我,从而切实增强自我导引能力,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如此,才能真正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目标,满足初中学生成长的需要,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能力课堂教学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选择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符合课程特点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