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 激活 激醒
——以《走钢丝》为例,浅谈多媒体课件在中班漫画欣赏中的运用策略

2018-09-06 11:31周丽敏
好家长 2018年8期
关键词:走钢丝美术作品漫画

文 周丽敏

美术欣赏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幼儿不能完全自发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难以主动地投入其中。多媒体课件可以凭借其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一、声画结合,激发欣赏兴趣

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要借助自己的视觉感官等获得有关美术欣赏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的事实性资料,这是幼儿美术欣赏的第一步。从幼儿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以无意注意占优势,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刺激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而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要欣赏的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一)动画点趣

美术欣赏的对象一般都是静态的,而幼儿大都喜欢生动活泼的事物,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常常会出现冷场现象。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提高幼儿欣赏活动的趣味性。

在漫画欣赏《走钢丝》中,如果单纯地以四格漫画进行呈现,幼儿将很快失去继续深入欣赏的兴趣,漫画中的意境和教育价值也就无法得以体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让原本单一的动作有了连贯性,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态性。人物介绍时,主人公披头捂着眼睛滚来滚去的出场秀和奔跑而至的比赛小子瞬间吸引住所有幼儿的视线,幼儿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此时老师只要顺着幼儿的笑声直接切入主题:“你们在笑什么?”幼儿就会开始从主人公的衣着、表情、动作等等这些让他们发笑的因素一一进行分析。

“披头”一个跳跃后停顿的动作激发起幼儿无穷的想象,跳跃、倒退、倒立、爬、旋转,漫画中原本单个的场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加工变成了一连串连贯的富有情节性的表演。这一系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在课件中很轻松就完成了,配着披头那时而得意、时而紧张、时而陶醉的表情,幼儿边看边笑。当表演暂停在主人公披头满是得意的动作上时,讨论开始了:“刚才为什么发笑?”幼儿边笑边答,有的甚至还模仿着披头的动作,试图告诉大家刚才的表演真的很好笑。

在这样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兴趣也更浓厚,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来感受画面、理解人物,并从漫画欣赏中获得审美享受。漫画中形象可爱、情节幽默、动作夸张的这些特点不用老师说,幼儿全都能自己剖析得清清楚楚了,这种效果往往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二)音效点睛

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在常规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播放一些背景音乐帮助幼儿理解作品,而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以让音乐与美术作品的融合更加和谐,使整个作品更加具有完整性。

披头滚来滚去时动感的圆舞曲和比赛小子奔跑时的小号声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两个人物的性格,让人物形象更加传神。这些与画面匹配的音效让幼儿更深刻地记住了漫画中的人物。

第一次完整欣赏时,优美的舞曲声中伴随着披头完美的特技表演,无疑给幼儿带来了一场视觉飨宴,让观众们几乎无法移开自己的视线。而在第二次完整欣赏时,突转急下的音效一下子紧紧抓住了幼儿的心:“钢丝断了,披头可能有危险啊!”“他可以用伞当降落伞的。”“应该快点从钢丝上爬下来!”……幼儿边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状况,边猜测原因并纷纷开始出谋划策。

正是这些或优美或紧张或诙谐的音效,让原本静态的欣赏活动生动起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想要传达的意图,使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这些音效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这声画结合的欣赏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美术作品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主动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

二、点面结合,激活互动交流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循环”告诉我们必须根据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来理解美术作品的整体,并根据整体来理解美术作品的各个部分。为解决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对立统一,先整体欣赏,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幼儿自己的一个或多个的合理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反过来又加强了幼儿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

(一)点面相间,观赏漫画

《走钢丝》从原本简单的四格漫画经过加工成为一部一分钟的flash小动画,如果在整个活动中不断重复播放,那么再精彩也会引起审美疲劳,多媒体课件灵活的交互功能则很好地规避了反复播放的枯燥性。人物出场时点击一下“出现下一位”的设置可以让幼儿更加专注于每次出现的人物身上,更有针对性的画面呈现有助于幼儿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第一次的完整欣赏则让幼儿获得了漫画内容的初步印象,在这个阶段,教师给了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欣赏,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化面为点,赏析漫画

幼儿在获得有关欣赏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的事实性资料后,要将获得的欣赏资料与他们个人以往的经验结合起来并通过想象进行理解。此时,分段欣赏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在该环节中,设置了一个交互的操作界面,界面上有六把小伞,每把伞上写着披头表演的动作名称,小伞也设置了动画效果,光标移到哪把伞,相应的伞面就会打开,画面也会切换到相应动作的表演模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这样的互动界面如一个个关键点,可以便于教师根据幼儿的选择,方便快捷地指向相应动作,充分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

(三)面中带点,鉴赏漫画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目标中指出:“感受美术作品中的形象、主题、内容的意义,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现实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如果说第一次的完整表演让幼儿沉浸在披头完美无瑕的表演中,那么第二次完整欣赏时在情节急转处的暂停功能,则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充分启动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测之后才揭示出出乎意料的结局。由此,漫画幽默的特性深深地烙印在了幼儿的心里。

多媒体课件方便的互动功能轻松实现了整体、分段、再整体的欣赏模式,这种点面有效整合的互动功能,有效解决了重难点的展示与理解,同时也避免了不断重复相同画面而引起的幼儿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使幼儿能更主动地投入欣赏活动,进而增强欣赏效果。

三、动静结合,激醒欣赏感受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指出:教师要根据幼儿神经系统易兴奋、易疲劳的特点,合理安排活动量,采用多种方式动静结合地开展活动。

(一)静观,赏画面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如果能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目的,那么,他们观察的持续性可以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第一次的欣赏中设置了静态的完整欣赏,幼儿可以通过观察画面获得对作品的初次体验,通过这样有目的性的静态欣赏,漫画中主人公可爱的形象、滑稽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就会给幼儿留下生动且深刻的印象。

在幼儿通过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等多感官进一步感悟漫画的细节后,他们对漫画的内容累积了一些零散的、细碎的经验,此时有必要将这些零碎的经验进行梳理与回顾。因此,第二次静态的完整欣赏开始了,幼儿在经历了刚才对漫画内容动态的感受后,再次静静地观赏漫画。此时,他们对漫画有了更加深刻的对照与理解,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漫画所要传达的精神。

(二)动解,释画义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特点之一就是对自己的感知觉的依赖,无论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还是探究外在世界,他们都更倾向于用动作和形象作为媒介来达到目的。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儿童借助于动作、语言、表情等来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分段欣赏时课件中设置的交互界面将主人公所表演的动作进行了分解,活动中可以根据每位幼儿的喜好进行单个动作的练习,鼓励幼儿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练习,这样的设置充分满足了幼儿“看看、想想、说说、动动”的需求,有助于幼儿注意力的持续和兴趣的保持。

在这样动静交替的欣赏过程中,幼儿通过自身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体验与艺术文本进行了更深入的对话。这种经由自己操作而获得的欣赏经验有助于幼儿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理解。

生动活泼的动画效果深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欣赏的兴趣;灵活可控的操作界面大大激活了幼儿欣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静交替的欣赏方式让幼儿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幼儿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中,感官得到充分刺激,其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理解也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

猜你喜欢
走钢丝美术作品漫画
走钢丝的演员
精彩的马戏表演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走钢丝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