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为本,做最合适的课程

2018-09-06 11:32王建英
好家长 2018年8期
关键词:本班教研环境

文 王建英

一、审视发展现状,找准问题

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从幼儿的经验和发展需求、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以及幼儿园的管理等方面出发,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自我剖析,从而找出问题。

(一)结构层面

幼儿园的规模、班额容量和班级空间、配套设施等。

(二)教师层面

基于幼儿园对课程游戏化的认知和实施现状,最显著的问题是“口号化”的理念和“复制粘贴式”的行为。

(三)管理层面

在课程建设、园务管理等方面,教师们对课程的行政管理和自我管理之间还缺乏一种平衡,特别的是课程实施中管与放之间缺乏一种平衡。

(四)课程建设

因为课程建设缺乏体系以及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了解,对幼儿的关键经验缺乏正确的认知,课程建设与实施大多是零散型、片段式的,缺乏整体设计。

二、明确目标,确定内容,找准路径,计划实施

(一)在相互作用中支持学习的环境建设

1.基于观察,创设来源于幼儿的环境

在幼儿游戏、学习、生活活动中,观察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情况,观察幼儿在环境中的学习,观察幼儿得到的发展,并积极挖掘环境的适宜性、可变性,让环境服务于幼儿。

怎么观察:在幼儿的活动中,通过白描、实录等有效手段对幼儿的活动、兴趣、发展进行记录。在观察中确立教师观察的角度、站位、时间。

观察什么: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活动兴趣,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否与环境有关,环境是否能支持幼儿的活动。分析现有环境中空间、材料对幼儿活动的支持情况,分析幼儿对现有环境的适应情况,从而找到对环境进行再建设的突破点。

怎样创设:蹲下身子,从幼儿的视角看环境;对环境的空间、材料进行合理设置;和幼儿一起挖掘环境资源;共同改造、创设能够引发持续活动的环境。

2.动态优化,拓展环境的高度、宽度和厚度

幼儿的活动因环境而引发,环境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影响着关系的建立,影响着学习和游戏的质量。优化环境能支持幼儿的活动,满足幼儿探究的需求。教师要关注环境对幼儿游戏与活动的影响,根据幼儿的需求、兴趣和经验灵活调整环境,拓展环境的深度、高度和厚度。

(1)环境的高度

环境应该是充满挑战的、综合性的,要能满足幼儿游戏、学习的多种需求。

(2)环境的宽度

环境创设需要服务于不同幼儿的发展,服务于多领域课程的实施,我们要拓宽环境的可利用性。

(3)环境的厚度

幼儿和环境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环境改变着幼儿、影响着幼儿,幼儿也改造着环境,让环境能够引发幼儿的再学习,并支持幼儿的经验发展和能力提升。

3.提升效能,为幼儿的深度学习服务

环境是引发幼儿深度学习的关键要素,要树立“环境即课程”的意识,加强环境建设,通过改造环境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让环境与幼儿进行对话,让幼儿依赖于环境,在环境中发展。

依托环境标准开展环境评价,调整环境,发挥环境的价值。让环境愉悦幼儿,让环境发展幼儿,让环境适应幼儿,让幼儿在环境中游戏,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进行深度学习。

(二)在知行合一中提升教师的全面发展

1.解决问题,提高质量

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深入实践、集体学习发现保教中的问题,以此为焦点开展保教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从内容的制定、活动的形式展开研讨,在研讨中共同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1)发现问题

一是立足实践,通过观察寻找当下教师在理念落地的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实施问卷调查,发现传统经验与当下理念的矛盾;三是在学习中寻求前瞻性理念新突破的问题。

(2)确立问题

在教研中开展审议、行为移植、思维辨析,梳理出共性问题和问题的共性,聚焦真问题。

(3)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培训,建构解决问题的路径,并通过教育实践实现教研的有效性。

2.发现需求,支持发展

教师的发展需求因人而异,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让所有教师介入,通过观察对活动进行组织与实施,并关注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加强培训与实践,开展陪伴式教研,跟班指导,让思维碰撞,创造机会,搭建不同的平台,鼓励教师总结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实现专业提升和课程组织实施能力的提高。

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通过对游戏的组织、活动的开展、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支持来观察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找到教师最近发展区。

量身定制可行的发展规划,加强学习,开展陪伴式、跟踪式、互动式教研,让思维碰撞,不断总结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实现专业和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

3.关注过程,工作创新

(1)关注幼儿园保教全过程

关注集体教学要支持幼儿的学习,发展关键经验;关注区域设置、材料提供能够引发幼儿的游戏与活动,催发新经验;关注生活活动安排要合理、多样、适宜。

(2)关注教研活动的实施过程

关注教研的切入点是否能解决当下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关注教研活动的开展能不能促进全体保教人员专业提升;关注教研形式是否适宜;关注教研机制是否有所突破。让教研不仅自上而下,还要自下而上,让教研真正能够促进自我更新,实现双向促进。

(三)在科学理念下实现管与放的平衡

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成长需要有章可循。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发展观,夯实常规管理,实现管理中他管与自管的平衡。

1.开展有标准的常规工作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标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在建设日常管理规范的同时,实现管与不管的突破,达到他管与自管的平衡。

幼儿园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园所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主人翁意识,夯实常规管理。教师要以《指南》和《纲要》作为幼儿发展的目标和班级工作开展的依据,探索班级课程的实施内容和途径,并积极地服务于幼儿的发展,服务于家长。

2.开展有特色的班本工作

幼儿园管理要服务于教师, 服务于幼儿,服务于幼儿园的发展。班级管理要服务于本班幼儿和家长,要积极探索适宜的班级工作途径,创新性地开展活动。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发展水平,基于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合理利用本班家长资源,创设适宜本班幼儿的班级环境,开展满足本班幼儿兴趣的游戏与活动,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为形成本班良好的一日教学常规及规范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培养幼儿优良的学习品质及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而积极开展班本工作。

(四)在传承、创新中建设课程

课程是满足本园和本班幼儿发展需求的,且具有时代性、适宜性和发展性。在课程园本化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传承与创新,落实以下五个基本路径:梳理往届课程资源包;了解本园幼儿的兴趣、经验与发展需求;精准定位核心价值;传承和改造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以班本化实施课程建设。

1.明确课程建设内涵——搭架子

课程建设就是实现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为了满足本园幼儿发展需求而实施。 在课程园本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把握《指南》与《纲要》中幼儿发展目标和课程建设内涵的价值统领,确立环境创设、课程建设、活动开展的基本框架。

要加强对《指南》和《纲要》的学习,明确幼儿发展目标,了解本园、本班幼儿的兴趣与发展,确立课程建设的目标,提升课程设计的能力,科学规划环境,合理设置内容,有效开展活动。

2.改造现有课程——探路子

让课程适应当下幼儿的发展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在实践中寻找现有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观察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以及学习与发展能力的提升,从局部改造课程到全面改造,再到全面建设,实现课程的动态管理。

3.掘催化事件——丰内容

所有引发幼儿活动的事件都是因兴趣所致,有了兴趣必定能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满足幼儿的合理的需求和兴趣,是对幼儿学习的有效支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进行兴趣的有效支持,及时催化、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实施环境改造,支持游戏开展。

猜你喜欢
本班教研环境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初中美术教学研究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环境清洁工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漫观环境
我班小组说
校园漫画
揭秘本班五大花钱法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