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018-09-10 17:47黄可权杨传鸣高令国
关键词:创新应用互联网+互联网

黄可权 杨传鸣 高令国

[摘要]为探讨“互联网+”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政策问题,本文以信息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规范研究等方法,系统论述了“互联网+”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了“互联网+”在农业领域创新应用中的主要场景和政策框架。本文认为“互联网+”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应积极创造制度体系、政策框架和市场环境,加快推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志码]A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區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伴随着互联网逐步渗透农业,农业生产力要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农业”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大省应立足资源禀赋,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加快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现代化农业强省战略插上智能科技的翅膀。[1]目前,关于“互联网+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前景、运营模式、案例实证、营销策略、创新路径等方面。本文以全国现代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运用信息经济学等理论,对“互联网+”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系统阐述,对物联网、区块链、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创新应用进行设计,最后提出加快推动“互联网+”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互联网+”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意义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生产、流通和利用以及经济效益具有系统性和扩散性。“互联网+”作为信息经济业态的新模式,在降低信息成本和价格、消除信息不对称、规范当事人之间的契约与经济行为、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是新时代贯彻新思想、落实新理念、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因此,借助“互联网+”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现实意义。

(一)必要性

“互联网+农业”运用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手段,为农业生产、流通、市场各环节提供全方位精确而科学的经营模式,可以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质效和竞争力,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2]

1.“互联网+”有利于重构农资商贸流通新体系

一是实现供需精准匹配。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农产品的精确化生产和销售零库存。二是精简中间经销环节。“互联网+”使得信息高度对称,省去中间不必要的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三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互联网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农产品销售的渠道,提高农产品销售效率。

2.“互联网+”有利于提升农业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一是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技术,打造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精准化。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建设种养业全过程监控数据库,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打造农产品质量监督和追踪溯源体系。

3.“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大融合

“互联网+”能够帮助解决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和本地产业链资源缺乏的问题。一方面,“互联网+”进一步向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服务等全流程延伸,最终形成“农业虚拟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互联网+”与县域经济发展融合,催生线上线下一体化电子商务园区,以县域为单元形成农业信息经济。

4.“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供给效率提升

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平台,监测用户交易记录、分析用户现金流、监督用户应收应付账单,掌握客户的财务水平、营收状况、信用记录,为甄别和筛选信贷客户、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以及控制风险客户账户等提供重要依据,极大提高了金融交易的便捷性和有效性。随着“互联网+”元素的渗入,农村融资困境有望缓解。[3]

(二)可行性

1.政策上有保障

国家层面,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把“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11大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将智慧农业融入农村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实现智能、精细的生态农业新模式。随后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2016年4月农业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都对“互联网+农业”进行了部署。黑龙江层面,2016年11月,黑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2106版)》,提出要引导农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重点实施“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粮食”“互联网+现代牧业”“互联网+林业”等行动计划,加快实现由“种得好”“养得好”向“卖得更好”发展,推动黑龙江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2.理论上有动力

从红利增长的系统性角度看,“互联网+农业”可以提升农业体系的整体福祉,改善农业供给体系的总产出效率和质量。从红利增长的分配角度看,“互联网+农业”可以让参与各方都受益。对于供给端,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生产标准,从而获得由“种得好”“养得好”到“卖得好”转变所带来的红利;对于需求端,可以使农业生产和流通全过程得到有效监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和纠正农业生产流通行为,从而满足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需求;对于政府部门,可以变革农业生产流通监管手段,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进而实现有效履行责任的政治框架目标。只要“互联网+农业”可以在成本-收益-风险之间实现均衡,有效增进农业供需系统的整体福祉,并在分配机制上使供给端、需求端、政府部门都能合理增进红利,则此项创新应用必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3.国内外有典型经验

从国际看,世界主要农业大国已经出现了许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解决农业项目问题的成功案例或潜在解决方案。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实施“精确农业”,利用物联网技術完成农业全产业链条变革,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生产全流程的信息共享,其智慧农业水平全球领先。基于云平台公司的FarmLogs系统覆盖了全国20%的农场,农场数字信息化水平达89.6%,由此带动农业电子商务进入了高级阶段,有的公司所拥有的农业信息年均收入超过200亿美元。[4]99从国内看,2017年11月,农业部与江苏省政府在苏州共同举办了首届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农民创业创新博览会,全方位展示了国内一大批包括工程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在内的“互联网+农业”的最新应用成果。这些农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成果,可供学习借鉴。

4.实践上有条件

黑龙江省素有北大仓之称,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309万亩,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连续12年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产量全国第一。特别是2016年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立足于资源禀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的指示要求,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改造农业生产手段已初见成效,走在了全国前列。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研发的现代化农机作业管理平台,已在全国21个省份推广应用。资料显示,2016-2017年,黑龙江共建成“互联网+农业”高标准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1170个,总面积达到254万亩,已有642个基地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272个基地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前期基础,为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创造了有力条件。

二、“互联网+”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创新应用

(一)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世界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自2009年提出概念,到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其产业大规模发展的条件正加速形成。所谓物联网,是指在物体中放置具有感知及发送能力的芯片,把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再由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最后对物体发出完成工作指令的系统。物联网应用是农业生产流通的高级阶段,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收益、降低能耗以及污染等。[5]50主要应用领域有:

1.智能化种养业

以物联网为核心,以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网、感知等技术为基础,通过智能感知和监控,在育种、调温、施肥、喷洒农业、设施栽培、大田生产、病虫害自动识别等方面取代人工,实施精准化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2.农业生产追溯

食品安全时常出现问题,主要是农副产品从生产、加工、物流到销售缺乏监管。通过物联网技术,增加从生产端、流通端到消费端的有效控制及监管,建立农业生产追溯机制,增加消费者知情权,将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降到最低。

3.农业预警与信息发布

农业管理部门通过养殖业物联网汇总所有养殖场的数据,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变化,通过信息发布平台向养殖户预警疾病防控、养殖策略调整等,让养殖户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降低损失。再如,农业管理部门通过种植业物联网实施土壤成分、墒情监测、气象变化等信息监测,将测土配方等信息发送给农户,为农民的播种、施肥等提供依据。[6]

(二)区块链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区块链”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2008年末由中本聪首次提出,2009年由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比特币诞生并迅速风靡世界,而使得“区块链”这一概念被广泛认知。所谓区块链,就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而产生的相关联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都包含了一次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生成下一个区块。[7]简单地说,区块链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其功能就是让参与的各方能够在技术层面建立信任关系。在农业应用领域主要有:

1.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将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设备、互联网等相结合,从生产端到消费端所有环节的农业生产数据全方位、立体式地记录到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区块链账本中,依托不对称加密和数学算法消除人为因素,使得农业生产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实现消费者、监管者对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有效监控。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构建种植业农产品质量追溯、养殖业农产品质量追溯、标准农田改造质量追溯、农业生产流通行为监管追溯等体系。[8]

2.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

发挥区块链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质,建立一个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将各类农村资产、资源进行统一登记,并对供求双方提供统一对接的渠道,汇总、分析发布农村产权交易的信息,有效解决农村资产、资源登记、交易项目分布广、数量大、额度少、规模小、监管难、交易多、机制滞后等问题,有利于规范农村资产、资源、土地的开发利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收入。

3.提升农业供应链价值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指示要求,增加农业供应链价值将是黑龙江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的特性,打破农业链条原有各自为政的极端利己的生态结构,对生产、流通、经营、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进行深度改造,促进农业向信息化、科技化转型升级,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农业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质量和价值。

4.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一是“区块链+农业”信贷。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农贷平台,建立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开放式信用机制,发挥传统信贷不可比拟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交易便利优势。二是“区块链+农业”保险。建立区块链农险推广体系,实施精准营销,简化农险操作流程,提高农险定损和理赔效率。三是“区块链+农业”众筹。建立农业区块链众筹平台,将众筹项目发起、筹资、运作、兑付全过程信息纳入区块链,有效保护投融资各方面的利益。

(三)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电子商务于1991年起源于美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阿里巴巴的诞生,使得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更加成熟。简单地说,电子商务就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性,扩大农产品品牌效应,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副产品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及流通,对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要意义。与时俱进的“电子商务+农业”的创新模式主要有:

1.农业供应链电子商务模式

以需定产,在消费终端实行会员制,面向有较高食品安全要求、有订单需求的消费终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品牌并募集农产品需求,农资供应商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农户提供农资及农业技术指导,农户根据需求标准开展可追溯性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终以物流配送方式将农产品直接交付消费终端。

2.农产品B2B购销模式

农产品供应商和采购商借助互联网完成交易,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批发商、零售商之间发生。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卖方建网模式。农产品供应商建立展销网站并发布销售信息,吸引众多采购商前来交易。二是买方建网模式。农产品采购商建立网站并发布需求信息,召集供应商前来洽谈交易。三是第三方建网模式。由第三方投资建设网站,制定网上交易规则,为农产品供销双方提供竟价撮合平台。

3.农产品B2C电商模式

农产品供应商和消费者借助于网络完成交易,主要用于农资企业对农户、农业生产企业对经纪人、销售企业对消费者的网络交易。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如经营各种农资、鲜花等特色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需求状况,从而为农产品最终消费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减少库存积压,提高经营效率。

4.农产品电商平台模式

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公司建立并运营电子商务平台,将众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聚集到该平台,作为农产品电子超市,供消费者采购,解决中小农业生产经营者因规模小、实力弱、信息化设施落后等造成的农产品供求脱节、交易成本高等问题。

(四)互联网金融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靡一时,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2014年,微信红包快速走红,P2P网络借贷爆炸式增长。2015年,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下的风险隐患凸显,各种网路金融欺骗、跑路问题频发。随后,国家连续出台文件,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整治,互联网金融逐步转向规范化轨道,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创新创业、实现普惠金融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互联网金融业正在向回归理性、稳健发展的轨道迈进。互联网金融具有覆盖广、门槛低、提供金融服务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特点,在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无疑为破解农业生产领域融资难融资贵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9]

1.P2P网络中介农贷

P2P网络中介信贷作为互联网金融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借助互联网优势,贷款业务的申请、审批和交割等大部分流程都是通过网络平台以点对点的方式完成。农业主体与合法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建立合作关系。P2P网络借贷平台将农业主体的借款数额、期限、贷款用途、还款计划、保证措施等信息在平台上发布,寻找合适的出借人,出借人可以单独出借,也可以联合出借。P2P网络借贷平台只起到撮合作用,本身不提供资金,也不提供担保。

2.网络农业众筹项目

众筹具有融资准入门槛低、成本低、资金碎片化、参与互动感强、参与者高度分散等特征。通过众筹,可以将农业主体的生产项目规划、经营创意展示给社会公众,争取网民关注和支持,进而筹措资金。主要参与者包括:项目发起人、众筹平台和投资者。项目发起人有创造能力或产业项目但缺乏资金;投资者有闲置资金并对项目发起人的创新、回报感兴趣;众筹平台为项目发起人和投资人架起撮合平台,充当项目经理人角色,维护平台系统,管理众筹项目,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具体包括农产品群购众筹、农业项目融资众筹等形式。

3.互联网农业供应链融资

以信息自动化处理和以客户关系管理为核心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借助线上交易平台,突破物理网点限制,整合上下游供销商、物流商、贸易商、电商等各经济主体交易信息,利用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基于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对供应链各交易主体有针对性地提供信用增信、融资、担保、结算、账款管理、风险控制等金融产品组合的服务,拓宽客户和交易渠道,提高供应链市场竞争力,有效缓解农业主体融资难题。

三、促进“互联网+”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互联网+农业”法律法规

1.加快“互联网+农业”立法进程

加大新型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立法力度,加快立法审批进程,对交叉性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对空白领域立法进行补充,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互联网+农业”法律体系保障,防止因法律漏洞造成寻租或监管套利,而损害互联网农业电商的合法权益。

2.增强互联网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加强“互联网+”立法的顶层设计,健全立法统筹协调机制。有关部门在出台政策规范时,要加强沟通,统筹处理好纵向贯彻和横向协调的关系,在法律的權责维度上保持统一,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止多头立法、尺度不一等问题。

3.强化互联网违法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司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建立互联网违法失信公示平台和联合惩戒机制,严厉打击网络诈骗和网络黑客,营造安全开放包容诚信的网络环境,为“互联网+”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司法保障。

4.加强互联网法制宣传

政府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对涉农互联网科技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进行互联网法制宣传,规范互联网交易行为,引导电商企业严格自律,恪守法律底线,从源头切断危害食品安全的根源,做诚信守法的电商人,打造优秀品牌形象。

(二)加快“互联网+农业”平台建设

1.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布局规划,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受益”的建设模式,建立农村电信运营商服务补贴机制,加快电信“村村通”工程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设施升级换代,打通农村偏远地区电信网络覆盖“最后一公里”。采取国家电信网络资费补助、电信运营农村资费下调的手段促进提速降费。

一是推进“互联网+农业”网站建设。加大政府资金引导力度,采取PPP投融资模式,建设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的农村互联网站,对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建门户网站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引导互联网经营企业放长眼光,将业务重心转向市场需求巨大的 “三农”领域,发挥信息化科技企业在“互联网+农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二是完善“互联网+农业”数据库。抓紧制定统一的农业互联网数据库行业标准,拓宽农业信息采集覆盖面,扩大有效数据规模,提高农业信息质量,平衡好网站建设与维护的辩证关系,引导经营者使用、发布相关信息,不断更新、充实农业产业信息,提高数据库的有效性。

三是提高数据信息的应用能力。加大数据处理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建立区域数据处理运营平台,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数据处理技术,打造农业供应链信息“云谷”,提高农业物联网、区块链项目信息存储、交换效率,提升数字信息的处理、应用和转化能力。

2.加強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增加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资金投入,支持与农产品电子商务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快递、仓储、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制定合理的公路收费标准;建立快捷有效的农产品运输查验机制,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创造条件。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物流模式。在营运场地、市政设施、人才招聘等方面给予物流企业政策优惠,支持物流企业并购重组或联合运营。鼓励农民组成合作社专门从事运销,即生产与物流合并、统一负责,既降低成本,又能有效控制销售渠道。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物流体系布局,提高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农业产业物流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三是提高物流技术发展水平。目前,体积大、保鲜期短、易腐败等农产品物流保鲜技术仍存在短板。据统计,我国农产品每年在物流环节损失近四成,约800亿元/年。要加强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模式研究,制定物流仓储操作规范,建立高效安全可溯物流监控系统,强化物流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改进物流环节监管,提升农产品的运输和保鲜技术水平,减少农产品流转损失。

(三)加强“互联网+农业”人才建设

1.加强“新农人”培育

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新农人”培养专业项目,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成立“新农人”创业孵化园,大力培养既精通“互联网+”技术又掌握农业产业知识的复合型 “新农人”。建立政府专项发展基金,注重引导高级信息化人才到农村创业,带动和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化农民”,扩大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的人才队伍。

2.提升基层服务人员技术水平

加强信息化农业技能培训,有序组织服务于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者进入高校、培训机构或挂职农村基层组织学习相关农业产业知识,采取在职培训、成人教育、网上学习、技术下乡等方式,对农村基层公务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互联网+”相关知识培训,尽快补充完善自身原有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互联网+农业”发展新要求。

3.弥补广大农民专业知识短板

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农民的接受能力“对症下药”,针对种植大户、农村带头人、村党员干部等重点人群加强培训,鼓励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或者生产带头人在当地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进行成人教育培训、网上教育培训。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可以在当地定期开展讲座,聘请实用型专家学者或互联网企业进行宣讲。政府和企业双向介入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有效解决农民专业知识短板,以此带动整个农村“互联网+农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5(20):11-23.

[2]黄可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86-97.

[3]何广文,王力恒.打造“互联网+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J].中国农村金融,2016(11):27-28.

[4]Ismail M N,Norulazmi M, Shukran M A. Internet of Things (IoT) for Agriculture: Case Study of Greenhouse[J].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2016(6):99-105.

[5]Lin Y P,Petway J R,Anthony J,et al.Blockchain: The Evolutionary Next Step for ICT E-Agriculture[J].Environments,2017(3):48-57.

[6]姚瑶,杨世勇.“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社科纵横,2017(4):39-43.

[7]康春鹏.区块链在农业中的6大应用场景与挑战[J].农业工程技术,2016(33):62-63.

[8]何蒲,于戈,张岩峰,鲍玉斌.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前瞻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7(4):1-7+15.

[9]李克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风险[J].管理世界,2016(2):1-2.

[10]李其原,李扬扬,周萍.智慧政府视阈下政务APP应用开发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48-52.

[11]高矗輝,欧阳静.社会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9-25.

[12]耿新,许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7-22.

Research on "Internet +" to Promote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e

HUANG Ke-quan1,YANG Chuang-ming2,GAO Ling-guo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Longyan University,Longyan,Fujian,364001,China;2.School of Grammar,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35,China;3. Harbin branch of Longjiang bank,Harbin,Heilongjiang,150010,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Internet +" structural reforms to boost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of the theory and policy issue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economics theory, using the method of normative research, system elaborated the "Internet +" structural reforms to boost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building the "Internet +" main scenarios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policy framework. This paper holds that "Internet plus" is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deepening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e. We should actively create institutional systems, policies and market environment, and accelerate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blockchain in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rnet+";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innovative applications

猜你喜欢
创新应用互联网+互联网
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