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科技化传播分析

2018-09-10 15:23方凌超戴旸
档案与建设 2018年9期
关键词:科技化媒介文化遗产

方凌超 戴旸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承载非遗内涵,记录非遗信息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传播非遗档案对于传承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科技方法被应用于非遗档案传播之中,提升了传播质量,增强了传播效果。论文从技术和媒介两方面着手,总结了非遗档案传播现状,分析了非遗档案传播过程中以传统媒介为主、传播频次不高及内容质量有待深化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坚定科技化传播方向、加大科技化传播的频次及提升科技化传播质量的对策,以期推动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进行。

[关键词]档案传播传播效果传播频次内容质量

[分类号]G275.9

Analysis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in China

Fang Lingchao, Dai Yang

(Management School of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are important carriers for carry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notations and reco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 The prot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national and ethnic history and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technological methods have been used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which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propagation and enhanced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pagation.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and media,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and analyzes the issues of traditional dissemination, low frequency of dissemination, and the need to deepen the content quality in the dissemination proces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Simultaneously,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firm the technological disseminate direction, increase the technological dissemination frequency and improve the technological dissemination qua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Keywords: Archive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Effect;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Con? tent Quality

保護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繁荣与复兴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诸多保护方法中,建档是最具普适性且固态的保护方法。本世纪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引领,以及我国政府的全力推进下,非遗建档已在我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一系列非遗档案得以建设和积累起来,并成为承载非遗内涵,记录非遗信息的重要载体。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1],非遗建档亦如是,建立非遗档案,不仅仅是要抢救非遗文化、保存非遗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公众因此能更为详细、具体地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因此,传播非遗档案成为继非遗建档之后的又一重要工作,直接关系着非遗档案工作的整体效果。

传播非遗档案的形式和手段非常丰富,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面普及的今天,以科技元素助力非遗档案传播,有着重要且积极的意义。笔者依托中国知网,对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发现仅有少量成果涉及传播技术和传播方法。如施惠研究了微信等社交平台对非遗档案的传播[2],周耀林等提出了非遗档案传播中的可视化实现[3],戴旸等探讨了非遗档案传播中的信息化建设[4],冯丽等则讨论了将Web2.0用于其中的可行性[5]。总体而言,关于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专门化成果并不多。因此,笔者试图对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进行专门研究,总结其成果,分析其不足,进而探讨优化完善的对策。

1我国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现状

科技化传播是指在传播过程中采纳与应用科学传播技术与传播方法,旨在丰富传播形式,提升传播的效果。我国的非遗建档工作于本世纪初正式启动,在建档逐步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非遗档案传播随之进行,科技化传播也相应展开。分析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现状,可从技术与媒介两方面着手。

1.1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技术

传播技术是指利用技术手段向用户提供信息与服务的传播形态。当前用于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技术主要有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

数字化技术包括数字化记录和数字化展示。(1)数字化记录是指在非遗档案传播前期开展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具体包括对部分传统介质下非遗档案的数字化转化,部分非遗文化空间、口述档案的数字化模拟和录制等。比如,2017年,江苏太仓市档案馆从民间收藏家征集到的康熙版《本草纲目》等110本古籍医书通过分类整理,并利用专业书本扫描仪进行数字化,形成非遗档案,供社会各界查阅利用[6];中国记忆项目通过采集、整理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料等新类型文献,将手稿、信件、照片和实物等信息承载物整理为非遗档案,并通过在馆借阅、在线浏览、多媒体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提供服务[7]。(2)数字化展示是非遗档案传播、传递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目前代表性的有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能够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递,并能在各种媒体信息之间建立起有机的逻辑联系,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交互性的系统。其优势在于集成性、交互性和智能性。北京市档案馆2010年以来举办的以传播和展示北京市地域文化和非遺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档案见证北京”文化系列讲座,就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等技术。“冬至数九话消寒”和“老照片见证颐和园历史变迁”等专题讲座[8][9],便以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宫廷与民间实物档案文献资料照片,介绍了清宫与民间“冬至节”的民俗事象以及中国著名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变迁史,配以讲解人的讲解,加深了受众的认知。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具有强烈的沉浸感,友好的人机交互性以及逼真的视觉体验。这些优点让VR技术也多运用于一些规模较大、规格更高的展示活动中。虚拟现实技术与非遗档案的结合,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参与感和代入感,提供逼真的观看体验,让体验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观冲击。例如,南京金箔绝活的数字档案。在此次拍摄的过程中,非遗档案引入了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让非遗数字档案突破以往视频、图片二维呈现的局限,提升受众观看兴趣,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盛宴,同时也丰富了非遗档案传播渠道[10]。

现代的数字展馆,是集各种多媒体展览展示系统为一体的综合展示平台。相较于多媒体技术和VR技术,数字展馆融入了各种高新技术,不仅实现了人机交互的展示形式,还能够使参观者从被动接受宣传到主动搜寻信息,从而让展厅极具内涵和吸引力,带给观众高科技的视觉震撼感。数字展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舞台艺术以及现代装置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元化、立体式的表演“包装”;利用3D、4D以及声光电的效果提升它的品位与视听感受。例如,成都图书馆“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是一家以非遗保护为主题的地区性数字博物馆,也是第一家免费开放的非遗专题网站,同时更是第一家完整保存并建立相关名录体系的公共图书馆非遗档案数据库,其中蜀风雅韵栏目的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四种方式予以立体、多方位展示[11]。

网络技术则体现在对非遗档案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展示上,其主要体现在非遗档案资源的网络展厅和网页介绍这两方面。目前,我国国家级和省级已开通的档案门户网中,都设有专门的网上展厅,甚至一些市级档案门户网也设置了专门的网上展厅,非遗档案在网上展厅的展览展示不仅可以让受众更加直观地获取信息,同时也能够提升受众的兴趣。比如上海市开通的上海档案信息网中,其网上展览了由贵州省档案局(馆)和上海市档案局(馆)联合举办的“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黔姿百态”,其中包括民族歌舞、节庆习俗、传统工艺、文学戏曲等非遗档案[12]。作为省级档案馆联手推出的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其使得非遗档案的传播和推广迈上了新的台阶。网页介绍是非遗档案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播力量,相较于网络展厅,其覆盖面较广,不仅国家级、省级档案门户网,甚至市、县级档案门户网都发布了非遗档案信息。比如莱芜市档案信息网发布了莱芜梆子、锡雕等国家级非遗档案信息[13];宝鸡市陇县档案信息网发布了陇州社火、陇县染色剪纸等省级非遗档案信息[14]。

1.2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媒介

从发展历程来看,传播媒介经过了符号媒介、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这几个阶段。目前用于非遗档案传播的主要媒介是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以及网络等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属于传统媒介,传统媒介仍然是目前非遗档案传播的主流媒介,也更加的成熟,在非遗档案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网络媒介如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介的普及和应用程度正在日益提高。网络媒介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各种符号于一身,又融通信技术、视频技术、软件技术、电子技术等各种高科技为一体,涉及信息、新闻、咨询、教育、科研、政治、军事等众多领域[15]。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网站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不仅为科学技术在非遗档案传播中的运用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同时还已经成为非遗档案传播中重要的技术载体和传播平台。非遗档案网站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为非遗档案利用者和档案部门提供了一个互动、沟通的渠道。目前网络上的非遗档案信息主要集中在档案网站和非遗网站之中,比如上海市档案局在官网开辟专栏展示非遗档案,并且及时更新非遗建档和保护的最新动态;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官网里也有类似情况,该网站的展演专栏模块对非遗档案相关信息进行了展示。

微信公众号,作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一种自媒体传播平台,不但可以依附于手机移动终端随时登录,而且公众号主持者与订阅者之间可以及时进行沟通、对话与互动。这些优点对非遗档案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非遗档案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进行展示,例如江苏省档案局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江苏档案,在“这些中国世界记忆遗产”的专题中,为受众提供了《本草纲目》等相关的非遗档案信息。公众号的推送信息功能不仅让受众及时了解非遗档案的最新消息,更有利于提高受众的阅读质量和非遗档案在群众中的传播。

微博作为网络媒介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其受众面广,用户群庞大。目前很多省市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其中也涉及部分非遗档案信息。比如,福州市档案局的官方微博发布了福州市档案局强化文化担当,全力抢救“非遗”档案的相关信息;北京市海淀区官方微博展示了非遗档案数字化整理制作工作等信息。这些网络媒介提升了非遗档案传播速度,增加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为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提供了推力。

总体而言,这些媒介有着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并在视觉、听觉、感光度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优势。

2我国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非遗重视程度的提升,非遗建档的保护工作也逐步得到开展,非遗档案通过不同的科技化传播形式和手段在我国快速发展,我国当前的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呈现出如下特点:

2.1以传统媒介为主,科学技术逐步深入

从传播媒介看,我国非遗档案传播仍然以传统媒介为主。首先,传统媒介是档案部门开展档案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介形式,同时这些传统媒介保证了非遗档案的有效传播。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全国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指出,国家档案事业要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要求,建立与完善国家档案信息目录数据库、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各类档案数据库,适时启动数字档案建设与社会化服务工程。但档案部门以实体展览为主进行传播的现状与这一要求相违背。而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非遗档案保护工作被逐渐重视起来,一些省、市开始建立非遗档案及相关数据库,数字化的建设和展示在此基础上也开始发展起来。随着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运用在非遗档案中的技术类型和技术手段也逐渐增多,这些技术为非遗档案的科技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2.2以收集为主,传播频次有待提升

目前来看,我国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效果并不理想,档案部门作为非遗档案的主要传播者,其精力主要集中在非遗档案收集环节,忽视了非遗档案的宣传。具体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目前我国很多省市的档案部门还处在非遗建档的阶段,甚至有些停留在非遗收集阶段,然而从非遗的建档到非遗档案的传播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导致其馆藏的非遗档案有限,无法满足受众需求。第二,档案部门对非遗档案的价值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微信公众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非遗档案的相关信息较少,多以文字与图片的单一形式向受众展示并且无法与受众进行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非遗档案传播步伐。第三,档案部门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致使非遗档案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的传播无法展开,后期的日常维护工作也难以展开。

2.3以受众需求为主,传播内容有待深化

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基本原则,非遗档案同样是以受众为主,受众的需求决定了非遗档案传播的范围及效果。目前来看,我国档案部门通过网络媒介向受众传播的非遗档案内容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深化。从非遗档案在网络媒介传播的相关信息来看,其发布的信息阐述不够详细,内容较为简短,多数档案都是对收集到的非遗信息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定性的结论多,定量的结论较少。另外,非遗档案信息在网络平台上传播较为分散,令受众无法系统地了解相关信息。比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网站中,非遗档案信息在最新观点和本埠动态两个板块之中发布。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非遗档案信息在保护论坛及新闻动态中发布,非遗档案信息的分散给受众带来了不便,也为非遗档案的传播造成了阻碍。

3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推進举措

3.1坚定科技化传播的方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传播的速度、覆盖范围等优势都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介作为非遗档案传播的主力军,其不仅受到了时空的限制,并且有着无法与受众互动的缺陷,这些都极大影响了非遗档案的传播。《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兴媒体,有效传播优秀档案文化,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作为非遗档案未来的传播方向,应该加快科技与非遗档案的结合,加强传播力度,通过非遗档案让群众真正走进非遗、感受非遗。档案局(馆)作为传播的主体,应该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及时建立非遗档案相关网站,开通非遗档案相关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发挥网络媒介的传播功能。

3.2提升科技化传播的频次

首先,加快非遗收集以及建档进度,持续推进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及时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传播。其次,加强档案部门对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价值认识。非遗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传承人的离世,许多非遗正处于濒危甚至消亡的状态,而承载着非遗的非遗档案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向人们展示非遗原貌。档案部门需要认识到科技运用的价值,给予更多关注,提高传播频次。最后,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他们的专业技术快速地将非遗档案与新科技相结合,建立完整的传播平台,不断地提高传播速度,从而推动着非遗档案的科技化传播。

3.3提升科技化传播的质量

近年来,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其质量仍有待提高。提升科技化传播的质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要注重非遗档案前期的质量控制,在非遗档案收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对收集的非遗信息进行核查,以便发现明显错误时能及时改正,从而保证其质量,除此之外,在收集到发布的过程中,也需要对非遗档案进行保护,避免造成人为毁坏,影响辨识度。第二,档案部门可以建立非遗档案专门网站或者在档案网站中开辟专栏,集中发布非遗档案的相关信息,这样既可以避免非遗档案信息的分散,又可以让受众及时获取所需信息。第三,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资源共享,做到信息互通、工作互动,避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从而可以高效地为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提供服务。

总而言之,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是记忆与传承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保护我国非遗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老辈传承人年龄的增长和离世,记录着传承人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技元素与非遗档案的结合,可以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非遗,加入到保护非遗的队伍当中来,最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利用,为我国历史和文化得到见证,也为我国学术科研提供宝贵的资料。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研究(16CTQ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颜祥林.科技档案信息传播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

[2]施慧.新时期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利用——以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7(S2):71.

[3]周耀林,王璐瑶,赵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可视化的实现与保障[J].中国档案,2016(6):66-67.

[4]戴旸,周耀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与方法[J].图书情报知识,2011(5):69-75.

[5]冯丽,戴旸.Web2.0技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促进研究[J].北京档案,2015(5):23-26.

[6]太仓市档案局.110本古籍医书入藏太仓市档案馆[EB/ OL].[2018-01-07].http://www.tcda.net.cn/site_worknews/ 20171019/cd93e3b5-de2d-4498-9969-d4681b1302b9.html.

[7]中国记忆项目实验网站[EB/OL].[2018-01-11]. http:// www.nlc.cn/cmptest/int/.

[8]北京市档案信息网.《冬至数九话消寒》为本年度文化系列讲座完美收官[EB/OL].[2018-01-11].http://www.bjma.gov.cn/ bjma/300478/301765/301144/305932/index.html.

[9]北京市档案信息网.老照片见证颐和园历史变迁[EB/ OL][.2018-01-13].http://www.bjma.gov.cn/bjma/300490/301404/313290/index.html.

[10]陳楚奇.南京“记忆工程”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2018- 01- 13]http://nj.wenming.cn/wmbb/201710/ t20171025_4831516.shtml.

[11]四川省文化厅.“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获文化部创新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EB/ OL].[2018- 01- 27].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9/11/16/ 012429054.shtml.

[12]上海档案信息网.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黔姿百态[EB/OL].[2018-02-03].http://www.archives.sh. cn/wszl/qzbt/index.html.

[13]莱芜市档案馆.莱芜市档案精品展览[EB/OL].[2018-02-16].http://www.lwdangan.gov.cn/showpic2014.asp?id=43.

[14]陇县档案信息网[EB/OL].[2018-03-20].http://www.lxda.gov.cn/newshow.php?id=5857.

[15]宋香云,姜东旭.论我国对网络媒体的管理策略[J].理论视野,2007(1):51-52.

猜你喜欢
科技化媒介文化遗产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梅缘稻
Tough Nut to Crack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普惠金融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应用高新技术打造医疗制药的科技化及信息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