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福地:公益中学校园

2018-09-10 16:53钱江
档案与建设 2018年9期
关键词:工商无锡公益

钱江

在无锡惠山南麓,荣巷古镇北面,有一所近百年的学校,现在为无锡市育红小学的分部。校园古色古香:百年紫藤粗壮而遒劲,烂漫绰约的花才谢去不久;偏于校园西面,保留着修缮一新的两幢学校老建筑,高低错落,散发着古朴的味道;校园中心有一口旧井,水还是那么充盈、透亮,井栏上镶着镌刻有“上海金宝寿五金工程所”字样的铁牌,让人遥想起百年前建筑施工队劳作的热闹场面;当年石制的校门,很幸运地被保存了下来,只是根据现在学校的布局,迁移了处所,耸立在绿荫下,正面额书“公益中学”,另一面则为“和平耐劳”的校训,均为荣德生的手迹。这里是私立公益中学的旧址。近百年来,关于这校园,有些旧事不该被忘却。

公益中学从创办到停办

1919年,荣德生在此地兴建公益工商中学。之前,他已创办了八所小学,这是他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斯校位于西郊荣巷,地数十亩,屋百余楹,青山环绕,绿水萦回,风景绝佳。”[1]当年,建筑校舍及购置设备共花了10万元;另外,再购得“九六公债”50万元作基金,每年利息3万元,用于学校日常开支。1919年秋,公益工商中学正式开学。后因学校招生规模扩大,不敷使用,在校舍之西复建楼房12楹,上为宿舍,下即教室;此外,又建有银行、商店、工场,工场在楼之北,银行、商店则分列于校门两旁,为学生实习之处。之后,工场又扩于东隅,而在楼房之南,再建新楼12楹,并与旧楼相通,以满足教学需要。为了解决学生的饮水问题,1920年8月,学校在校园内开凿一自流井。由于该地处于长江下游之冲积层,自地面以下二丈,全是浮沙,井膛旋凿旋没,先后花了近一年时间,易地三次,开挖600余尺,始得泉水,每日可出水3000余担。后来,随学生增多,1921年5月再开凿第二口自流井,这一次非常顺利,仅两个月就成了。该校开办后,由于建筑一流、办学得力,很快为邑人及周边所瞩目。1924年初冬,高阳应时任校长钱孙卿之邀,到工商中学作经济学演讲,“其时,朔风凛冽,礼堂轩敞,无窗牅为蔽,乃一堂师生,正襟危坐以听,始终不少倦。私衷佩服全校精神之佳。”[2]校风由此可见一斑。

公益工商中学“先后毕业者,有工商二届、商科五届,迄十六年夏而止。”[3]关于突然停办的原因,荣德生自己是这么解释的:“环顾今日潮流,学校风气日新,乡间旧式学校已属不合时宜,且本县及通都大埠,学校林立,设备周详,拟毋劳余识见谫陋之人越俎代谋,闭门造车,更恐自误误人,故决计停办。校舍除一部供给高级小学及申新养成所外,余则借与中央大学民众教育院,尚不至于废弃。”[4]而时任校长钱孙卿则说了另外一个原因:“民国十六年春,国军南来,箨扫天下军阀。兵兴之际,百度失常。而学校中青年学子,尤纷起狂嚣,类中醉魔,焚弃典籍,越俎干政,而天下骚然。于时,予方长私立公益商业中学,深惧学统中绝,莘莘学子,沾染狂药,卷入漩涡。因商诸校董荣公德生,毅然停办。”[5]从他们两人的叙述中,我们隐约可察觉到学校停办的原因,而其中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停办并非出于他们的主观本意。

借予民众教育学院

1928年2月,江蘇大学在苏州筹办民众教育学院(同年6月更名为中央大学区立民众教育院,1930年6月再改称江苏省立教育学院)。7月,学院从苏州迁无锡。由于位于社桥的新校舍尚在建设,荣德生就慷慨提供荣巷公益中学校园,让其暂作过渡。[6]

1928年10月14日,民众教育学院在公益中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来宾甚众,行政院代表俞庆棠,中央大学院代表朱经农,无锡县政府代表秦颂石,县教育局局长薛溱舲等共数百人到会。上午十时行礼、奏乐,全体起立向党国旗及总理遗像行致敬礼,院长高阳宣誓就职,来宾秦颂石、薛溱舲等演说,并摄影留念。俞庆棠报告说:中国人号称四万万,而有三万万两千万以上的人不识字,非普及民众教育,使四万万人尽受教育不可。但是,这事非一二人所可办理,需大家联络起来,共同办理,方收良效。民众教育的目的,一识字(文字教育),二公民(政治训练),三生计(职业训练)。民众教育院在开办之时,开展各种教育,“现在得荣德生君赞助,慨然以工商中学校址,借予民众教育院为院址,不收租金,以良田三十亩,作为农事训练场”,以济学院之急。

民众教育学院以普及民众教育为宗旨,该校学生于课外添加实验工作,每日下午需分别做民众学校、民众图书馆、民众茶园、妇女教育处、民众周报、民众卫生运动等实验工作,这些活动使荣巷老街甚是热闹。而学院还请了不少专家到校演讲,开学月余,农科专家过探先讲“劳农问题”,医学博士俞凤宝讲“卫生统计”,广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雷沛鸿讲“英国之成人教育”,并已约定上海市社会局长潘公展讲“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总编辑王云五讲“八角检字与民众教育”,政治专家俞颂华讲“民众政治训练”等,约定十余人到校演讲。[7]他们的到来,使公益中学校园里充满了浓浓的学术氛围,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929年1月,无锡社桥新址建成,民众教育学院从荣巷公益中学迁走。公益中学里又寂静了下来,同时,荣巷镇上的人气也散淡而去了。

到1930年代初,这所从荣巷公益中学走出去的民众教育学院,与晏阳初在河北建立的“河北定县平民教员实验区”、梁漱溟在山东建立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区”齐名,被喻为当时中国“农村教育工作的三大中心”,[8]名噪一时。

1927年公益中学停办后,校园里一度办有申新职员养成所,为荣家企业培养职员。到1929年,旧址又恢复起了公益中学,只是由原职业中学改作了普通中学。学校先招初中班,后扩招高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33年,公益中学还于原址东南购地扩建。

挂起了复旦大学驻锡办事处的牌子

现在,没有进一步的资料来说明荣德生当时出借公益中学,接纳民众教育学院别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到1930年代初,荣德生就开始规划大学的创办。他最初的想法是把上海复旦大学搬迁无锡。

复旦大学于清末创办于上海,在1911年底到1912年初,正是辛亥革命期间,它曾一度西迁无锡惠山附近的李公(鹤章)祠和昭忠祠办学,锡金军政府给与了积极的支持。[9]1937年初,在复旦大学校内、校外,包括校长李登辉、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等,都认为大上海灯红酒绿,不适合办学读书,于是再次酝酿复旦大学迁锡,并委托荣德生出资,购买太湖畔十八湾大雷嘴土地一千多亩用作校基。不久,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复旦大学只能内迁重庆,这一动议又戛然而止。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复旦大学按原计划,第三次实施迁锡。在协调、筹建过程中,时任校长章友三及上海市教育局局长、邑人顾毓琇等人,在1945年10月中旬,曾专程来锡接洽,经与无锡地方协商,肯定了迁锡的可行性,作出了迁锡的决定。于是,“复旦大学复员委员会驻锡办事处”的牌子在公益中学校门口挂了起来,并有部分东迁学生暂借公益中学开学上课。无锡人也为“吾邑此后得有最高学府,就近就学”而兴高采烈,集会欢迎。然而,由于诸如校址选择、购地价格等种种原因困扰,后来复旦大学还是回上海办学了,这样在无锡教育史上留下了永远的遗憾。[10]

被国立边疆大学借用甚久

荣德生的自订年谱写道:复旦大学东迁无锡公益中学,“遂允借一学期,到期收回自办。但后来又被国立边疆大学借用甚久。”[11]1946年秋,又有一所大学——国立边疆大学借公益中学铁工厂旧址复校。在举行开学典礼时,荣德生还应邀列席并致颂词:“吾国遍地物产,尤其西北边区,大多未经开发,只因缺乏人才。诸君学成回去,大可从事开发。事业之成,只要用心与动手,徒恃大资本无益也。欧西各国大企业皆从小资本做起,余亦如此,以前有余力即事扩充,今则有余财即事修复,修复之后,能多余则再事扩展。凡事用心则无难事,只恐无坚心毅力去做,则百无一成也。诸君前途无限,将来为国效劳,尚希勉之。”[12]据《锡报》报道,1946年秋,无锡举行全县公私立中小学联合运动会,荣巷国立边疆大学认为此“为该校体育科学生实习之良好机会”,故专由学校体育卫生组王主任带领“明年三月毕业之学生五人,前来实习裁判”。[13]

在国立边疆大学撤走之前,荣德生就启动了恢复公益中学的工作,“收拾烬余之屋,清除瓦砾蔓草,拨资一万万元,修缮校舍,购置用具,着手复校之图,惨淡经营,一年于兹。”1947年2月,荣德生正式向县及省政府递交了办学的申请,在附表中填有“校基三十七亩三分七厘,校舍一百五十四间。”[14]1948年夏天,公益中学获得办学的官方许可。[15]

创办自己的大学——江南大学

1947年8月,国立边疆大学又迁回南京了。

当这些大学匆匆来去,与荣德生擦肩而过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创办自己的大学——江南大学!荣德生说:“余家有七儿、九女及二房两孙在美,每月共需费用一千美元;外孙中则五女所生美生、三女所生能伦,亦均赴美留学。由此观之,每年流出甚巨。余意国内大学应以实用为主,如果办得好,较外国为便,且免漏卮。因与子侄、友好辈谈之,均同余宗旨。”[16]表白了他办大学的内在需求。

私立江南大学,“择定校址后湾山,呈请备案,批准建筑。先行招生,分设三院,暂借公益开课,伺校舍落成,再迁入后湾山。”[17]这样,学校第一年的校址,就安排在了无锡荣巷公益中学内。私立江南大学于1947年7月成立筹备处,8月,校董会正式立案成立,10月27日,在公益中学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这天,榮德生以董事长身份出席并致词。应邀参加典礼的记者写道:“记者巡礼江南大学临时校舍,简单庄重,有焕然新气象。同学们生气勃勃,正象征着最高学府前程无量。”[18]1948年8月,新校舍落成,18日,学校由荣巷搬至后湾山。这样,公益中学就成为了江南大学的发祥地。

建国后,公益中学原来的校区一直用于办学,并沿用着公益中学的名称,只是改作了公办。其间,还曾有苏南公学(1949—1950年)、汽车工程学校(21世纪初)等进驻过。2008年,在河埒口片区改造,教育资源重组的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这儿成为了育红小学的一个分部,并得到了保护性的修复,成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荣德生在总结他一生办学经历后说:“余历年所办学校,以公益中学得人为甚。”[19]

很难想象,一所中学的校园能与如此多的大学有缘牵手,这真是个教育奇迹。公益校园里办学主体的更替与去留,不只是历史变迁中一些过客来去匆匆,从百年无锡教育发展的历史看来,从无锡这个城市的演变发展看来,这一历程,寄托着实业家荣德生对地方教育发展的期盼和一个大学梦的追寻。这期盼与追寻还不仅是其个人的主张,更是无锡地方的集体梦想,抑或共同追求。如今,这向往依然沉淀在无锡人的内心深处,一不经意就会泛起涟漪。公益校园不仅承担着育人的使命,更成为了一个文化的守望地,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那儿还缺少一个纪念碑。

参考文献

[1]公益工商中学校编:《公益工商中学校商科第一届毕业刊》,1923年7月刊印。

[2]高阳:《私立公益工商中学校友会特刊序言》,《公益工商中学校友会纪念册》,1928年冬刊印,第4页。

[3][4]荣德生:《追述工商中学始末》,《公益工商中学校友会纪念册》,1928年冬刊印。

[5]钱基厚:《钱序》,《梅园豁然洞读书处文存》第2集,1931年仲夏刊印。

[6]黄旭朗:《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简介》,《无锡文史资料》第25期,第1页。

[7]《民众教育院请专家演讲》,《锡报》1928年11月10日。

[8]童润之:《关于乡村教育工作的三大中心》,苏州大学、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校友会编:《艰苦的探索》,1989年铅印本,第28页。

[9]政协无锡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锡金军政分府史料汇编》(无锡文史资料第十七辑),第240、244页。

[10]孙宏年:《复旦两次迁校无锡纪事》,《无锡史志》1999年第1期。

[11][12][16][17][19]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第177、188、199、199、212页。

[13]《中小学生一万人参加秋季运动会》,《锡报》1946年11月14日。

[14]荣德生:《为私立公益中学校董会重新立案呈无锡县县长转江苏省教育厅文》,《荣德生与兴学育才》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第166页。

[15]《未经立案中学,应令不得招生》,《锡报》1948年7月25日。

[18]《江南大学举行开校典礼》,《江苏民报》1947年10月28日。

猜你喜欢
工商无锡公益
吴子岳:让产品从无锡制造变成无锡设计
喜茶无锡南长街灵感特色店
How should traditional accounting transfor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