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蔡资本集团发展历程

2018-09-10 18:46尤学民
档案与建设 2018年9期
关键词:庆丰星海无锡

尤学民

唐蔡资本集团是指以唐保谦、蔡缄三为主,包括一批中小资本家在内,以庆丰纺织厂和九丰面粉厂为主要投资载体的资本集团。他们大多以经商起家,转而投资工业,起步较迟但一跃而上,迅速发展成为近代无锡六大资本集团之一,对无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永源生,唐蔡携手初合作

深秋初冬,正是米市交易旺季,北塘三里桥沿河的永源生米行正在进货。粮船长长的跳板搁到岸上,码头工人短褂单衫,披一块白粗布,肩上扛着笆斗,脚踩跳板上船下船,川流不息地往返于粮船与仓房之间装卸稻谷。有米行伙计端坐司磅,用1尺多长的竹签计数。东家唐保谦身穿长衫,时而抓一把稻谷,两手一搓,吹去谷糠,观看成色,捏一粒新米放嘴角咬一下,检测水分。他不时露出满意的微笑,此等上好的货源,获取厚利何用发愁。

唐保谦(1866—1936),名滋镇,祖上由常州武进迁居无锡。祖父唐懋勋在北塘开设恒升布庄,后改名唐时长布庄,列无锡四大布庄之首。1860年,太平军攻临无锡,唐家避居东北乡严家桥,在双板桥堍开设春源布庄,由唐保谦父亲唐子良经营。由于唐子良熟知土布经营门路,生意做得扎实而又灵活,布庄年年获利不菲。积累所得,唐家先后购置田产6000余亩,又陆续开设米行、堆栈、典当,兼营砖瓦窑业,成为无锡一大绅商。唐保谦在兄弟6人中排行老二。哥哥唐郛郑(浩镇)和大弟唐若川(济镇)都曾中举入仕,唐保谦却无意仕途,自小被父亲送去钱庄学徒,很快就显露了记账、计算的天赋。学徒满师,他回严家桥帮助父亲经营春源布庄。

1902年,唐子良与蔡缄三等合资2000元在北塘三里桥开设永源生米行,后为改善经营,由唐保谦和蔡缄三同时入行办事。蔡缄三(1868—1938),名文鑫,此时正经营着祖产复生堆栈,还曾与人合办茧行和缫丝厂,后又投资信成商业储蓄银行和耀明电灯公司。因擁有北塘近半数的住宅和商铺的房地产,故而有“蔡半塘”之称,且先后在商会、同业公会、慈善会等多处社会机构担任要职,度量宽宏,恪守信用,乐善好施,素有名望。他很赞赏唐保谦的立志高远和为人真诚,两人志同道合,结成儿女亲家。永源生专做绍兴帮的生意,以诚实守信,结算灵活吸引客户,每年代绍兴酒坊采办糯米就达10万石之巨。唐保谦在《行述》中写道:“日后各种事业之繁荣实权舆于此。”

永源生米行的成功经营,成为唐蔡合作的起点,初步形成了两人分工协作的基本格局:唐保谦依凭其对经营的精明和业务的娴熟,主管内部事务及业务往来,掌握聚财大权;蔡缄三则利用其社会地位和良好声望,对外斡旋。两人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以此为基础,两人相继投资创办九丰面粉厂、庆丰纺织厂,亲密合作30多年,造就了唐蔡资本集团的迅速崛起。

有了九丰的股票,就好比着了头彩

大运河纵贯无锡境内,沟通南北交通运输。运河从西北进入城区,在吴桥附近河中有著名的黄埠墩,运河自此南下三里许与梁溪河交会,河中又有一个小岛,即西水墩,又叫太保墩。因为两墩居于水陆要冲,扼无锡水路的出入之口,清代官府在这附近设置税卡,抽取往来百货之税,黄埠墩便被称作“天关”,太保墩称为“地轴”。1902年,荣氏兄弟在“地轴”太保墩上建成无锡第一个机器面粉厂——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从此踏上发迹之途。1910年,唐保谦与蔡缄三在“天关”黄埠墩对岸的蓉湖庄开办九丰面粉厂,与茂新厂南北呼应,与永源生东西相望。这是无锡第二家机器面粉厂,也是唐蔡合作投资实业迈出的第一步。

九丰创办时,由蔡缄三邀集孙鹤卿、夏子坪等共同出资10万两,分为10股。蔡缄三自认2股,其余每人1股。唐保谦自有5000两,借5000两,凑成1股。厂名“九丰”,取股东九人合作同丰之义;品牌“山鹿”,取工厂地处惠山之麓谐音。公推蔡缄三为经理,夏子坪为协理。不久夏唐起衅,夏退任董事,唐保谦接任协理,全面掌管九丰事务。

协助唐保谦襄理各务的唐纪云,具体负责九丰的筹建工作。唐纪云(1885—1974)名蓥镇,唐保谦六弟,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先后担任九丰、庆丰总管(相当于厂长)。他懂机械技术,又能说流利的英语,熟悉国外工业情况,在与外商签订设备采购合同时,考虑细致周详,要求对方派技师指导安装、主持调试,确保投产达产,并订立相应的制约条款。筹建期间,唐保谦将独资接盘、紧靠九丰的恒源堆栈,翻造扩建为益源堆栈,既解决九丰原料存储问题,又保证益源终年满仓,还可据此向金融界栈单押贷,并兼营借贷业务,每年可吸储游资50多万元,以满足九丰资金周转需要。此举被业内人士称为“妙着”,唐保谦的精明由此可见一斑。

一年后九丰建成投产,有美制钢磨12台,日产面粉2500包。1914年增添钢磨12台,日产面粉5000包。1918年扩建新厂房,再添钢磨11台,动力改用电动机,日产面粉达到8000包,质量稳步提高,资本增至30万元。在茂新的绿兵船面粉畅销南洋的时候,九丰的山鹿商标也打开了牌子,占领本埠市场,扩大了在国内的销路。

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卷入战争,生产停顿,储备锐减,面粉价格上扬。唐保谦获知这一情报,果断决定扩大生产,改一班为二班,24小时不间断运转,做好出口供货的准备。当西方各国转向中国大举采购军需面粉时,国内粉价暴涨,由原来每包3元左右上涨至5元多,相当于一石小麦的价格。九丰先人一步,赚得盆满钵满,5年欧战共赢利70万银元,是办厂股本的7倍。获利之巨和分红之丰人见人羡,难怪当时无锡人都说:“有了九丰的股票,就好比着了头彩。”

多年积累,九丰资力雄厚,后来庆丰厂出现流动资金短缺时,总是由九丰垫付,款额常在二三百万左右。其间,唐保谦于1915年接办润丰油厂,这是无锡最早的机器榨油厂之一;1919年投资10万两创办锦丰缫丝厂,资金充足,经营灵活,开办头几年获利不少;1920年又在严家桥建成利农砖瓦厂,为无锡第一座采用轮窑生产的机制砖瓦厂,总投资3万元,每年盈利也不下3万元。所有这些,为创办庆丰纱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地位非同一般的批发处

20世纪以来,北塘一直是无锡最为繁盛的商业区。全县一半以上的米行、布庄、花纱号、钱庄集中在此。这里又是南北货、山货、竹木、油麻、五金百货等各色商品的集散地,商贾云聚,舟车蚁集。锡邑各面粉厂、纺织厂纷纷在此设立办事处、批发处。所谓批发处,顾名思义,是一个对外联系业务,收集信息的办事机构。设于北塘财神弄口的九丰批发处却非同一般,它集供销和财权于一身,负责财务调度、供销指挥,汇总和处理各类信息以及生产经营的决策,是企业的指挥中心和管理枢纽。厂部只管生产,每天将产量、出粉率以及原料、成品、物料的库存情况填写详细报表,送批发处备考。批发处则按时把成品送到面店试用。九丰还在上海设有申庄,负责搜集国内各大商埠和国际主要城市的经济动态,每天用号信向批发处提供情报,必要时通过长途电话报告。唐蔡两人每天上午在批发处会晤商量,看号信,查日报,和其他主事人员一起抽检出品粉样,决定当天的进销数量,处理厂务事宜。

从经商起家,到以工立业,唐保谦市场经营的成功之道突出的一条,就是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做到了“处处用心,不厌其详”的程度。除了通过经营部门搜集信息,唐保谦还十分注重实地调查。新麦登场前他总要派出精干人员,到产地调查麦子收成情况。在各路信息返回后,集中厂内经营骨干,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品种结构、收成实况、价格趋势、运输条件、管理费用等因素,结合粉麸的销售预测,决定当年的采购储备方针。如果是旱收年份,麦质好,趁新麦上市价格较低时,一次吃足全年用量;遇到潮收年份,麦粒含水率高,容易霉变,不易储存,就陆续收购,既顾及质量,又能压低价格。他还常常亲自走访用户,征求意见,研究粉色佳、拉力强、适口好的最优拼麦方案。同时他又规定,批发处全体职员每天早餐一律吃面,由大家品尝来检验出粉质量。

庆丰创办后,批发处又成为庆丰、九丰两厂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心。特别在资金调度方面,小麦上市时,庆丰资金调至九丰供收购小麦使用,棉花上市时,九丰资金拉到庆丰供收购棉花使用,互相挹注,共同受益。

集资办庆丰,好花纺好纱

早在经营春源布庄时,唐保谦就有自设纱厂,以免受制于人的想法,不过碍于时机未到和资金缺乏,一直没有作为。欧战为国内棉纺织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一方面面粉业生意兴隆,九丰粉袋脱销;一方面纺织业“花贱纱贵”,纱、布销路畅通,1919年棉纱价格比1914年提高将近四倍。唐保谦、蔡缄三决定抓住时机筹建庆丰纱厂。

庆丰厂选址于火车站北面的周三浜。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此地紧靠运河主流和支流的交汇处,水流从北新桥方向下来,在交汇处形成漩涡,是块“聚财”宝地。为此,唐保谦特意斜建厂门直对交叉处,祈求“钱财汇聚,源源流入厂里”。其实,选择周三浜这块“风水宝地”,唐保谦有更现实的考虑:一是紧靠运河,河面开阔,运输便利,水质好,工业用水极为方便。二是紧靠自己独资开办的锦丰丝厂,建厂后可以互相照应,便于管理,节省成本。

然而,得地理之优并不能使滚滚财源自然流入。庆丰建厂第一步就遇到筹资困难。纺织厂机器设备多,厂房面积大,所需投资当然就多。4000元开米行,10万元建粉厂,办纱厂则需上百万元。1920年庆丰筹建时,初定股金100万元。对唐蔡来说,虽有九丰的多年积累,财力已经大有增长,但要一下子拿出巨额现款绝非易事。为了不失时机,早日上马,唐蔡一面从九丰抽出40万资金投入庆丰前期筹建,一面通过各种途径,四方拉股,募集资金。唐氏家族中,唐郛郑、唐申伯、唐纪云、唐慕潮、唐凤岱等纷纷应募入股。蔡缄三则招募锡邑和外地一些著名绅商入股,如薛南溟、孙鹤卿、唐晋斋、杨翰西、唐骧庭、张孝若等,借以提高信誉,扩大影响。尽管如此,原定100万股金仍未招足。根据庆丰厂1921年《辛酉股东名册》记载:实收资本80万元,每股100元,共8000股;其中,投资2万元以上的前10位大股东合计股金31.13万元,唐保谦9.5万元排第一,蔡缄三2.3万元排第五;256名股东中,股金100元至1000元的有151人,占股金总额的53.17%。由此可见,当时要筹集百万资金办一家中型纺织厂有多么艰难。

除了募集股本,庆豐在购地、基建时也麻烦不断。购买土地时,一般地主不但要价昂贵,还提出种种苛刻要求。厂基选址中央有一块地皮属三里桥一面店老板所有,屡经磋商、疏通,在庆丰开工生产二年后,才以高价购得。基建过程中,广勤纱厂称庆丰所砌围墙侵占其土地,派人推倒围墙,双方发生殴斗,直至提起诉讼。后经庆丰董事长薛南溟出面调停,才私调了结。

1922年7月,庆丰正式投产,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机器设备,有纱锭14800枚、织机550台、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一座。所用商标为“双鱼吉庆”“牧童”。

棉花是纺纱织布的原料,占全部成本的70%左右。庆丰纱厂用棉,主要采用负有盛名的“常阴沙”棉花。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也逐步购进太仓、南通、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棉花及少部分进口美棉。为了保证原料供应,唐保谦利用原为经营布庄而设立的花庄,特在常阴沙一带产棉区设“收花行”(办事处),先后聘请顾叶舟、张秋舫等人担任办花处主任,统管棉花采办事项。

早在经营春源布庄时,唐保谦就结识了顾叶舟,两人都有共同的梦想——建立一个机器纺织厂,所以比较投机,以后常有来往。顾叶舟(1863—1926),北塘江阴巷人,白手起家,14岁开始进布号学艺。30岁出头与人合作在常阴沙三兴镇开设时泰祥花行,是唐保谦的重要合作伙伴,庆丰创办时10大股东之一。当时收花的花色、干潮程度,仅凭眼观、手触鉴定,纤维长短全靠手拉尺量。顾叶舟通晓产棉区情况,对鉴别棉花质量富有经验,又与当地棉农、地主和各路强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且乐善好施,故在常阴沙一带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即使采用赊欠方式,棉农们也愿意将最好的棉花卖给时泰祥。故当时庆丰用棉不但数量上有保障,而且棉花质量也较好。

唐保谦本人也时常去产棉区观察,了解棉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供决断。新棉上市的9至12月份,收购全年用量的70%,翌年开春2至5月份,再由产地收购农民囤户,作原料补充。原棉收购后则在当地轧成皮棉再运到厂。各地到厂的原棉,均得有栈房主任亲自抽包检查,分类编写入库待用。

以商人的精明,唐保谦深知,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以质量取胜,树立品牌声誉。开厂初期,庆丰瞄准当时较有名望的豫康纱厂月娥牌棉纱,买回样品,召集领班进行实物对比,研究如何改进。本厂生产的双鱼布,先由职员试穿,随时将试穿情况告诉唐保谦。棉布质量好的对外出售,次布则供九丰厂做面粉袋。由于注重质量,庆丰产品很快打出销路。双鱼、牧童棉纱,以拉力强、条干匀、色泽好而深受各地用户欢迎。双鱼白绒布绒长、绒厚,更有各地纱号、布庄纷纷争购。产品供不应求时,一些纱号、布庄自动提价索买,有的还采用先付款、后取货的方法订货争购。庆丰年纯盈利1925年为2.2万元,1930年达到31.9万元,1929年高达49.3万元。

一流的企业须有一流的管理

江南的初春,乍暖还寒。炭火炉上紫铜水壶正嗞嗞地冒着蒸汽,会议室内暖意融融,庆丰厂的董事会正在召开。面对各位董事和长辈,厂长唐星海不谈大家感兴趣的资金、物料、产量等内容,而是提议裁撤领班和工头,改革现有管理机构。一时出乎大伙意料,议论纷纷。

唐星海(1898—1971)名炳源,唐保谦三子。191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机械制造和纺织管理双学士学位。1923年归国,接替因病去世的兄长担任庆丰厂总稽查,后升任厂长,全面负责工厂的生产、技术和劳动管理。与父辈们主要关心购销和资金融通不同,唐星海更注重工厂生产技术管理,认为这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留学美国期间,由泰罗开启的“科学管理热潮”正在美国各地蓬勃兴起,工业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唐星海又曾作为江浙皖三省丝商代表出席在美举办的国际丝绸博览会,见识了欧美资本主义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纺织技术。回国后他雄心勃勃,立志要把庆丰办成国内国际一流的纺织印染全能工厂。可是,庆丰厂传统的管理制度滞后僵化,他所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引起职员的疑虑和工头的抵制,难以顺利地贯彻实施。

对董事们的质疑和担心,唐星海早有预料。为了说服众人,他先以九丰为例:九丰起初聘用的面粉师冯歧山凭老经验办事,只会维持现状。后来请了工程师罗庆潘来厂主持技术工作,对粉路加以改进,日产量从8000包增至10000包,质量也有所提高。见众人微微点头,唐星海直入主题:庆丰厂开工16000枚纱锭、250台布机,雇用了3310人。而在美国,同样规模工厂只需1000多人就足够了。庆丰厂最缺的是技术管理,领班、工头不懂技术,不懂管理,再好的机器设备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率。要想把庆丰办成一流的公司,除了变革,没有其他路可走。

唐星海清楚,股东们更关心的是眼前的股息和分红会不会受影响。其时,庆丰正在筹建第二工场。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唐星海提出以第二工场作为试验,由此换取了董事会的同意。唐保谦对儿子的举措并非没有担忧,毕竟那些领班、工头跟了自己十几年,许多还是从严家桥带出来的,一旦遭裁撤,难免激起冲突。但他支持儿子的革新主张,并为儿子的志存高远、精明果断而骄傲。多年的创业经历告诉他,只有敢于先行者才能赢得先机。

根据董事会通过的方案,唐星海在第二工场厂房建设、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开始实施新的管理方式。他用高薪聘请了一批留学归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厂任工程师、车间主任,取代领班、工头掌控管理和技术。创办庆丰纺织养成所,学制三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入学,培养基层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养成所学员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参加设备安装,动手实习。废除工人由工头招募,技术一对一口手相授的旧传统,改由厂方统一招收工人,举办养成工学习班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厂内设立养成机间,从梳棉到精纺,各种机器齐备。新工人进厂后,先到养成机间学习基本工作法,学习期三个月,合格者方能作为正式工人录用。新工人上岗全部经过培训,方法正确,操作熟练。

一年后,唐星海向董事会报告了试验结果:纺部车间20支纱的前罗拉速度从150转/分提高到180转/分;每个工人从原来挡一台车增加到挡四台车;每件棉纱的售价比其他厂高6元左右。这一结果使董事会大为满意,唐星海以自己的才干和业绩,赢得了他父亲和董事们的信任。

第二工场取得成效后,唐星海于1933年在庆丰全面推行“泰罗制”,各部门、各工种都按标准制订出办事细则和工作方法。生产车间各主要工种用相机摄下接头、操作、交班等具体动作,把正确的动作和错误的动作进行对比,制成图片挂在车间里,训练工人按标准动作进行练习和操作,消除错误的或不必要的动作,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辅之以严格的奖惩制度,赏罚分明,保证了管理新法顺利实施。

唐星海对于职员的督察尤为严格,当面批评,毫不留情。他听说设在常熟的花庄职员办事懈怠,有营私舞弊不轨之举,便带着随从,亲驾汽艇,直驶常熟琴湖。在离花庄一段距离处停机下船,步行前往,当场抓住证据,严加惩处。唐星海治厂之严在实业界出了名,庆丰厂因此享有“模范工场”之美誉。

职工生活方面,庆丰厂兴办了多项福利事业,如浴室、医药室、子弟学校、消费合作社等,恩威并施,提供多方面的便利条件,使懂业务、懂技术、踏实肯干的员工安心在厂工作。

改革后的庆丰厂管理严格,出品精良,士气高昂,所生产的双鱼牌棉纱为各地纱厂所乐用,品质和价格成为无锡地区的标准,各厂纱价均视“双鱼”涨落而浮动。双鱼纱不仅誉满全国,而且远销南洋。到1936年底,庆丰拥有纱锭64800枚、布机820台,资本增至300万元,固定资产570万元,成为纺、织、染、整齐全的规模化纺织企业。

1936—1937年唐保谦、蔡缄三先后去世,唐星海独掌庆丰大权,九丰厂务由蔡缄三儿子蔡漱岑、蔡稚岑兄弟掌管,形成了“蔡九丰、唐庆丰”的经营格局。

圖谋复兴,转向海外

正当唐星海大展才干,以图腾飞时,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庆丰厂遭日机轰炸,损失惨重。唐星海避难上海,用庆丰转移出来的资金和设备,在沪开办保丰纺织印染公司、源丰机器厂。其后他还投资马迪汽车公司、通惠冷气公司,与人合办公永纱厂,庆源、大华、利达花纱布庄,宝丰堆栈,还有北新隆农场以及无锡永新化工厂、昆山永润油厂等企业,苦苦支撑唐氏实业。

抗战胜利后,唐星海任“纺织事业管理委员会”委员。为了实现早年理想,建立全能型纺织印染厂,发展庆丰托拉斯集团,他制订了庆丰复兴规划,扩股增资,添建厂房,更新设备,并争得国际联合救济总署的战争赔偿4万担美棉应急。经过两年努力,庆丰的生产规模超过战前,双鱼纱供不应求,1947年所获利润为额定资本的50%以上。

可惜好景不长,国民党政府成立“中纺公司”,推行棉业统制政策,对棉纱压价收购,民营棉纺织厂家几至无法生存,唐家也屡遭打击。唐星海曾和同业公会代表去南京政府请愿,要求放宽管制,但毫无结果。他对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信心,于1948年底抽调庆丰大量资金套购外汇,到香港创办南海纱厂,随后携全家一起去了香港,唐氏实业从此转向海外发展。

唐星海移师香港已是“知天命”之年,经营纺织企业轻车熟路,南海纱厂连年扩展。1949年5月,南海纱厂拥有纱锭3万枚、布机500台。1960年代,引进当时最为先进的机器设备,开始从事精纺棉和合成化纤的生产,1964年在香港上市。1970年,南海纱厂已日产棉纱240万磅、棉布410万码,总资产达8400万港元,成为香港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棉纺织企业之一,产品远销欧美各国。他还在港创办美丰实业公司,并参与香港电话有限公司、香港无线电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经营,成为香港实业界的一代翘楚。

参考文献

[1]黄厚基:《无锡民族资本家唐保谦父子经营工商业简史》,《无锡文史资料》第4辑。

[2]黄厚基:《唐保谦、唐星海与庆丰纺织公司》,寿充一等编:《近代中国工商人物志》第2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

[3]无锡国棉二厂编史组:《无锡庆丰纺织厂厂史稿》(油印本)。

[4]唐骥千:《纪念我的父亲唐星海》,《无锡文史资料》第39辑。

[5]王敏毅、尤兴宝:《无锡庆丰纺织厂三十年代企业管理的改革》,茅家琦、李祖法主编:《无锡近代经济发展史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

[6]刘葱葱:《勇于创新的“铁腕”企业家唐星海》,《江苏文史资料》第138辑。

[7]海笑:《五世其昌的工商望族》,赵云声主编:《中国工商界四大家族》,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

猜你喜欢
庆丰星海无锡
吴子岳:让产品从无锡制造变成无锡设计
原创歌剧《星海星海》6月首演
喜茶无锡南长街灵感特色店
给父亲做一回“父亲”
广州市南沙区星海小学作品集
秋 书
“庆丰包子”案翻天大逆转
万有引力与重力的概念辨析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灯海和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