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小班授课探索

2018-09-10 01:06王卫伟李蛟李成峰李秋红潘尧坤
高教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教学团队教学改革

王卫伟 李蛟 李成峰 李秋红 潘尧坤

摘 要:针对“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山东省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对材料测试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依托,以高校教学团队为主力,进行了“小班授课”学习和讨论的教学模式改革。把课堂讲授和讨论、学生课下自学和讨论、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的实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强化教师引导、师生沟通,创立多渠道教师间、师生间及学生间互动交流机制,探索出在多空间、时间学习条件下,多模式教学过程对学习效能提高的办法,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小班授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4-0068-03

Abstract: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new material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mplementation plan of Shandong province set a new requirement for the high level talent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high level applied professional group in Shandong province, we set up the course group of material analysis and carry out the new teaching mode of "lecture and seminar in small class". We combine the lectures and discussions, students' self-study and discuss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product in the mode of "lecture and seminar in small class". We strengthen the guide role of teachers and establish multiple interaction channel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sing th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We investigate the way to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ulti teachings mode, pace and time, which provides a better opportunity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words: lecture and seminar in small class; course reform; teaching team

高等教育的根本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根据国家“十三五”计划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进行转变的战略性目标。同时,山东省也提出了对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山东省将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优势领域,优先发展稀土新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等新兴领域。上述国家及省政府各种政策的提出对高水平材料测试类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针对“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山东省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对材料测试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本着“基础知识,能力提升,实际应用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我们在分析学校材料学科课程特色的基础上,依托材料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组建了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1,2],并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如混合式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发现,在原有的高校教学方式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和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问题,例如《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课程包含了多种测试方法、涉及内容多、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利用多种分析技术,变化性大,针对单一测试方法的教学和训练不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校倡导“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3]。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对材料测试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以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依托,进行了“小班授课”学习和讨论的教学模式改革。

一、教学现状分析

《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是材料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各种常用材料测试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解决各种材料如何检测的问题。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3大类材料(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金属材料等)常用的分析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科学研究和生产过程遇到的有关材料结构、性能和应用关系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材料类相关专业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如X射线衍射技术、材料显微形貌分析技术、分子光谱和热分析技术等常用材料测试技术,掌握不同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各自的特点,初步具有针对不同检测目标选择测试技术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它在培养材料工程应用型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特点及现状如下:

1. 课程实用性强,但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踐紧密联系、实用性强的课程[4],但因为本课程中涉及的都是大型贵重仪器,目前高校中均由专门人员负责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无法对学生全部开放。同时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类仪器的操作,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在面对问题时,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进行表征,并能够对实验谱图进行正确和全面的分析,从而解决科学研究或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单单依靠课上老师的讲述、演示实验和学生课下的练习,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2. 学时少,内容多。《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课程包含了材料生产和科学研究过程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如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分子光谱和热分析等4大类10小类测试方法。每种方法均包含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影响因素和应用分析四个方面的内容。此外本课程以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结晶学,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为先修课程,需要大量的前期知识,如晶体结构、光学、热学和原子分子结构等基本知识。因此学生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复习前期知识点。在目前大比例缩减学分的机制下,对应课程的学时也要相应的缩减[5]。如何在不改变教学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一个关键问题。

3. 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学生对前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且学生学习的状态和主动性不一样。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满足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的要求、又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小班授课”教学模式改革

“小班授课”不仅仅是教学班级规模上的减少,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理念的改革,是对《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小班授课”模式把课堂讲授和讨论、学生课下自学和讨论、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的实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学生间的讨论,学生与教师间相互讨论分析、探索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材料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 减小教学班级规模

“小班授课”首先是教学班级规模减少。人数上的减少,可以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和互动机会,也有利于老师更好地了解和跟踪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度。(1)减小班级规模,提高授课效果。在教授课程中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小班授课”时,能够使老师很清楚的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快速的反馈学习情况,更好的评估讲课的有效性;(2)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传统的大班授课由于学生多,教学时间有限,老师很难保证让每位同学发言参加讨论,这让很多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思维也处于消极状态。而现在的小班授课能够避免这些现象,让每位同学跟老师进行直接的交流,及时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3)有利于师生互动。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设计组织形式,例如小组讨论,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知识形式的变化,老师可以参与互动中,帮助组内成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这样能够有效的调节师生的关系,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法各不相同,老师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要求[6]。(4)合理分组,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便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组成员人数不能过多,否则在进行小组讨论和任务分配时,有的学生会躲在其他同学后面浑水摸鱼,不能做到很好的促进学习作用;而人数太少则不能很好的发挥组内讨论和整合学习资源的目的。将班级学生以3~4名同学为一个单位进行分组,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因为小组方式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批判性思维,提炼课程精华。

2. 转变教学理念

(1)进行“小班授课”时,任课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讨论、任务促进学习发展”的教学理念[7]。(2)引导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进行“小班授课”后,教师要跟踪每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关注度提高,不再是一种松散的教授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需要自主活动进行学习,真正成为知识的建构者。

3. 梳理和构建知识点体系

打破章节界限,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然后根据知识点前后的关联,将每种测试方法,每节课程讲述内容分为需要复习的前期知识点、新学习的知识点和需要预习的知识点。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将课程内容分为教师讲授为主的知识点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点,编写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的类别和认知过程要求,并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数量设置课上讲述学时、学生自学学时、课堂讨论学时等,让学生明确要掌握的知识点。

4. 丰富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的开展小班授课,需要丰富教学资源,包括课件、习题、知识点、文献等。目前各高校普遍建设并推广网络教学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教学交流空间,既能满足教师开展备课、授课、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的需要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的需要,又能满足教务管理部门开展学生综合评价与教学活动综合分析、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这为“小班授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

“小班授课”教学资源建设过程,需要重点建设讨论如何用知识点案例结合生产和科研实际,建设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材料测试技术及方法知识点案例库。知识点案例库的建设不等同于大量生产科研实例的简单收集与简单罗列,在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编写案例,知识点案例包括问题的提出、解决思路、测试技术的选择原因、制样要求、影响因素、谱图分析和效果反馈。每个知识点案例中包括原始测试数据和图表、分析过程和注意事项。学生再使用知识点案例时,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各种测试方法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学生科研思维的一种训练和引导,有利于今后独立开展材料方面的研究。

5. 改革考核方式

“小班授课”模式也对课程的考核方式提出了要求。由于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构成的简单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小班授课”过程的要求,所以需要进行如下变更:(1)加强过程考核所占比重:突出整个教学过程的考核,包括课堂讨论学生参与程度、讨论情况、知识点的复习和预习情况、问题提出和回答情况,占总成绩的60%,目的是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项活动,提高课堂学习、课下复习和参与的主动性;(2)注重考试涵盖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在设置过程考核性问题时,将部分难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设为讨论的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学生的认知程度,也有利于教师跟踪学生的掌握程度;将简单的知识点设为自学和自测知识点;同时在最终考试时主要考核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结束语

通过“小班授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改变了班级人数,还改变了教育观念和方式,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关注。这种改革探索形成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生学习意愿达成策略,以预设学生学习目标及教学策略来促进教学过程,最终获得了可以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同提高的有效方法,对于如何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友东,张东速,刘力红.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7(5):97-98.

[2]张卫国,张冬洁.构建大学数学创新型优秀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7,33(3):52-55.

[3]陈春,叶子弘,张雅芬.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中的实施[J].高教论坛,2017(1):35-37.

[4]张雪辉,李之锋,陈颢,等.“互联網+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15):87-88.

[5]唐普英,朱学勇,高原,等.探究式小班教学模式的浅析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4):68-71.

[6]陈武勇,滕博,李国英,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在鞣制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5(1):73-77.

[7]刘献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7(2):19-24.

猜你喜欢
教学团队教学改革
基于水处理生物学及其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