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动”起来

2018-09-10 11:19汤春红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江阴市课型解构

汤春红

2013年江阴市历史教学界前辈们精心推出了一系列历史课型,并在江阴历史教学中实践、推广,其中历史新授课——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课堂“二主五段”课型(以下简称“二主五段”课型),受到不少历史教师的关注。新授课是历史教学中最主要的一种课型,江阴市历史新授课“二主五段”课型已实践数年,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笔者所在地区使用人教版教材),粗浅地谈一些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二主五段”课型的简介

二主:是指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段:是指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流程),包括情境导入——核心概念突破——逻辑架构——问题解构——认识升华。

授课流程如下:

情境导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地图、图表等内容,或合理利用其他文本材料、图片材料、实物材料等创设新情景,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核心概念突破——抓住每课的主题,梳理分析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利用已有学习经验掌握新知识,实现知识迁移。

逻辑架构——建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在新的环境下有效调用知识、形成新的知识。

问题解构——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

认识升华——通过以上学习过程和训练,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和形成认识体验,主要包括规律性知识总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上关于“二主五段”课型的内容是江阴市历史教学界前辈们多年教学成功经验的总结,不少教师已参与这一课型的研究、实践。江阴市中小学教研室还多次组织高中历史“二主五段”课型的比武活动,推动此课型的实践和运用。

二、“二主五段”课型的实践性认识

“二主”和“五段”是有机结合为一体的,“二主”体现在“五段”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我校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在他校聽课的所闻所思以及江阴市高中历史新授课课型比武活动等粗浅地谈以下几点认识:

1.以学定教——历史课堂“动”起来的基础

探究新课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环节。“这一环节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这一环节中的关键,是是否能让历史课具有开放性,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1]“二主五段”课型的实践过程中,“以学定教”的课堂让人眼前一亮。2014年10月31日在江阴市南菁高中听课,黄敏老师高一新授课《太平天国运动》一堂课富有特色,值得学习。新课前教师出示学情调查:关于太平天国——(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2)我还想知道些什么?并对学情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展示涉及史实类和认识类的问题分别有多少人次,这样的开场白已经展示了学生对这一课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相关成果,还可以做到以学定教,为后面的新课讲授奠定基础。探究新课环节,黄老师先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即“我想知道些什么”展开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部分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指导、补充、小结、提升;然后黄老师巧妙地出示学生的一张预习小纸条:“全知道,不需要了解”,引出“你知道吗?”系列问题,并引入新材料、新观点,使学生获取的新认识与教材上获取的认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接近历史的原貌以及获得更准确的历史认识呢?”教师给学生时间质疑、提问、思考,指导学生甄别史料、论从史出、多角度地认识历史等,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等素养。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认知水平,又有利于弥补教师单方面提问的不足,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黄敏老师的这堂课鲜明地体现了“以学定教”,课型的“二主”思想在课堂上也得到充分展现,尤其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训练了历史思维,使历史课堂真正“动”起来。

2.问题解构——历史课堂“动”起来的纽带

“二主五段”课型中强调“问题解构”这一环节,而“提问是连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纽带。”[2] 江阴市许多学校的历史教师对“提问”都有深入研究,如原江阴市高级中学俞静娟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发表的《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的策略优化》,我校“十一五”省级课题《导研型课堂教学结构研究》下历史教研组子课题——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等。“问题解构”环节体现了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能力的主体也包括教师,因此课型的“二主”思想得到一定的落实。巧妙的问题能够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也要展现教师的指导者作用。用问题解构重难点,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提高教学能力,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正所谓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例如垄断组织这一知识点是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的难点,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生产结构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②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在规模、运作方式有何不同?

③资产阶级为适应大生产的需要,对生产组织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④垄断首先产生在什么行业?为什么?

⑤什么是垄断组织?

⑥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出现有何影响?

在学生学习教材、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辅之以材料对难点进行讲解、阐释。围绕垄断组织这个难点,我们以问题解构的方式来逐步理清其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笔者认为问题解构还可以围绕一课抑或一个单元设计问题链开展教学,可参考拙作《历史课堂问题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详见2013年11月的《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据江苏省历史教研室2013年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设疑、提问等教学方法较为感兴趣。“问题解构”环节有助于化解重难点,帮助学生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深度理解,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以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3.逻辑架构——历史课堂“动”起来的关键

苏州大学的朱小田教授曾在2013年11月召开的无锡市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上强调,教师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他认为,学生靠自己领悟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在2014年10月无锡市的市北高中同课异构交流会上,吴建好老师指出,质朴的教学风格以逻辑力量取胜。审视“二主五段”课型五大环节,笔者认为其他几个环节主要是要求学生从微观上学习新知,但逻辑架构环节则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建构知识体系,驾驭所学知识,在新的环境下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同时达到巩固新课的目的。因此逻辑架构体现了归纳论证的逻辑特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必须理解掌握的理性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下面是我校孔陈萍老师选修4《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的逻辑架构:

孔老师围绕华盛顿奋斗的目标“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引导学生梳理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华盛顿的事迹体现了他“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讲:“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人民方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3]华盛顿的卓越贡献推动了美国走向独立、民主、富强,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上提取了“干货”(朱小田教授认为“干货”即关键词、概念、时序、逻辑关系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干货”,才可以由局部到整体、由零碎到系统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具备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动”起来!

当前“二主五段”课型仍在江阴中学历史教学中继续实践、推广,“给力”江阴中學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又促使教师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提供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的素材。如2015年4月中旬江阴市高一组新授课“二主五段”课型比武中,参赛老师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设计:有的介绍“江阴中信泰富广场”导引出荣氏家族;有的播放自拍的旅游纪录片《走进中国裳岛》引出有着百年历史的江阴利用纱厂,以“百年利用”展开教学设计等等。课型比武等教学活动必将推动历史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课型的教学,首先要考虑学习的内容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问题,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是教学目标和内容决定了教学方式,因此,应当从综合角度来认识每一种课型。”[4]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也为教师选择适宜的教法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因此,笔者相信“二主五段”课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让我们借力课型共同努力打造开放、动情、高效的历史课堂!

【注释】

闵晓弘、单怀俊主编:《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 中学历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46页。

闵晓弘、单怀俊主编:《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 中学历史》,第51页。

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闵晓弘、单怀俊主编:《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 中学历史》,姚锦祥老师作序第4页。

猜你喜欢
江阴市课型解构
同心悦分享 同行悦澄长——江阴市欧美同学会学长共话“科创”,共庆五四青年节
还原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写于斯德哥尔摩
解构二次元
我的新年愿望
春节里快乐的事情
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