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学生历史理解素养的养成

2018-09-10 15:30李群华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长征考查

李群华

近几年的杭州市历史与社会中考试卷立意新颖,灵活开放,体现出对学生历史理解素养的考察。尤其是历史材料题,使长期习惯于翻书找答案的考生非常不适应。本人通过分析2016年杭州市历史与社会中考卷第26题进行说明。原题如下:

(2016杭州)26.(8分)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 ——杨天石

(1)“这次革命”是指哪一次革命?简述其历史意义。(4分)

材料二:每一场革命都有自身的传奇。中国共产党在开辟革命新道路历程中也不例外。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险象环生的战斗。”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2)这一“传奇”是指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2016年是该“传奇”胜利结束多少周年?举出这一“传奇”过程中“险象环生”的战斗事例2例。(4分)

一、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此题的知识结构

根据比格斯教授的SOLO分类评价法,把学生对问题的学习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结合此题,对考查学生认知结构的要求进行分析。

第1小题:(1)“这次革命”是指哪一次革命?这是一个单点结构层次的问题。从材料中的革命目标和革命成果直接可以判断,描述的是辛亥革命。尤其是材料中“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等词汇。

第1小题:(2)简述其历史意义。此问是建立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挖掘辛亥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属于多点结构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革命成果”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在政治和思想上的进步意义。从“皇冠落地”分析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分析中国政治上出现共和国,思想上出现共和思想。也可以直接翻阅书本,找出辛亥革命的影响。

第1小题的两个小问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知识结构从单点结构向多点结构层次跃进,使学生的思维由简单到复杂。

第2小题:(1)这一“传奇”是指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此问是一个关联结构层次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起点要求较高。因为材料中并未出现直接明了的信息,区别于以往利用历史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有效信息作为提示。不过材料中出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信息,比如“行军”、“避开蒋介石的魔爪”、“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危在旦夕、险象环生的战斗”,必须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而不能割裂开,单独判断。所以学生除了找到有效信息外,还必须结合信息之间的关联性,综合思考。

第2小题:(2)2016年是该“传奇”胜利结束多少周年?此题计算红军长征胜利至今多少周年,是一个单点结构层次的问题。计算虽然不是历史问题考查的重点,但是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也是不能忘却的。

第2小題:(3)举出这一“传奇”过程中“险象环生”的战斗事例2例。这是关联结构层次的问题,此题为开放性质,列举2件事即可。学生可以找到多个有关长征的“险象环生”的事件,在列举时可以将长征的意义得到拓展和深化。

通过SOLO认知结构分析,发现此题对学生的要求是停留在历史理解的层次上。

二、分析此题的命题特点

1.从考查内容看,围绕“标”和“纲”,主干知识分明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3-1-2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根据《2016杭州市中考细则》: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内容,知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线索。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细则,对学生学习辛亥革命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达到关联结构层次的认知水平。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飞跃,凸显辛亥革命的地位也是理所应当。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意义影响深远,所以重点落实在辛亥革命的意义上。此题与其他地区关于辛亥革命的考题相比,主干更鲜明。

(2015·江苏常州)5.杨天石指出:“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 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据此判断,这次革命的旗帜是 (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虽然都采用了杨天石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评价,但考查的侧重点不同。常州卷侧重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杭州卷侧重辛亥革命的意义。用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取代辛亥革命的意义,显得喧宾夺主。杭州卷对辛亥革命的知识考查采用材料题,对学生多向思维和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命题思维从单级向多级发展。常州卷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属于单向思维,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

2.从史料来源看,材料更加客观

长征这题出自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名句。虽然他没有经历过长征,但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花了大量时间收集和研究长征的各种不同材料,所以无论是他的身份、阶级立场、史料来源都显得材料更加客观。名人对于长征的评价有很多,比如: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江泽民

3.从命题立意角度,层次分明,体现理解素养

《考试细则》中把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作为基本目标之一,同时也重视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学习能力,即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6年杭州卷26题第(2)问,全面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材料二中的“行军”、“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等历史叙述和语境,可以帮助学生设身处地认识历史的史事,判断出长征。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主要途径是通过辨识各种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别复原历史语境、以“同情”的理解态度、依据史料舍身处地认识具体史事,形成合理的想象而达成的。[1]历史理解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核心素养。学生只有很好地理解历史,才能分析历史现象,用客觀史实解释历史,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历史理解素养开始,把握历史的真实内涵。

三、关注历史理解素养,提升备考效率

1.识记历史知识,夯实历史理解之基础

历史是发生在一定时空中的事。九年级的学生马上面临中考,无论是上新课还是中考复习,都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考试细则》,识记历史知识。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进行时空定位,精编大事年表。只有在识记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年代尺和思维导图的结合是最有效的识记方法。在上辛亥革命复习课时,可以让学生画思维导图,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概括出具有通史意识的阶段特征,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清晰地认识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为历史理解作铺垫。

2.创设历史问题,凸显历史理解之核心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它注重后人对历史的理解。中考历史的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揭示历史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和价值判断的能力,这些能力集中体现了对学生历史理解素养的要求。

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这是教师在九年级新课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开始学习历史,到了九年级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的素养,马上又要面临中考,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补充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比如在《辛亥革命》教学过程中我设问:辛亥革命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在学生在思考之后,我又补充材料:

1912一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l.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在阅读材料时用历史思维解释历史,通过材料的描述判断辛亥革命的性质。

3.判断史料价值,追寻历史理解新高度

史料能够还原历史本相,但前提是可信的史料。学生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判断史料真伪,课堂中出示关于辛亥革命的材料,让学生判断材料的价值。

材料1: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材料2:未庄的人心日见其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整理

教学中教师要选择、运用适当的材料和信息,规范引用史料。学生应懂得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值。《阿Q正传》是小说,真实性最低。沈从文是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他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可靠性强。材料3来自教科书,经过多位专家的长期考证编写的,属于符合主流观点的历史。要求学生使用可靠性强的材料,懂得论从史出,这就是历史理解中要求学生区分不同文本的差异,知道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也是历史理解的一个新高度。

历史理解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之一。识记历史是基础,理解历史是核心,运用历史是追求,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认知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更是培养历史理解素养的过程。这只能在日常教学中慢慢积累,而不可一蹴而就。

【注释】

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长征考查
塬(布面油画)
四月风(布面油画)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智珠二则
《辛亥革命亲历记》
略谈《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