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历史课堂中的人物鲜活起来

2018-09-10 19:56张彦习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鸦片林则徐女王

张彦习

在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上,特别是九年级复习课中,为了备考需要,我们会过度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几乎变成了知识的“累积”,缺少了中学课堂应有的趣味。特别是对人物的处理,大多附属在知识点的后面,冷冰冰的,只是一种扁平化的符号,失去了人物应该有的“鲜活”。为此,本节课试图改变传统的做法,以近代史上的几位人物为主线,阐述中国近代化的复杂进程,创设一节鲜活的初三历史复习课。

一、一稿初成:重视关联,突出背景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过程。根据“近代化进程”的线性特点,我主要选取了每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其特有的人生经历,特别是面对社会问题时如何挺身而出,让学生更多了解“知识点”外的故事,进而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根据这样的想法,我将这节课初步设计如下:(以第一个人物——林则徐为例)

环节一 导入

中国近代,是侵略与反抗的历史。无数中国人,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今天,我们就以人物为主题,重新审视这段近代化的历史。

环节二 初看世界:心中的英雄——林则徐

(1)其人:

林则徐可谓是近代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维新派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1949年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禁烟:

提出:林则徐在奏疏中警告说,若鸦片不予禁绝,数十年后中国将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方针:放手严惩中国的鸦片贩子、窑口主和吸食者,同时沉着坚韧地面对外国商人。

经过:他对中国鸦片贩子的查剿相当有成效:到1839年5月12日,已拘拿了1,600名违反禁令者,收缴了42,741杆烟枪和28,845斤鸦片;另外,又审判及严惩了一些与走私者勾结的腐败官吏。

他知道英国的威势,希望尽可能避免与它冲突;但鸦片必须禁绝,那怕不惜一战。林则徐从天理、人心、中国的禁律和政府决策等几个方面,劝谕在广州的外国商人。他宣称他本人来自福建沿海,熟知夷人之诡计,不会堕入其圈套。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责令他们在三天之内呈缴所有的鸦片,并出具一份嗣后永不敢非法夹带鸦片的甘结;如违反这份甘结将货尽没官,人即正法。

(3)看世界:

外国走私者构成了一个更为艰巨的难题。林则徐借助于翻译在澳门出版的外国报纸及一些外国地理著作来尽力了解西方,他还延请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 医生为他翻译了《国际法》(Le Droit des gens)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和宣战之权利的三个章节。他两次致函维多利亚女王,请求她进行干预。他的第一封信分发给广州的洋人团体,但可能没有送达英国;在该信中,林则徐敦促女王制止鸦片的种植与加工。

(4)下场:

在舟山失陷和从宁波到吴淞口之间诸口岸被封锁之后……皇帝对林则徐的信心动摇了,而当英国人进抵天津附近的白河从而直接威胁到北京的安全时,他对林则徐的信任便崩溃了。皇帝指责林则徐未能堵塞鸦片之弊却又节外生枝,严厉申饬林则徐。林则徐上呈一份奏章称,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关税银的十分之一,即不难肃清夷患;对此皇帝批注:“一片胡言”。……而林则徐则被很不体面地撤职,并发配至新疆伊犁。 [1]

(这一部分主要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背景,讲述林则徐的主要经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禁烟、虎门销烟等有关事件;二是“开眼看世界”、“以夷制夷”等。过程中,尽量选用直观的照片、文字、图表等资料,争取让课堂有趣起来。)

环节三 肤浅尝试: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奕?(设计思路同上)

环节四 半途而废:变法带头人——康有为(设计思路同上)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环节五 斗争到底:新文化的旗手——陈独秀(设计思路同上)

带着这样的设计,我信心满满地走进课堂。可一节课下来,我并没有收获理想的“鲜活”。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以及科组老师的帮助,分析如下:

优点:知识条理性强,事件因果联系突出,容易理解;

缺点:没有摆脱传统课堂的模式,尤其是人物没有“鲜活”起来;

修改建议:本课的主旨是超越传统课堂的讲授,突出课堂的趣味,就要在简单的知识讲述之外,添加更多“感性”的资料。为此,对策应该是:简化知识点的讲述,突出历史人物应有的独特经历,凸显历史的“鲜活”。

二、二稿改进:正反两面,“鲜活”人物

按照上面的策略,我着重考虑丰满人物的经历。考虑到教材中对人物的僵化处理,特别缺少平常人的另一面,像弱点、错误等。由此,我将课堂环节重新设计,特别是在每一个代表人物之后,添加了“他的另一面”,以凸显人物的“鲜活性”。具体设计如下:(仍以第一个人物——林则徐为例)

环节一 导入 (同第一稿)

环节二 (基本同第一稿)

(增加)他的另一面:

①幼稚的想法:

林則徐提出每箱呈缴的鸦片将获五斤茶叶的奖励,但他从未提及金钱赔偿:他也从未考虑英国政府对鸦片贸易的经济利益。

他甚至两次致函维多利亚女王,请求她进行干预。他的第一封信分发给广州的洋人团体,但可能没有送达英国;在该信中,林则徐敦促女王制止鸦片的种植与加工。[2]

②落入圈套:

义律一时觉得将鸦片交给林则徐将可缓解贸易停顿,且不失为一条让中国人来承担损失的妙法。1839年3月27日,他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发布一条公告,令所有英国商人将他们的鸦片由他转缴给林则徐:本总监督兹……谨以不列颠女王陛下政府的名义并代表政府,责令在广州的所有女王陛下之臣民,为效忠女王陛下政府,将他们各自掌管的鸦片即行缴出,以便转交中国政府……且本总监督兹为了不列颠女王陛下政府并代表政府,充分而毫无保留地愿意对缴出鸦片经我之手转交中国政府的全体及每一位女王陛下的臣民负责。

由于这份宣言,鸦片的所有权易手了:它不再是商人的私人财产,而成了英国政府的公共财产。义律的决定被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马地臣同时也坦言称“中国人已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如果中国人拒绝接受鸦片的话……我们的处境就要大大地不妙了”[3]。

心里有家没有国:

作为政府大员,不敢公开提倡以夷制夷,因为重视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4];

知道中国落后于世界,却不能使“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社会行动;

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让国家日趋衰弱。

以这一设计为基础,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这节课,明显比上节课的设计要生动很多,学生的反响也比较积极,特别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尝试理解人物的所作所为,这让我初步感觉到了所谓的课堂“趣味”。但是,科组老师还是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建议如下:

优点:知识条理性强,人物经历相对比较丰满,趣味性明显;

缺点:对于课堂人物的提升不足,不能形成一定的评价方法,特别是在大历史背景下理解、评价一个人。

修改建议: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一个环节,以其中一个人为例,给学生示范“评价”一个人应该考虑的因素,特别是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为此,对策应该是:针对学情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合理评价人物,完善历史的“鲜活”。

三、三稿定型:归纳提升,感性与理性的有效统合

按照建议,我再次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在以人物为主线讲述完后,我安排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一个人。(以第一个人物——林则徐为例)

学习完本课,我们探讨几个问题:

1. 作为英雄的林则徐,曾经犯了哪些错误?

(讨论方向: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归纳问题。)

2. 英雄为什么会犯错误?

(讨论方向:英雄也是人,和一般人一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林则徐并没有认识到中外的真正差别。因此,囿于自己的认识局限,林则徐肯定也会犯错误。)

3. 如何评价林则徐?

(讨论方向:应该看到,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评价时,应该看到一个人的优点,同时也应该理解他的缺点。我们自己也是普通人,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应该原谅自己的缺点。)

优点:通过几个拓展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即结合历史背景、合理评价某一历史人物,特别是理解历史人物可能的“对”与“错”。最后,为本课的最后升华,即如何理性看待、评判自己的行为,为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奠定基础。

四、几点感悟:尘埃落定后的几点反思

通过几次修改、磨课,我认识到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教学课堂,可以把枯燥、干瘪、结论式、符号化的“教科书历史”还原成鲜活、生动、丰富、有血有肉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历史”。那么,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教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设计好一堂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课呢?我认为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点:

1.精心选择史料,突出课堂人物的“鲜活”

历史人物的经历往往非常复杂。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与之相关的内容一股脑地塞进课程中。这样的结果便是陷入“人物流水账”的泥潭,只顾及人物经历,却未能通过人物的经历反映时代的变迁,实现以小见大的目的。因此,我们选择历史人物的时候,要注意精选人物的经历,使其服务于课程的内容,突出课程的“故事感”[5](如本课的主题——近代化探索),课程的“趣味”才会体现出来。

2.正反两面对比,体味课堂人物的“鲜活”

历史上的伟人,不是圣人,更多时候也是普通人,除了有轰轰烈烈的贡献,也會像平常人一样犯错误。这是跟学生“一样”的人,他们会喜欢听、喜欢看、喜欢模仿,除了学习知识,也是学会做人的重要资源。

3.突出历史背景,深化课堂人物的“鲜活”

历史研究,特别注重历史人物生活的特定背景。因为人离不开特定的社会,一定会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特定观念、做法等。作为学生,应该学会历史分析法,即在考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时,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无论是批评或褒扬,都不会无序、盲从,而是会更多地去“体谅”他的难处,也就会理解他的行为了。这就体现了历史学习的“奥妙”,更深层增加课堂的“趣味”。

4.通过观察与学习,收获学生自己成长的“鲜活”

“以史为鉴”,在知识层面之外,课堂更要教会学生处理人与人关系,获得思想的成长[6]。历史课堂应该是有思想的课堂,除了知识,更应该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关注历史课堂中的人,特别是以观察者的角度,“有理有据”,根据史料客观地看待、评判某一历史事件,不仅是学知识的途径,也是反思自己、促进成长的重要机会。

【注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第128-133页。

同[1],第129页。

同[1],第129-130页。

梁静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第2期。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61页。

李树全:《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思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鸦片林则徐女王
林则徐奖“错”
“女王”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鸟中女王
轻女王
两个字
阿富汗鸦片年产量创新高
清末地方财政靠鸦片
家乡的世界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