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比较思维的考查与培养

2018-09-10 14:00曹大梅张秋生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综试题考查

曹大梅 张秋生

历史比较思维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历史的比较研究,是指对历史上的事物或概念,包括事件、人物、思潮或学派等,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对照,判明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从而寻求其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一种方法”[1]。从概念可以看出,历史比较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宏观思维下的思考状态,其突破了单一思维、孤立思维模式,是将历史置于更广阔的状态下进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学带入了核心素养培养的新阶段,历史比较思维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考查和培养呢?

一、历史比较思维的考查

1.考查题目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比较类试题在全国卷历史试题中占的比重较大,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历史试题12道历史选择题中比较类试题占了7道,Ⅱ卷比较类试题占了6道,而两道主观必修题全部涉及到比较思维的考查,这说明全国卷历史命题组非常重视历史比较思维的考查。同時,也说明比较类试题对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2.考查类型

(1)纵向比较思维

纵向比较思维是指同一或相似历史现象、事物,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比较,往往对比不同阶段的历史变化或特征,其具体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①从对比中找异同

历史是在继承中向前发展的,没有完全割裂的历史,也没有完全静止的历史。“异同”对比是比较思维的首要任务。“异”通常表现为历史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变化;“同”是历史事物发展的继承或相似处,这是考查历史理解和解释的重要方面。例如2015年全国文综Ⅰ卷40题考查了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韩愈和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②从变化中析影响

历史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往往这种变化又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在历史比较中,从历史事物纵向发展的多个变化中综合其规律性变化,再分析其对历史发展影响。例如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25题。

③从变化中析原因

历史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往往发生在某个特定时期,这个时期成为历史分水岭。历史纵向比较,往往是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变化的比较,同时要抓住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内在联系,分析促成变化的因素。例如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27题。

④从变化中看实质

历史比较强调研究者应熟悉比较双方的基本史实,强调深层、本质的比较,而非表象、肤浅的比较,要在多项比较中综合分析。例如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33题。

(2)横向比较思维

历史横向比较主要是指对相同历史事物在不同空间领域(包括国家、地区等)进行的对比分析。其同样需要在具体时空背景下去分析历史的发生发展,环境条件的异同,决定了事物特性的异同。例如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41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8世纪的法国和20世纪初的中国都处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资本主义都获得一定发展,资产阶级都强烈要求建立适应本阶级的民主政治,因此,两国的民族主义都与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相结合。但近代的中国处在半殖民地状态下,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中华民族的独立发展,因此,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很重要的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反抗列强侵略,而近代法国是独立的,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要小得多。因此,无论是比较相同点,还是不同点,不同时空下的背景分析比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

1. 明确比较目的

历史比较不是随意进行的,不是为比较而比较,有很强的目的性。英国史学家罢勒克拉夫说过“所有的比较方法都必须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只有在可比较事情之间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比较”。[2]这种“有意义”首先表现为彰显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正确价值观,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比较试题的立意必须遵循这个原则。修订中的《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学科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种“德”必须立足于我国现实社会和时代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共同命运。要从中外历史发展中,挖掘素材,提取营养。全国文综卷历史比较试题都明显体现了这一特点,如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25题的“维护中央政权,加强社会稳定”主题;27题的“反对社会等级,弘扬社会平等”主题;28题的“国企减税改革,促进国企发展”主题;41题的关注“民主爱国”主题。比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明确,不仅要育人,还要针对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2. 形成宏观历史视野

比较思维的形成首先是宏观思维的形成。宏观思维是指打破孤立、封闭、僵化思维模式,在整体、联系、开放的思维状态下辨别认识历史的思维模式。只有在宏观视野下,才能打破时空局限,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空间下有价值的历史比较。历史总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向前发展的,继承带来历史发展的相同性,创新带来历史的变动性。我们只有在宏观视野下,通过比较才能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共同性和特殊性,多样性和联系性,才能真正理解和解释历史。比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比较先秦、汉、唐、明清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的发展特征,理清近现代传统文化的变化,同时还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放在世界文化发展脉络中去比较认识,更要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

高考试题将比较类试题作为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题型。毛经文老师指出“高考历史试题已经从时间点看历史考历史走向了从时间段看历史考历史,即从微观走向宏观,是历史阶段化与特征化的表现,也是一个历史阶段明显区别其它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3]2017年全国文综Ⅱ卷41题将清雍正时期、19世纪70年代和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矿业政策进行比较;42题以钟表的演变为题,展示了从古代、中世纪末、近代早期、1850年前后等七个时期钟表发展历程的史实,要求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论题,并简要阐述。从表面看本题不是比较题,但本题的思考过程却需要将不同历史阶段的史实进行比较筛选,才能确定论题和进行阐述。

3. 寻找多维比较点

历史比较的真正实现,必须确立比较点。比较点是两个(或以上)历史事物间比较的标准。将历史事物置于局部与整体、国内和国外视角,确立分析事物的主体、内容、原因、性质、影响等一般比较点,还要根据不同历史特性确立不同角度的比较点,比如比较不同时期的教育,可以确立教育的对象、内容、目的、方式等比较点;比较经济体制,可以从经济所有制形式、农轻重比例、分配形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确立比较点还要结合具体的试题材料情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确立比较角度。

4.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历史比较往往关注长时段与大时代,利用历史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将其置于某一知识系统和史料情境中,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多层次和多视角的考查。因此,历史比较无论是其问题的设计还是解决,都需要多种素养与方法的综合运用。比较思维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思维方法综合来运用,尤其要关注下列思维能力:

(1)时空思维

历史比较主要是纵向和横向比较,这就决定了历史时空思维的重要性。关注历史比较事物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分析史实间内在联系,把握与此相应的阶段特征和空间特征,从不同比较点出发进行对比。例如2015年全国文综Ⅱ卷40题考查了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比较,此题要结合所给的材料,根据孟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角度,确立比较点。

(2)史料实证思维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歷史比较试题的基本情境形式是历史材料,这就决定了历史比较的结论是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历史史料正确的理解和解释,提取和解读相关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能脱离史料进行历史比较。

(3)概括思维

概括思维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在历史比较试题中,历史材料往往呈现的是分散的、局部的、现象的历史史实或历史叙述,因此,必须通过概括归纳,完成对历史问题透彻深刻的理解或解释。在试题中,一般表现为“概括”、“说明”、“指出”等指向词要求。例如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41题。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历史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成为历史课程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历史比较教学作为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却丝毫不减其教育功能。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其在新教育形势下的作用,还需同仁不断探索。

【注释】

范达人:《历史比较教学刍议》,《历史教学问题》1984年第6期。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趋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72页。

毛经文:《基于长时段大时代的主题式命题——2017全国文综1卷历史题的变化与启示》,《历史教学》2017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文综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高考文综备考策略
高考“文综”备考策略谈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