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刘如华
最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则是其中之一,它主要包含了历史发展的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时空观念多有考查,然而,一些试题所呈现出的时空观念较为隐蔽,众多考生没少吃亏。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谈一谈考生应注意的问题。
一、时间的朝代化
不难发现,许多真题的题干为考生直接提供了具体的年代,考生只需依据时间信息调动相关知识即可。然而,部分选择题却给出了具体的朝代信息,试题又加入了一些看似与时代背景相左的材料,致使考生过于重视情境材料而忽视了具体的时代背景,從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例1】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在解答本题时,众多考生由于看到了“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等内容而选择了A项。本题需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是明朝,A、C、D三项明显不符合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唯独B项符合它的时代背景,故B项正确。
无独有偶,同为考查中国古代史的2013年全国新课标1卷第24题也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阶段特征,而且也有类似的陷阱。
【例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众多考生因为陷入情境材料而忽视了时代特征,最终误选D项。在他们看来,东方六国地区的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说明了他们仍然严格遵守分封制。考生若注意到本题的时间是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已遭到破坏,D项明显与史实不符。
二、时间的干扰性
命题者在命制相关试题时,又往往设计了一些与材料所提供的时间或时代特征相关的选项,而其恰与材料的内容无关甚至相冲突。众多考生正是因为片面看重了时间信息,而忽视了材料的内容,从而走进了命题者的陷阱。
【例1】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根据材料的时间及选项的内容,考生会迅速定位到1929-1933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然后,又会很“敏锐”地将题干中所述的20世纪30年代的影视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相联系。其理由显得尤为充分,“现代主义文学、美术、影视作品的出现与一战、二战、经济大危机等事件有着密切关系”,故部分考生误选D项。事实上,现代主义艺术强调反传统、反理性等特征,其与秀兰·邓波儿主演的幻想型影片的特征不符。因此,在解答此类试题时,我们切不可孤立地看重题干的时间信息。
【例2】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一些考生自以为抓住了本题的时间信息:1928年。然后,他们会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秋收起义后,中共开始逐渐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由此而误选了A、C、D三项。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政治议决案》强调城市中心论,故B项符合题意。事实上,军事上的左倾思想在党内一直存在,直至遵义会议召开时,才得到了纠正。
三、空间观念的有效把握
1.具有时代感的空间概念
在人类已发生的以往历史中,很多地点具有其特有的时代性。换言之,历史的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例如,若题中出现重庆作为临时都城,考生便可推测这是抗战时期。若出现了南宋时期的杭州,考生需意识到此时的杭州是南宋的都城——临安。
【例1】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陕甘宁边区。根据所学,它是中共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由此,可排除A、C、D三项,因为B项与抗日战争相关,故B项正确。此处,一旦考生不能将陕甘宁边区政府转化为特定的时空观念,本题将难以解答。
2.空间分布格局图的解读
在解读一些历史事件的分布格局图时,考生要抓住一些关键城市或者国家,方能有效解题。如2015年安徽卷的第20题,图中虽提供了很多信息,但考生只要在其中找到了日内瓦,便可排除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内容,由此而选出宗教改革。下题的情形也类似:
【例2】右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商业革命”的兴起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为印度。根据所学,印度在18世纪被英国占领,然而,上图反映的是印度被西班牙所占据,因此,此时应处于18世纪以前。远洋运输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革命,故A项符合题意。
综上,在解答时空类历史选择题时,一方面我们要能够依据所学、结合材料(文字史料、图片、地图等),构建出历史事件发展所呈现出的时空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切不可孤立地、武断地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地点信息形成错误的时空观念。在选择题中,四个选项往往只有一个符合题干所体现的时空观念,因此,只有当我们拥有了正确的时空观念,历史选择题方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