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

2018-09-12 18:53胡锐
继续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研究

胡锐

摘 要:高校继续教育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作为办学定位,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及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服务,使继续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本文结合继续教育转型需要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探讨符合产业需求的继续教育发展新举措。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继续教育是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是将知识与教育输送到有学习需求人群的重要手段,是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延伸。继续教育作为大学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为教师提供理论联系实际平台,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主要是面向接受了某种初始教育(高中后和大学后)的社会成员进行知识更新、补缺、提高、拓展和发展的一种延续性的追加教育,应包含各种形式和类型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高校以其成熟的教学体系、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硬件条件等优势,担负起继续教育的历史使命,成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力军。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继续教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高校其他职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继续教育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理应发展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转型特征与高校继续教育创新进展

目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机制的转变、社会价值的转变,是中国社会转型最明显特征。这“三大转变”就高校继续教育而言,将有利于发展认知、体系结构、运行机制等蕴含要素的创新。

( 一) 社会结构变化与高校继续教育认知创新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主要表现为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等“六大结构”的变化。在这六种变化中,对高校继续教育认知创新具有实质性影响的是城乡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化。

城乡结构变迁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使命认知创新。近年来,我国城乡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2.8%,在7.4283亿人城市人口中,约有1.4亿人是进城半年以上的農业人口和外地城镇人口。

这种变迁将对高校继续教育使命认知创新产生重大影响:促使高校继续教育更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使命,进一步确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树立清晰的“兼顾城乡、惠及社会”发展意识,尝试把学校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同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推进城镇成人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教育与农业技能教育、城镇社区教育与农村社区教育等等的融合过程中,创造一个处处、时时、人人皆能学的社会化教育体系,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使社会转型的成果普惠于民。

就业结构变化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责任认知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结构开始由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转变为以民营企业和社会机构为主的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将对高校继续教育责任认知创新产生深远影响。进一步深化了推进“职业、行业、事业”发展的责任意识,更加坚定了“为国家、社会、民众”的服务认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技能教育为重心,以培养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已任,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亮点、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基点,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使“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民众”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国家繁荣做出应有贡献。

(二) 社会机制变革与高校继续教育目标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运行机制、社会组织机制、社会资源机制、社会利益机制等社会基本机制正发生革命性变革。其中,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革故鼎新,将对高校继续教育目标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运行机制变动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远景发展目标创新。当前,我国社会运行机制战略性转变已成潮流,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优先,注重公平”转化。这种转变所提出的,在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国家财政要不断向民生倾斜,要提高人民接受各类教育的机会的社会诉求,不仅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历史意义,更对高校继续教育远景发展目标创新具有重大影响。

高校继续教育坚定地以“服务社会、服务城乡、服务学校、服务群众”宗旨,以“推进社会进步、经济贡献、教育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建设同步”为内涵,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长效能源。近年来,我国社会资源配置机制转变已具雏形,由单一依靠政府的行政指令、行政计划和行政审批,发展为确立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了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这种变革将对高校继续教育现实发展目标创新作用巨大。

(三) 社会价值变更与高校继续教育行为创新

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我国社会转型最具现代意义的跨跃,从传统的一元化价值观向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道义价值观、功利价值观的同存并行,基本上构成了我国社会转型的价值意识体系。其中,厘清主流价值观、多元价值观的意义与内涵,将对高校继续教育行为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主流价值观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行为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流价值观是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放首位。

我国主流价值观对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行为创新提出了根本性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出发,要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核心社会价值理念,把“办学行为与推进社会发展、经济贡献、科技进步、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高校继续教育成为社会转型发展的促进者、推动者。高校继续教育的育人行为要满足“国家、社会、市场、行业、个人”的多元需求,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社会学习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不同学生个体自我成才理想为途径,“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教什么”是其逻辑起点,“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是其行进空间,“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是其育人诉求,以“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发展常态,在不断满足社会多元价值需求的过程中,彰显自己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二、新时代我国劳动力供求形势变化对教育的需求

受产业升级、人口增长变动、流动劳动力规模扩大以及区域拓展等因素的冲击,我国劳动力供求形势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也会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一)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新要求

2013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比为10.01:43.89:46.09,产业结构已呈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现代经济特征,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根据对“十三五”期间就业结构的预测,2020年我国总就业人口将达到7.9亿左右,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在1.4亿左右,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约在3亿左右,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将达到3.5亿,就业结构将调整为17.4∶38.2∶44.4。从三大产业就业人口发展趋势,“十三五”期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将持续较快向外转移;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持续较快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增长更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力结构不断升级。

(二)三个“一亿人”要求灵活多样的社区教育

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三个“一亿人”(一亿农业转移人口、一亿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人口、一亿中西部就近就业人口)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需要努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再就业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生产生活技能。

(三)新增1000多万劳动力就业需要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将新增1000多万劳动力。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不同,就业能力不同,所需要的教育与培训层次、内容也有所不同。针对本科毕业生,首先要加强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创业成功率;其次加强专业技术技能实习实训,提高岗位适应度。国家层面,要给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为创业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条件;高校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四)“三大戰略”需要教育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三大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教育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圈”;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圈”在继续教育方面,要探索跨地区、同行业集团化办学模式,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打破地区界限,开发模块教学方式,实现实习实训环节的贯通培养;在高等教育方面,积极开展区域内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与扩散能力;在继续教育方面,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优质资源共享,为区域内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特别是从业人员创设终身学习发展的有利条件。

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需要打造匹配的教育生态链。长江经济带战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促进产业集群有序衔接、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能够融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东中西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的中国开放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庞大的战略体系规划,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战略需要建立跨境教育服务区。“一带一路”沿线涉及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推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形成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重塑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战略位置。“一带一路”涉及60个国家,数十个语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民族、宗教与文化习俗各异,新合作必将产生新规则。这需要成立跨境教育服务区,培养既精通业务,又熟悉外语,还熟悉当地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复合型人才,发挥他们在各国交流合作中的桥梁作用。

三、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拓宽人才培养范围

(一)发展现代农业急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具有生产物质条件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方式现代化等特点。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了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新型职业农民,“十三五”期间应把培育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整合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县域职教中心,农村成人学校以及成人中专等教育资源,设立一批“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

(二)发展中高端制造业需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的升级改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中高端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端装备的竞争优势,是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有力保障,是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新兴产业。中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且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建设滞后,成为制约中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瓶颈。2020年,技师、高级技师、中级工、高级工等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分别比2015年增加81万、18万、577万、349万,“十三五”期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加强中高端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以实施国家技术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加强高级技师培训和职业技能为重点,通过大力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鼓励完善以制造企业为主体、高校继续教育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政策,推动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与素质稳步提升。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亟待培养复合型创业人才

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口是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的主要增长点。现代服务业是以高端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依托,以健全的网络设施为支撑,运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的高端服务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征。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和方向。

(四)促进农业人口转移需要加强融合教育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有1400万左右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但进城务工人员常住人口并没有完成市民化的过程,他们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我们需要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融合教育”,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通过依托各类学校开设进城务工人员夜校等方式,开展新市民培训。

(五)加强“高中后”劳动力需要的技术技能教育

普通高中毕业生需要加强技术技能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要设置一定的就业指导及实践课程。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适应产业升级趋势,中职毕业生需要提高技术技能层次,既要增强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适合中职毕业生的入学考试方式与内容;又要增强高校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的力度。

(六)推动普职教育灵活转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积极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融合,给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学习转换渠道,在顶层设计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成长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专科高职院校学生进入普通本科院校深造,促进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横向流动,形成普通教育和高校继续教育两种教育体系和谐顺畅的双向流动机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学习与工作,实现进出学校学习自由,增加学习者的自主性,从根本上消除工学矛盾,方便终身学习,构建开放的现代高校继续教育体系,提高校继续教育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七)尝试高端培训,服务产业前沿

高校继续要发挥自身师资、科技信息资源等优势,紧贴地区和国家重点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需要,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开展高端人才培训,推动关键技术技能、工程工艺以及生产流程的研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扩散,培养培训企业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继续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继续教育创新办学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作为高技能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就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创新办学模式,重点是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运作”的机制和体系。政府为主导,在科学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协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和制度保障措施;企业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以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响应参与;高校继续教育以培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人才为目标,实现产业与继续教育互相提升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继续教育优化专业配置和专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然会带动产业格局的调整、变化和新技术的应用。高校继续教育必须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本,创新办学理念、调整办学思路。加强现有专业内涵建设,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并对应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开设新专业。重点建设与产业升级相关的专业和填补专业空白的专业,对陈旧专业及时撤销,从而提高专业与产业的聚合度。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继续教育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升,基于職业分析、岗位分析、教学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分析相结合的高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未来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性,实施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师资技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将会带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就要求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更新已有的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的产能,提高服务能力。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企业完成技术的更新和改造。因此,不断提高校师资技术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应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深入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了解技术动态,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占侃,陈娟.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发展的内涵及实现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

[2]杨翠芬.产业结构升级与各级教育发展的动态关系——基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5(4).

[3]刘健,宗平华.我国教育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4]郭继强,郑程,姜俪.论教育—就业结构与就业—产业结构的双联动[J].山东社会科学,2014(2).

[5]刘潇.基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背景下的成人教育校本发展策略[J].继续教育,2009(6).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我国工业部门节能政策效应研究
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湖南省的实证研究
北方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研究
论高职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关系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互联网思维下零售业发展研究
略谈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