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涂鸦法”在孤独症学生美术干预中的效用分析

2018-09-12 10:38李晞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孤独症

李晞

摘 要:目前孤独症仍然无法得到治愈,自由涂鸦作为一种美术干预方式,包括线条类训练、点线类训练和形状类训练,能够使孤独症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感知觉和思维都能得到一定的恢复,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由涂鸦;孤独症;美术干预;感知觉

一、孤独症的症状及行为特征

孤独症是伴随一生的发展性障碍,障碍的程度不等。其复杂的症状会影响正常的腦部功能,并造成行为、学习和发展等诸多层面的障碍[1]。

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交、沟通和想象力等三种障碍以及其他显著的问题,具体概括为人际关系障碍、沟通障碍、刻板行为和异常反应。人际关系障碍:对人不感兴趣,没有正常儿童的依恋行为,对团体游戏不感兴趣,不主动参与交流。沟通障碍:语言发育能力迟缓,存在咬字、语速、音调和目光等问题。刻板行为:对人和事物有固定的反应模式,即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会变通;有反复的自我刺激行为,如斜眼看人、玩手指等。异常反应: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或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时而过弱,时而过强。

二、自由涂鸦

涂鸦一词,根据字面意思可理解为随意地涂抹色彩,其寓意是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涂鸦是艺术的一种。在孤独症学生的美术教育干预中,涂鸦并非单纯的视觉字体艺术,而是作为运用最为广泛和重要的环节,也是对孤独症学生进行诱导和训练的较有效的方法。

涂鸦是一种不预先构思的涂画行为,是人在自然状态下随意涂抹出视觉痕迹的一种自由描画活动。[2]随意涂鸦行为作为人的一种本能表现,一般出现在一岁半左右。由于涂鸦是人在认知萌芽阶段的本能表现,所以涂鸦是主动性行为,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为乱线状。而一岁半左右的孤独症患者,并不完全会主动进行涂鸦。自由涂鸦就是通过人的本能涂鸦行为达到促进其知觉、身体和手指细小动作协调的活动。在孤独症学生的美术干预中,从首次出现的涂鸦痕迹到有意识的涂鸦这个阶段,被看作是可利用的涂鸦干预阶段,而此时运用自由涂鸦技术进行干预的效果比较明显。

三、自由涂鸦法干预的意义

根据目前医疗、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来看,治愈孤独症几乎是不可能,但是经过干预、训练和矫治,使孤独症患者达到基本的生活自理甚至是独立生活或者展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却是大有可能的。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患有孤独症的学生实际上具有非常强大的可塑性,充分的干预和训练可以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交际能力。

美术(及各种艺术)活动是人际间缓解冲突、实现和睦相处和共谋发展的交往工具,而且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而变得越发重要。[3]同时,美术也是一种非语言性的交际语言,能够将个体的精神压力在美术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疏导。此外,美术还是发展右脑的最佳活动,能够丰富个体的感知功能、想象功能和创造力等多种思维能力。自由涂鸦是美术的一种方式,有效的自由涂鸦训练,可使孤独症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身体的协调性、感知觉和思维都能得到一定的恢复。

四、自由涂鸦的种类及作用

由于患有孤独症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刻板行为,对人和事物不感兴趣,所以自由涂鸦在美术干预过程中常常被用作训练其肢体细微活动的方式,甚至还可作为帮助其恢复知觉能力的有效方法。自由涂鸦具体分为线条类训练、点线类训练和形状类训练三种。

(一)线条类训练诱发涂鸦跟从行为

线条类训练是自由涂鸦最初的诱导方式,总共分为两种:一种是运动法,以运动的线为主要呈现方式,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种是乱画法,以随意画线条的方式鼓励儿童带有情绪地涂鸦。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诱发学生的跟从行为,美术干预的步骤大致为:首先,教师通过手的活动在纸上画出线条;其次,引导学生发现线条,效仿画线;最后,鼓励学生找出线条的特点。

首先,重复和刻板的行为往往容易导致单一的结果,而美术干预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单一的结果。线条类训练涂鸦就是一个可以改变单一结果的有效方法,线条的力度、色彩、长短或类型等因素都会在涂鸦的过程中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学生涂鸦线条的节奏、力量可以反映出他们当时的情绪和状态,教师通过观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态和情绪以便于美术教学和干预的调整。其次,兴趣对于干预的过程十分重要,教师一旦掌握学生的兴趣点,干预的过程就会变得顺畅些,因此,引导性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教师需要运用充满童趣的引导性语言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兴趣,如“快看,绿色的油画棒还可以跳舞!”“红色的线条要转圈圈啦!”……将自己变成学生融入教学和干预中,能诱发他们的跟从行为。最后,教师在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线条的变化,而观察的过程就是训练他们视觉控制力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找出线条的特点,如颜色、长短等变化,引导学生参与表达,这样不仅训练了视觉控制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水平。

(二)点线类训练培养感知力和控制力

点线类涂鸦的形式比单纯的线条类涂鸦形式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更丰富,是学生进行控制性涂鸦的结果。点线类训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长短涂鸦法,要求学生画出长短不一的线条以训练控制力。美术干预的步骤为:教师确定线条的走向,画出长短不一的点或线条;要求学生听到指示后画出点或线条并达标;对能画出不同长短点线的学生给予表扬。另一种是蔬果涂鸦法,利用蔬果不同的肌理进行涂鸦培养学生的感知力。美术干预的步骤为:教师使用蘸有颜色的蔬果在纸上画出随意的点、线;要求学生自行选择蔬果进行点线混合涂鸦;引导学生区分点和线。

孤独症患者肢体活动的发育情况各有不同,即使年龄相仿,有些学生可以独立进行美术活动,而有些学生仍然需要家长的辅助才能进行美术活动。在需要辅助的学生中可以发现,他们的肢体控制能力很弱,甚至连握笔都有困难。可见,看似简单的画长短线,都有可能需要训练几个星期甚至更久。因此,长短涂鸦法是训他们控制力较好的方法。教师在示范后需要发出指令,如“我想看红色的蜡笔向左走五步”“让我看看,谁画的线条是长短不同的?”等,当学生能够做到控制点线的长短、方向时,说明他们的协调性和关注力已经有所提升,意味着他们可以理解更有难度的指示了。另外,蔬果涂鸦法是培养孤独症患者感知力的一个好方法,学生经过感受和知觉才能形成感知,教师在示范时强调水果的名字,并要求学生效仿,再按指示画点线。整个蔬果涂鸦的过程包括了识别和感知两个方面的训练,当学生听到指示后拿到正确的蔬果并画出符合要求的点线时,说明他们正在逐渐恢复感知力和自我控制力。

(三)形状类训练引发联想

在美术干预中,当孤独症学生经过线条类训练和点线类训练后可以自如地控制涂鸦时,意味着他们的控制力和感知力正在逐渐提升,也透露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干预的难度可以提升了。形状类训练在增进学生控制力和感知力的基础上,营造联想空间,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形状类训练有两个方法,第一是终点回到起点法,即用线形成图形;第二是添加法,即用辅助工具随意涂鸦最终形成图形。美术干预步骤大致为:教师要求学生用线或拓印工具随意涂鸦直到出现一个形状;观察所得的形状进行引导性拓展延伸,引发联想;尽可能产生新图像。

形状类训练相对于点线则更为复杂,相当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涂鸦,会得出不同的图形结果,未经美术干预的孤独症学生的涂鸦是重复性的,每个图形结果都接近一致,而经过美术干预的涂鸦是有差异。教师要耐心引导他们涂画出具有多样性的图形,再用点和线将图形完善,完善阶段的过程是感知觉与信息处理协调的过程,学生需要考虑到与该图形相似的一些事物并与之相对应,同时也会产生格式塔效应,自然而然就引发了联想和关注力。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漠视和刻板行为来说,能够从线、点线过渡到形状是质的飞跃,说明他们经历了一个思考和联想的过程,这也是一个眼、手、脑和肢体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过程,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帮助他们增强自我意识和判断力。

五、结语

近年来,人们受到现代新兴理念的影响,开始重视个体的关怀和提升,加之我国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政策也使包括医学、心理和教育等有关的领域更重视孤独症的研究。孤独症的发生与大脑系统的异常有关系,并非完全是心理方面的障礙,还有人际关系障碍、沟通障碍、刻板行为和对外界的异常反应等,这些障碍使孤独症学生无论是与人沟通还是融入社会都经历许多困难。有的学生学习写数字1到10就经历了四个月,有的学习打招呼就经历了五个春秋,有的长成少年,也需要四年光阴学习买水果……

根据目前的医疗技术、教学研究和实践结果来看,孤独症仍然属于无法治愈的谱系障碍。即使他们接受自由涂鸦干预或其他类型的干预,也不能明确肯定每一位接受干预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美术能够滋润心灵,美术活动能够触及人的感知觉和思维,在进行美术活动时,个体的感官交织在一起会产生视觉、大脑和心灵的关联和呼应,从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和修复。经过美术特有的宣泄与治疗功能,会使孤独症学生的主动性、协调性、感知觉和思维产生一定程度的恢复。自由涂鸦的三种方式各有效果,线条类训练能够诱发学生的跟从行为;点线类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控制力;形状类训练能够引发学生的联想,促发想象。由此可见,自由涂鸦这类美术活动在孤独症学生的干预和训练中具有无限可能。

注释:

[1][美]Pamela J.Wolfberg.游戏融合与自闭症[M].曹纯琼等译.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7:1-3.

[2]孙霞.特殊儿童的美术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9.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参考文献:

[1]孙霞.特殊儿童的美术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美]Pamela J. Wolfberg.游戏融合与自闭症[M].曹纯琼等译.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7.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陆雅青.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5]严文华.心里画外音[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信息: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孤独症
孤独症儿童陶艺活动初探
乒乓球在孤独症学生康复训练中的作用
浅谈孤独症儿童个别化教学中的游戏治疗
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的护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社交能力的影响分析
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干预个案研究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个案
听,花开的声音
孤独症儿童学习活动中正强化物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