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中“造型表现 ”对人的思维开发与创意的作用

2018-09-12 10:38曹雅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造型表现

曹雅文

摘 要:当下的美术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缺少对美术教育专业预期岗位职责的认识,为了提升美术教育学生的从业能力,明确自身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提高专业素养,达到精准就业的目的,根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指定的课程标准,针对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中“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造型与表现对人创新意识的作用。通过艺术形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至关重要,“造型与表现”是展开主题性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学习美术课程的基础。实践证明, 美术中对“造型与表现”的培养有助于情感陶冶、人格塑造、思维开发,激发美术教育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尤其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造型;表现;创造意识;精准就业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阶段大多很难承担和胜任教学工作,这与美术教育专业只注重师范生美术技能的培养,轻视学生作为美术教师的培养不无关系。身为准教师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对未来教师身份有非常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同时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拿捏不定,或者是对自身预期的未来岗位需求缺乏自觉关注。多数实习教师注重并下意识侧重的方向是美术技能以及对作品形式和效果的追求,而对美术学科中造型与表现中体现的创造性思维、人文意味、个性化的情感认识不够。这就使得相对应的专业素养、知识积累出现不足,以至于未来在能力上难以应对教师的职业需求。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类课程设置一般多为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专业性较强的科目。这些科目多停留在传授绘画技法层面,课程形式保守单一,多是写生和临摹类,不注重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思考能力和审美主动性。毕业创作作为毕业总结及评审依据也多为平时写生的延续。在校期间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也未接触过与当代艺术有关的信息,对美术教育中应具备的基础常识模糊不清。通过对辽宁省普通高校的美术学师范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问卷中“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四个特性、四个学习领域、三个价值维度”等问题,在美术教育专业大三共6个专业班的130名学生中,回答正确的不足20%。残酷的数据让我意识到,当下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缺少对美术教育专业预期岗位职责的认识,并且在对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育人内涵、创作主体、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关注尤为缺失。通过对“造型与表现”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使学生对美术中的基础概念及创造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一、造型与表现的概念及意义

“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作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造型的过程和结果。造型是通过线条、空间、明暗等表现方式来实现表现,换言之,即是创作主体需要通过运用线条、空间、明暗等造型手段,将自己的情感与情绪、审美与感受在创作过程中投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美术创作是艺术的表达方式,因此必须首先了解艺术相关的基础概念。

“造型”是指塑造物体特有的形象,其中,“造”代表了创造力的问题,“型”却是模型与立体。具体来说,客观世界在经过人的“造型”之后,所呈现出的作品已经不是对客观物体的再现,即“型”已不是真实的型,更不是简单的模仿,这其中已然包含了创作者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这正契合了美术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美术表现能力的要求。

“表现”是对造型艺术中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法和手段。绘画是借助于线条、笔触、块面色彩、明暗、透视解剖结构等视觉要素来直观地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实践,形成了独有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并决定了这些艺术各不相同的表现法则,以及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艺术家对造型表现手段的规律性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是使艺术创作能够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和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爱好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有必要在美术造型训练过程中挖掘并引导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学会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文化与情感。简言之,即表达自我,表现造型艺术中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法和手段。

二、造型与表现的方式

“造型与表现”的课程包括以下三点:观察与应用,通过观察和认识了解如何将生活的真实运用美术的形式原理,通过绘画语言中的造型元素开展造型活动;实践与提高,通过探索及实践类课程,了解和熟悉各类美术媒材、造型技巧、实施方法等提高艺术的感知力和表现力;通过体验激发造型过程中的乐趣以及求知的欲望。“造型与表现”强调对美术作品的解构、认识和品鉴。在此基础上运用造型语言及不同材料,通过作品表达情绪、审美、意象、质感、感受获得情感陶冶、人格塑造、思维开发、自主能动心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对造型语言的学习是美术教学不可能脱离的基础环节。首先要了解各艺术门类的造型媒介、造型手段的异同,再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到实践中,认识并熟悉进而运用各艺术门类所特用的各种造型媒介以及造型手段和技法进行美术创作。技巧上的熟练和对创作材料的了解不仅更利于学生在作品中表达自己想要表達的内容,准确传达出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而且物质媒介之间质感与特性的差别也会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与认识,进而反馈到生活其他方面,满足了基于交流和表达而提出的美术核心素养中“美术表现”与基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创意实践”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三、发散型思维与创造意识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是打造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造型与表现中的发散思维是围绕培养创新思维这一核心,从美术创作中学习到的面对具体情境解决问题,以及将感受到的创作体验转化到现实的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在美术学习中提高的审美、想象力,它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与感受生活中潜在的美,并从中获得美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其幸福度。所以。通过造型与表现培养的发散思维,能够使学生在享受艺术教育的乐趣同时也能够从中受到更高层面的益处,真正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起到积极作用。

四、造型与表现的现实意义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并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实施人才建设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造型与表现”,需要后天的不断训练,即知识与审美的积累,并非是纯熟的专业技巧的练习与堆砌能够达成的。

美术学师范生不仅要保证自己的专业能力,更要牢牢记住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标——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教学指导新纲要》中提出美术课程教学中的“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大功能为研究基础,针对师范生毕业后精准就业,明确自身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加强对美术教育专业的预期岗位职责的认识, 提高专业素养,积极运用美术中“造型与表现”来发掘学生的创造意识,以此助于义务教育不同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美术教育带给学生的美学素养能够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内外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在人生的旅途中发现生命的美好,提高人生体验的质量,让一个人的灵魂更加有质感与厚度,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规定课程并结合“造型与表现”,与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教学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对接,明确本专业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培养美术教育术工作者为落脚点的认识。前者是以美术作品作用于社会,而后者则是以美术教育、美术欣赏、美术实践等活动,对学生社会性成长发挥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作用。美术教师要在学生自主的、正确初衷的、产生积极兴趣为原动力的基础上,能动地进行美术造型与表现的引导,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和认知;在其效果上,要反映创作主体的独立精神或情感。因此,应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师就业岗位的现状下,将美术师范生与专业美院学生的学习与受训目的区分开来,并辅之以相应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从而通过美术中“造型与表现”对发掘人的创造意识的训练与培养,使他们逐渐形成可成功应对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能力,培养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各种优势。通过现有课程中的问题将研究成果贯穿课程中,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精准就业、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以使美术教育毕业生能胜任未来的教学工作,从而提高美术学科准教师的教育教學能力,实现精准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文生.钢笔画体现出的绘画要素与意义[J].美术大观,2017,(10).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徐文生

猜你喜欢
造型表现
基于内外流场仿真分析对整车性能研究和优化
北魏佛教石窟雕塑造型与装饰风格的分析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