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命质量和睡眠状态的影响

2018-09-19 02:05卢锴锋董雅洁罗娜李颖李宝芬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量表生命心理

卢锴锋 董雅洁 罗娜 李颖 李宝芬

(承德医学院心理学系,承德,067000)

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居不下,患者往往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以及认知功能障碍,并伴随一系列情感行为变化,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抑郁[1]。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病率介于20%~60%之间,属于继发性抑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若病情严重会导致死亡[2]。随着人们对医疗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医学的目标逐渐分为2种,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效果要求是医学的近期目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命质量是医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出现了“生物-社会-心理模式”[3-4]。本研在了解脑卒中患者的情绪特点、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探讨心理干预结合康复技术对PSD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PSD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找到治疗本病的更为有效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8),观察组中男26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95±4.63)岁,受教育程度(14.19±4.30)年;对照组中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82±4.48)岁,受教育程度(14.58±4.33)年,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经头颅CT或MRI检查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生命体征平稳,且病程在一周以内,年龄在40~70岁之间,患者意识清晰,能进行正常交流沟通;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量表评分≥20分,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3 干预方法

1.3.1 分组及治疗 将入选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按常规治疗方法(药物、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从患者入组后开始,每周进行心理干预3次,时间是30 min,2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

1.3.2 心理干预措施 收集相关资料,采取个别谈话方式,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包括患者的个人信心、家庭情况以及社会因素,综合分析,从而找出发生抑郁的根源,实施因人而异的心理干预,通过心理支持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放松疗法、援助、音乐电疗以及集体心理干预疗法,通过言语开导、心理暗示的方式,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发挥正常心理防御机制,消除不良情绪。

1.3.3 前测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需完成社会人口学特征量表、HAMD-24及SS-QOL表。

1.3.4 后测 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四周后,再次填写HAMD及SS-QOL表,采用量表评分进行效果评定。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4周后的抑郁水平(HAMD)、睡眠质量(PSQI)以及生命质量(SS-QOL)水平。汉密尔顿24项评分量表(HAMD)用于测量患者的抑郁水平,24项版本,包括焦虑、躯体化(D1);体重(DZ)、认知障碍(D3)、日夜变化(D4)、迟缓(DS)、睡眠障碍(D6)、绝望感(D7)7个因子结构。分数越高,病情越重。睡眠障碍量表(PSQI)用于测量患者的睡眠质量,共包含7个维度,本次研究选取其中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3个维度,分数越高,睡眠障碍越大。脑卒中生命质量量表(SS-QOL)用于测量患者的生命质量水平,该量表共包含12个维度,49个条目,本次研究选取其中家庭角色、社会角色、自理能力和思维4个维度,每个因子采用1~5计分方式,分数越高、生命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研究中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计量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HAMD评分变化比较 通过对2组患者的HAMD评分变化比较可发现,观察组患者抑郁情绪得到有效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的HAMD评分变化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价,*P<0.05

2.2 2组患者的PSQI评分比较 通过对2组患者的PSQI评分比较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患者的SS-QOL评分比较 通过对2组患者的SS-QOL评分比较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生命质量量表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的PSQI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价,*P<0.05

表3 2组患者的SS-QOL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价,*P<0.05

3 讨论

大量临床数据显示,脑卒中后抑郁会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由于目前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注重患者的身体功能的恢复,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问题,降低了患者治疗积极性,Morris在脑卒中研究中指出,脑卒中后抑郁死亡率极高,是脑卒中后无抑郁患者的3~4倍[5-6]。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十分复杂,Dieguez,katayama等人在研究中指出,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的出现主要是由生物学因素引起的,非急性期抑郁的出现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故脑卒中后抑郁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7]。本次研究的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够缓解其抑郁情绪的发生。通过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采用心理护理、社会支持、休闲娱乐、情志护理等疗法,使患者的心理状态逐渐变得良好,能够以正确的方式面对自己的疾病,正视自己疾病的发生,对脑卒中疾病有良好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8]。

由于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递质失调,且后脑组织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降低,且伴有医院环境、对疾病的担心以及周围患者的影响,导致脑卒中患者容易发生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水平[9]。本次研究的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患者的PSQI和SS-QOL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干预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命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心理干预主要是通过心理暗示,指导患者排解内心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并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疾病的常识,使患者摆脱疾病带来的绝望感和无用感,并针对患者存在的个性化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通,改变患者对脑卒中疾病的错误认知,提高了患者控制自身生理心理活动的能力,使患者身心产生愉快感,缓解全身骨骼肌的肌张力,促进患者恢复神经功能,保证机体功能稳定高效的运行,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水平[10-11]。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提高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依从性,同时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促使患者配合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量表生命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