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风险因素及不同康复治疗方案效果分析

2018-09-20 10:09刘瑞景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盆底盆腔

刘瑞景

盆底功能障碍,包括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和性功能障碍等,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据报道,怀孕期间尿失禁的患病率16%~60%,分娩后16%~34%,而分娩后产妇>80%存在盆腔器官脱垂的情况[2]。目前,临床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和盆底肌肉锻炼等[3]。本文探讨盆底功能障碍的风险因素,比较不同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妇产科接受规律产检及分娩的产妇1000例,患者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28. 85±3.16)岁。平均BMI(24.52±2.05)kg/m2。分娩次数:初产720例,≥2次分娩史280例。分娩方式:顺产650例,剖宫产350例。其中,尿失禁发生率21%,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19%,盆腔器官膨出发生率31%,压力性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膨出发生率4.5%。420例接受规律产检及分娩的单胎初产妇于产后6周进行盆底肌训练。纳入标准:(1)既往无泌尿系统感染及肾脏疾病。(2)既往无盆腔手术史。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的产妇。(2)沟通交流有障碍者。

1.2 方法 观察组在进行盆底肌肉训练的基础上,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进行盆底肌肉辅助生物反馈和电刺激。对照组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疗法给予患者上下楼、抱小孩、搬重物等各种场景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让患者在陪护下训练;电刺激疗法是通过频率为8~32Hz、脉宽为320~740μs的电刺激,电流大小控制以患者自感肌肉跳动且无疼痛为标准,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2~3次/周治疗;盆底肌锻炼在护理人员监督下由产妇随时进行。分别在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测定两组患者的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并统计夜尿次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年龄、BMI、分娩方式、孕次、产次等因素是否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风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s)

指标 观察组(n=210) 对照组(n=210) χ2/t值 P值年龄(岁) 28. 91±3. 07 28. 57±3. 86 0.898 >0.05 BMI(kg/m2) 24. 91±2. 00 24. 88±2.35 0.201 >0.05孕周(周) 39. 55±1.45 39. 45±1. 25 0.005 >0.05分娩方式 剖宫产 86 80 0.039 >0.05顺产 124 130

2.2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风险因素 见表2。

表2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风险因素分析

2.3 不同康复治疗方案效果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P<0.05

指标 时间 观察组 对照组阴道肌张力(cm H2O) 1个月后 91.3±6.9* 82.4±7.2 3个月后 129.5±18.6*# 89.3±15.7#阴道肌电压(μV) 1个月后 3.77±1.34* 2.98±0.65 3个月后 24.66±4.45*# 13.58±3.42#夜尿次数(次) 1个月后 2.3±0.8* 3.0±0.9 3个月后 0.5±0.2 *# 2.0±0.7#

3 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主要由盆腔支持结构缺陷或退化、损伤及功能障碍引起,通常表现为盆腔器管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和生殖道损伤等。研究报道高加索女性中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分别为25.5%、12%和3%[4]。而Chan等[5]报道,中国香港女性人群中,分娩8个月后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分别为22.6%、18.6%和8.8%。本资料中,尿失禁发生率21%,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19%,压力性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膨出发生率4.5%。表明盆底功能障碍在不同地区各个女性人群中患病率普遍较高。

前期研究表明,压力性尿失禁大多与分娩次数有关。Khan等[6]报道50%的初产患者尿失禁症状轻微,而95%的多胎妇女有严重的尿失禁症状。Adams等[7]进一步报道尿失禁的病理生理学在妊娠期间、即分娩前开始。此外,产妇年龄较高是产前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8],而较高BMI指数是大便失禁的危险因素。本资料表明年龄>40岁、BMI指数>24.0、产次≥2次均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风险因素,与前期研究相符。针对具有这些风险因素的患者,临床上应更关注其产后盆底功能情况,以便早期预防与治疗。

盆底肌肉锻炼具有安全、有效及副作用少等特点,因此临床上推荐产后妇女进行盆底肌锻炼。然而,患者经常会使用腹部或臀部肌肉,而不是盆底肌肉,这是错误的锻炼方法,会增加患者自身的不适感,且加重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技术减少副作用,并优化产后恢复盆底肌肉的效果。目前临床上已经引入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的盆底肌肉锻炼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疗效。Chen[9]和李宇琪等[10]报道,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疗法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肉锻炼。本资料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恢复情况更好,与前研究结果相符。由于该疗法需要将仪器插入阴道,较多妇女不愿意接受该疗法。目前已推出性价比较高的便携式生物反馈设备,具有较详细的教学视频,使患者可以租赁或购买该设备,以在家中使用,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上应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盆底盆腔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治疗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