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校长的哲学素养与养成路径研究
——以江浙沪名校长为例

2018-10-10 06:23王红霞
教师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卓越哲学校长

王红霞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一、问题提出

转型期的中国基础教育呼唤教育家办学,而教育家最重要的特征是具备丰厚的哲学素养。逻辑地看,这由哲学知识的特点与教育学目的之间的关系得到说明。哲学是使人成为人的知识,只有具备哲学知识才可能实现教育学“成人”的目的。关于这一点杜威认为,哲学一方面起源于教育,另一方面,哲学可以解释为教育学的一般理论。[1]历史地看,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与孟子,都与哲学联系在一起,但他们又同时创办学园或从事教育。先贤们例证了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哲学家。因此,研究当下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卓越校长的教育智慧、描述卓越校长的哲学素养及养成路径,对于校长自我成长与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教育家办学局面的形成。

二、概念界定与资料获取

(一) 关于哲学素养的理解

在整理已有的关于素养、哲学素养、校长哲学素养的研究文献基础上,本研究将校长的哲学素养界定为,在领导活动和教育活动过程中,校长对人生、教育等事物本源以及对真理寻根探底式的探究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思维品格。进一步研究发现,思维方式取决于知识和价值观。思维品格是思维进行价值选择后,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智慧。因此,结合一般素养的内涵及结构,本研究将主要从哲学思维能力与哲学实践品格两大方面分析卓越校长的哲学素养。

(二) 样本选取

关于卓越校长的界定,学术界观点不一,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的创造是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维度。因此,结合实践,本研究将卓越校长的内涵界定为:在同类学校中办学业绩突出(表现为学校进步快,绝对质量高,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等)、在实践中有着理论创造、在区域或更大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名校长。由于卓越校长的范围很广,因此,本研究中的卓越校长界定为卓越的中小学校长。为研究的方便,择12位江浙沪地区公办中小学的名校长作为研究的样本。

(三) 数据搜集

本研究将调査对象确定为12位江浙沪地区的中小学名校长。用于开展文本分析的资料,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获得:第一、深度访谈12位校长,获得数据;第二、收集12位校长的教育思想文稿(12位校长教育思想主题详见下表2-1),并开展文本分析;第三、在12位校长的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通过长时间参与观察,获得定性资料。由于工作的原因,笔者对12位校长进行了为期2年半的跟踪访问和研究,并全程参与了12位校长教育思想提炼的研讨活动和办学经验分享的活动。

表2-1 江浙沪地区12位名校长教育思想主题

三、研究内容分析

研究重点分析卓越校长的哲学素养与卓越校长哲学素养的养成路径。

(一) 卓越校长的哲学素养

卓越校长的哲学素养主要包括哲学思维能力与哲学实践品格。哲学思维能力表现为卓越校长拥有整体性思维、掌握批判的思想方法;哲学实践品格表现为卓越校长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与处理、追求教育自觉。

1.拥有整体性思维

近代科学对当下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带来的是知性思维,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片面性,习惯于量化思维、忽视事物的特殊性;实用性,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在乎手段的有效性、忽视目的的正确性和正义性;非此即彼性,即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说:“知性具有强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科学常常错误地把研究对象当作世界的全部、忘记了科学的“分”是以“全”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家从康德开始,就对这种思维保持足够的警惕。面对复杂的教育改革,知性思维相形见绌,整体性思维的出场弥补了缺陷、证明了自己的合理与正当。

整体性思维不排斥知性思维,但将其置于整体性思维控制之下,思考事物更多的可能性、不因为普遍性而否定特殊性、不单纯思考手段的有效性而是根据目的的正当性判断手段的合理性。12位校长在推动教育改革过程中,首先思考的是“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理念是什么”,“教育是使人成为人最关键的一步、那么什么是人,人生的意义何在”,“要思考人和人生的意义,必然要追问人在世界和宇宙中的地位”等根本性问题。教育改革实践正是他们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回应。具体来说,卓越校长的整体性思维在学校改革中有三重表现。首先表现为卓越校长对人的存在的关注。相比生长的外部目的,他们更重视生命生长本身的价值。原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认为,“学校教育虽具复杂性,让学生成长与成人却是其唯一性”,[2]“学校教育不求‘变现’、重在‘储值’与生长”[3];“学生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中学阶段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他同时重视教师的生命体验,明确提出“教师第一”,帮助教师在教育生活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收获生命的尊严、获得职业的幸福。其次,卓越校长看待教育的眼光呈现出历史的纵深感和全局的广阔性。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提出“论教育必须有百年的眼量”。[4]叶翠微也指出“板凳须坐十年冷,教育要看十年后”[5]。再者,整体性思维引领下的学校教育呈现出注重顶层设计的鲜明特点。12位校长均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办学、如何培养人”的基本问题确立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和共同愿景,并依此培育学校文化、规划课程建设、改革课堂教学等,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掌握批判的思想方法

对教育终极价值与目的等根本性问题的追问,体现出卓越校长的求真精神。批判的思想方法确保求真精神生长的可能性。批判的思想方法主要表现为质疑精神,不把任何思想和真理当作绝对真理。浙江省澄潭中学校长李辛甫的教育思想文本充满着批判与质疑精神。

以回答“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例,分析卓越校长如何运用批判的思想方法。建立在高度理论抽象层次之上的哲学批判,首先着重于对对象存在的基础、前提等进行批判和探讨,即“澄清前提”的批判。为回答这一问题,卓越校长分别就“哲学对人性的看法”、“对人的可塑性的判断”、“对人的能动性问题”、“人的认识能力和特点”等前提性问题进行探讨,确认了人性的复杂性、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等认识。哲学批判其次着重于对对象的本质和界限等进行批判和探讨,即“划定界限”的讨论。为回答这一问题,卓越校长区分了“正教育”与“反教育”、“真教育”与“假教育”,得出了“‘反教育’重视分数、无视学生兴趣和人格、不把人当作人;‘正教育’为了学生的成长、回归生活;‘假教育’借教育之名获取名利之实;‘真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等认识。

批判的思想方法不仅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和思想成果,同时也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分析教育思想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12位优秀校长作为思想的主体,都将自身原有的价值追求或思维方式作为对象来进行批判性思考,即所谓“对思想的思想”。这种反思代表着人的一种批判性的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和理性达到成熟、自觉的标志。正如黑格尔所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6]

此外,批判的思想方法与整体性思维相联系,把一切问题置于更大的视野当中进行考察。因此,哲学的批判方法使卓越校长始终能保持反思意识和全局观点,不断突破固有的学校教育思维,形成巨大的自我否定能力和更新能力。这种批判在实践中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卓越校长往往针砭时弊,具有战略眼光,这由12位校长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影响得以说明。

3.把握时代精神并处理时代问题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7],把握时代精神、处理时代问题、推动教育改革是卓越校长哲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之上的当代文明的病症,胡塞尔曾深刻揭示为:实证科学与当代文明“单纯注重事实”[8],遗忘了人的存在。关于时代的主要精神,叶澜将其概括为[9]:一方面变化加快,另一方面不确定性和选择性同时增加,二者都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由此,关注人的存在、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成为时代精神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时代精神的发展影响着当代教育的转型。20世纪的《学习权宣言》(1985年)标志着世界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进入“大众教育”。[10]大众教育要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和其能够达到所能达到的高度。这意味着新时代基础的使命发展为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如前所述,卓越校长借助哲学的批判能力,对教育现象与社会问题及背后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进行批判,对自我的价值追求与思维方式进行内部反思,实现了价值观念与思维方法的突破,确立起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改革理念,围绕“关注人的存在、确立人的主体精神、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等当代教育改革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上海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倡导的“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敞开’希望空间”的优才教育是面向全体、重视学生人格的教育;上海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提出的“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学校”的办学追求旨在让学生拥有灿烂的心灵;南京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坚持的乡村教育,致力于“让乡村孩子热爱学习”,为乡村孩子提供适合优质的教育;上海市奉贤中学校长季洪旭践行“激发学生潜能,促进自主发展”的个性化教育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想的体现。这体现了卓越校长哲学品格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4.追求教育自觉

哲学思维的抽象性、批判性与反思性,使得卓越校长在教育生活中,力求获得对于人、教育、人与教育的关系等根本性问题的“无限”把握。正是对把握“无限”的追求,使得卓越校长不断从自发走向自觉。具体表现为:首先,卓越校长对教育充满敬畏。原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撰文“我为什么越来越不会当校长了”,[11]表达了一位从教近40年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对教育与生命的敬畏使得卓越校长追求教育自觉成为可能。其次,卓越校长追求对教育使命与责任的担当,追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浙江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在办学实践中追求教育的自觉,试图走向更深刻地认识教育规律,试图更明确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再者,在追求主客体统一中,卓越校长使自己与教育融为一体。卓越校长在穷理、批判中形成了个性化的哲学信念。有哲学观的校长才会有理想追求和信念、有行为方向与准则、有认识与行为的特定思维逻辑,他在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能量是“行为式的”,这种“行为”表达着思考和追求,要求思考自身的行为是否服务于或有益于自己的教育信仰。比如原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所追求的“人校合一”境界。原杭州长河高级中学校长陈立群退休后,选择赴贵州支教,以自己的生命实践“爱与责任的教育信仰”。主客体的融合丰富了卓越校长的人生价值与意义,提升了卓越校长的教育情怀与人生境界。正如思维对普遍性的整体把握、对“无限”的把握是一个永恒的过程,追求教育自觉也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在追求自觉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自我更新。这体现了卓越校长哲学品格的超越性。

(二) 卓越校长哲学素养的养成路径

哲学是灵魂生活,举凡精神的事物只能被精神的主体所认识。因此,哲学素养的养成本质上只能是自学[12],即精神主体的自我生长。沿着这一思路,研究认为卓越校长哲学素养的养成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参加高质量的培训

卓越校长都参加过省(市)、国家级的高端研修及海外培训。高质量的培训有助于卓越校长自我意识的发展、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情感和道德的提升、教育理想和信念的确定。以国家级的培训为例,案例中江浙沪地区的12位名校长均参加过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高中(初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骨干班”)、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以下简称“优研班”)等2个以上国家级的培训班。

优研班的培训旨在促进校长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然指向人的精神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形成,因此,优研班的评价遵循两个尺度: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性,即培训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校长的主体参与,培训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校长的“自由”。进入优研班的校长必须参加过骨干班的学习,骨干班的课程结构涵盖校长精神成长的各个层面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能力,包括心理、自我意识、思维、专业伦理、理想信念等。进入优研班的校长已经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优研班课程创新加大了价值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比重,这些类知识的拥有与生产,需要学习者的主体参与。优研班基于“引领-对话-实践-反思”进行教学设计,形成了问题式研讨、情景模拟、办学经验分享、办学思想提炼等教学体系。这样的教学体系有助于校长隐性知识显性化、个别知识普遍化、零散知识系统化,帮助卓越校长生产个性化知识、形成个性化办学主张。

2.阅读经典

人的阅读史即人的精神成长史,卓越校长注重通过阅读建构内部精神世界。他们尤其重视对人文经典书籍的占有和阅读,使其发展和丰富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对真理和正义的意识,通过对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实际存在。”[13]人类智慧、信仰与理想会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使心灵充满力量。人文经典书籍最能传递人类的智慧、培养卓越校长的教育信仰和教育理想。

循着12位校长办学思想的文本和已经发表的文章,可以归纳出其阅读的人文类经典主要包括哲学类书籍,如中国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卡西尔的《人论》、费希特的《人的使命》、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史学类书籍,如《史记》、《万历十五年》等;文学类的书籍,如《红楼梦》、《鲁迅文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宗教类经典,如《心经》、《金刚经》等。此外,还包括中西教育经典名著,如陶行知的《中国教育的改造》、柏拉图的《理想国》、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尔》、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等。

3.创新教育生活实践

个人哲学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知识,更重要的需要生命体验和实践[14]。卓越校长的生命体验包括个人的生活实践和教育生活实践。在此,我们突出卓越校长这一社会角色,因此,重点关注教育生活实践在其哲学素养养成中的作用。卓越校长的教育生活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方面,卓越校长对教育生活的追求,最终体现在他们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回答。关于未来人才培养目标,他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整合。二是精英素质与平民意识的结合。三是科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四是身体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和谐。五是鲜明个性和团队意识的协作。另一方面,卓越校长对教育生活的实践,集中表现为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多年来,卓越校长积极探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之路,创造了一批富有启示意义的素质教育模式。比如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的柳袁照校长倡导的“本真、唯美与超然的诗性教育”、浙江省杭州长河高中校长陈立群践行的“爱与责任的教育”、上海市曹杨二中校长王洋实践的“文理相通,人文引领的博雅教育”、南京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创造的“朴素的乡村教育奇迹”等都对当下的教育有启示意义。在确定培养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解决学校发展问题过程中,卓越校长提高了思维水平、坚定了教育理想和信仰、清晰了个人哲学信念,并按照所信奉的哲学信念去开展新一轮的实践。

4.重视研究

研究是自我意识的在场。培训、阅读、实践创新要有助于卓越校长哲学素养的养成,其前提条件是自我意识的在场。在此单独讨论研究,意在强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以个性化办学思想的形成为例,试图明晰卓越校长的自我意识在个性化语言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展和完善。

首先,研究的结果呈现为个性化的语言表述。按照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想法,根本道理的一大部分寓居在我们的语言里面。12位校长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主题表述各不一样,详见表2-1。卓越校长的哲学素养(自我意识、反思能力等)就蕴含在个性化表达的办学思想里面。其次,研究的过程即是丰富语言的过程、也是发展自我意识的过程。个性化语言的形成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事引思,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对实践的反思、内向自省,使得支配实践背后的思考或动机、价值取向得以呈现,人如果要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选择做真正的自己,就必须选择呈现真诚,因为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第二阶段是“抽象概念,感性认识理性化”。即对已经呈现的思考或动机、内隐的价值取向等进行去伪存真的理性加工,选择成为真正的自己。第三阶段是“个性表达,理性认识系统化”。即按照思维的逻辑,在凝炼概念的基础上,梳理清楚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使相互间逻辑自恰、自成体系,形成个性化系统化的语言表达。伴随着个性化语言的形成,卓越校长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

四、研究启示与建议

研究验证了假设,同时有以下研究发现与建议。

1.教育哲学观的形成是校长专业发展的本质

哲学素养主要通过教育哲学影响校长的领导和教育活动,12位卓越校长都具备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形成了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因此,校长专业发展的本质是校长形成个性化教育哲学观的过程。

2.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助于校长习得哲学知识

哲学不仅是知识,更是生命体验。卓越校长的哲学知识不仅源于书本,也源于对生命体验与教育实践的反思。生命体验与实践本是感性、无序、零散的知识,唯有通过自我意识的加工,才能呈现为理性、有序、系统的知识。笔者在访谈过程中还发现,有高度自我发展意识的校长会主动获取、体认哲学知识,这一点在唐江澎[15]校长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意识的完善。

猜你喜欢
卓越哲学校长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菱的哲学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卓越之梦
校长给力“九个一”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