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工作效果的研究

2018-10-10 06:23周启坤MingCheng
教师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工作量督导问卷

童 康, 袁 倩, 周启坤, Ming Cheng

(1.2.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中国;4.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UK)

一、引言

高校内部教学督导是我国高校内部一项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但对此研究相对不多,特别是缺少教学督导工作效果的证据。[1]为支持“双一流建设”,课题组特别关注研究型大学在此项工作上的进展。结合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2]我们在对高校内部教学督导的组织架构、队伍建设、工作职责与内容、工作方法和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初步理论思考的基础上,[3]对上海地区4所研究型高校中正在承担教学督导任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95份。限于篇幅,本文从问卷中筛选出10项观察指标,对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现状和效果做总体分析。复杂的专项分析结果,另文报告。本文作者均为课题组成员,在此对她(他)们的参与和接受调查的各位专家和老师的支持致以谢意!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搜集数据,其目的是基于数据分析,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制度的建设效果做出合理的评判。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即现状研究和效果研究,以调查对象的主观感知为依据,围绕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实施状况和直接结果,及其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校管理产生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讨论。根据需要,研究工作采用SPSS工具,主要运用描述分析和阶层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若干观察指标进行评价,并验证教学督导制度建设效果的模型结构。

(二) 研究对象的背景信息

本研究以上海地区4所国家重点建设的研究型高校的校内教学督导人员为对象。课题组委托其中1所高校的教学督导管理人员采集该校教学督导人员的全员信息,参加其余3所高校的教学督导工作会议,现场向全员发放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95份,采集到的背景信息见表1。

表1 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学督导人员情况

(三)问卷的结构和质量

我们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和探索性数据分析,从领导重视程度、督导制度规范化程度、督导人员工作水平等三个方面,筛选出3个观察指标,研究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现状,设计“现状变量”;从教学督导工作的直接结果、产生的影响和取得的成效等三个方面,研究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效果,设计“效果变量”,其内含“3组”变量,共筛选出7个观察指标。第1组变量命名为“结果变量”,含2个观察指标,即督导人员总工作量、督导工作目标实现程度;第2组变量命名为“影响变量”,含2个观察指标,即教学督导促进教学改革的成效、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文化的成效;第3组变量命名为“成效变量”,含3个观察指标,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成效、改进学风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成效、总体成效。上述变量的构成和筛选情况见表2和表3及其有关说明。以上10个观察指标的测量均采用5级量表正向计分法。

问卷总信度系数(克隆巴赫 Alpha系数)为0.850(现状调查问卷信度系数为0.80,效果调查问卷信度系数为0.84)。KMO值为0.845,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802.859(自由度45),p=0.000, 小于0.001,达到极其显著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共同性(communalities),其值最低的指标是“总工作量”,该指标的共同性值为0.217,符合共同性值应该大于或等于0.20的判断准则的要求,抽取出的两个共同因素可以解释问卷变量的59.26%。限于篇幅,有关数据不再列表报告。综合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和探索性分析结果,我们最终判断该问卷信度和效度可以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三、研究结果

(一) 上海地区4所研究型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总体情况

对问卷10个观察指标的得分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观察指标的均值及其排序

根据表2可以得出,整个问卷的平均得分约4.114,相当于百分制的82分,如果以大于4.000为评价“较高”的判断准则,则说明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水平及取得的效果在总体上较高。但是,效果变量的量表得分3.944低于问卷均值和临界值,表明教学督导人员感知到的教学督导效果有待提升。如果将“现状变量”视为输入变量,将“效果变量”视为输出变量,则可以对两者进行配对比较,后者量表分低于前者0.569。这为教学督导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提示了方向。教学督导不能满足于建章立制,应该继续努力提升督导工作效果。此外,总工作量、教师提高成效、教改成效、学生学习成效等4个观察指标的得分低于“较高”得分临界值且排序靠后,建议教学督导部门关注并研究这一现象。

(二) 影响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制度建设效果的因素

我们以性别、职称、学科背景、年龄、工作年限和督导年限等6个背景变量为自变量,其中的分类变量,转化为虚拟变量,以上述10个指标分别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发现这些背景变量无显著影响。

为减少共线性的影响,经探索性分析,去除“重视程度”和“总体成效”这2个指标,将其余的8个观察指标分成4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中,“成效变量”组,含2个指标,即“教师提高成效”、“学生学习成效”。在高校教学情境中,这组变量反映了教学督导工作的最终成效,以这两个观察指标为因变量,以其他3组变量为自变量,根据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和研究假设依次投入分组变量,进行阶层回归分析,以探究不同模型结构中有关变量产生影响的程度。具体分组情况和回归分析结果,详见表3和表4。限于篇幅,不再用文字具体说明。

表3 以“教师提高成效”为因变量的阶层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示p小于0.05,**表示p小于0.01,***表示p小于0.001

表4 以“学习成效”为因变量的阶层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示p小于0.05,**表示p小于0.01,***表示p小于0.001

四、结论与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工作效果的建议

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制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演进为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195份问卷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实证考察了上海地区4所研究型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现状和效果,以期推动有关工作进展。本文认为,校内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现状,可从领导重视程度、督导制度规范化程度、督导人员工作水平等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效果,可以从结果、影响和最终成效等三个维度进行探讨。其中,结果是指教学督导工作的直接结果,通过督导工作量和督导工作目标实现程度反映出来;影响是指教学督导工作对本校教学改革和文化建设所产生的影响;最终成效是指教学督导的成效最终体现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成效、改进学风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成效上。基于上述分析框架和实证数据,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一) 上海地区4所研究型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制度建设总体上居于较高的水准,但教学督导效果有待提升

研究结果表明,上海4所研究型高校的教学督导人员能够感受到学校领导对督导工作的高度重视,教学督导规范化程度和督导人员工作水平较高,但教学督导人员的工作量和督导工作产生的影响相对不足,教学督导的最终成效是“短板”。督导人员的这些判断没有受到其性别、职称、学科背景、年龄、工作年限和督导年限等6个背景变量的影响。这为教学督导制度建设提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教学督导工作一方面应继续完善制度规范,另一方面应该研究解决各种制约因素,“着力”提升教学督导工作成效。

(二) 影响教学督导效果的因素复杂,教学督导只有真正聚焦和鼓励教学改革,才能最终提升教学督导成效

1. 合理核定教学督导工作量

研究发现,教学督导人员感受到督导工作量不足,但这不是关键问题。以“教师提高成效”为因变量的阶层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显示,在三个模型中,督导人员的工作量影响都可以忽略不计,其解释力也都没有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教学督导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方面的成效低,不是督导人员的工作量不足引发的。虽然督导人员的工作量不足是教学督导促进“学生学习成效”不足的重要解释变量(见表4),但其解释力较低。如果教学督导不能明确自身的方向,盲目提升工作量,反而可能对教师教学工作造成干扰和负向影响。在实践中,教学督导工作量往往与督导人员的待遇水平挂钩,因此督导工作量核定成为一个敏感问题,建议两者适当脱钩,在待遇与教学督导人员的基础工作量、岗位设置和工作质量之间建立起实质性联系。

2. 进一步提升教学督导人员的工作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就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现状而言,教学督导人员的专业化仍有提升的空间。教学督导人员一般是学科专家,但是在教学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督导人员的工作水平存在不适应现象。国家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面临相似情形。但是数据分析表明,教学督导人员对自身工作水平估计较高,没有充分感受到督导人员工作水平提升的意义。表3显示,当教学督导开始转向关注教学改革和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督导人员工作水平的重要性才凸显出来。教学督导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教学督导人员不仅是学科专家,还应该熟悉政策法规,学习、研究和掌握教学督导工作的规律和特殊要求。教学督导人员提升专业化工作水平,可以更好地发挥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为此,高校应该规范开展教学督导培训和专项工作,丰富和增进督导人员的学习机会和反思体验。

3. 明确和澄清教学督导的中心工作

研究证明,教学改革成效是影响教学督导最终成效的最重要变量。虽然表3的模型2和模型3以及表4的模型2都显示教学督导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是主要的预测变量之一,其在实践中也常被管理人员视为教学督导工作效果的关键衡量指标,但是在投入“成效变量”后,模型的解释力才有了显著提升。在“成效变量”中,文化建设成效具有特殊意义,但教学改革成效具有更重要和更显著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学督导应该转向“教学改革”这个中心。在实践中,高校教学督导往往围绕本校的教务管理确定工作目标,在“督”的方面做了不少安排,但在“导”的方面工作意识相对不强。为提升教学督导的影响和成效,一方面,教学督导工作目标应该与本校教务管理工作相适应;另一方面,教学督导不应满足于完成有限的教务管理辅助任务,应该围绕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研究和规划工作内容和方法。

(三) 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发展阶段探索教学督导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路径

1. 加强教学督导制度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阶层回归分析模型,模型验证的过程及结果对督导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价值。阶层回归分析模型通过分阶段依次投入分组变量,研究模型的结构演化和重要预期变量的影响程度。在表3和表4中,模型1反映了教学督导启动阶段的情况,模型2可以解释不少高校当下督导工作的进展,模型3具有改革借鉴意义。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加强研究,开展基于研究和证据的教学督导制度改革。

2. 在教学督导的启动、发展和提升阶段,采用不同的发展路径

在表3和表4中,三个模型的研究结果提示了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建设及其成效改进的路径:在建章立制的启动阶段,应提升教学督导制度的规范程度,这是取得预期成效的主要解释变量。在发展阶段,一方面继续完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督导工作目标的达成度来提升教学水平,并核定督导工作量以提升学习成效,这是两个主要的预测变量。在提高阶段,教学督导不能满足于为教务管理服务,完成有限的督导工作任务,应将关注的重点转向教改成效的提升。在这一阶段,教学督导提升专业化工作水平和文化建设的成效,对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

(四) 上海地区4所研究型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建设应该抓住“123”推进下一步改革以提升教学督导成效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尝试采用我国教学管理实践中的“流行话语”(将有关建议浓缩为便于宣传的标语或口号),将有关结论、推论和建议概括为“123”,即上海地区4所研究型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建设应该抓住“123”推进下一步改革。其中,1是指一个中心,即教学督导不应满足于为教务处或行政管理部门服务,而应转向“教学改革”这个中心,为“教学改革”服务;2是指两项基础工程,即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应做好“督导工作量核定和督导工作目标达成度提升”这两项基础工程;3是指三驾马车,即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应驾驭好“规范管理、专业引领和文化认同”这三驾马车。目前有关研究较少,建议就此展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工作量督导问卷
嵌入式系统软件工作量多源线性估算方法仿真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问卷网
思科发布云计算市场发展报告
问卷大调查
网上互动教学工作量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