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略读特点 凸显自主学习

2018-10-15 06:55陆静琰张云峰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鲜感私塾词句

陆静琰 张云峰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一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问老师,最终得到解答的故事。其编排目的是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作为统编教材中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它和精读课文的不同,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是这堂课的首要任务。另外,教师还可以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孙中山是很陌生的,因此课前收集孙中山的资料,对故事主角有所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发现略读课文的特点,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了解课文大意。

3.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私塾学习方式与现代学校教学方式的不同,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准备】

设计课前预习单,收集孙中山来海宁观潮的照片,制作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齐读课题。

2.关注课题,发现略读课文的特点。

师:比较这个课题和其他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说)

师:课题序号的后面多了一个“*”号,它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板书:略读课文)

(点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略读课文。教师先引领学生“大胆发现”,在发现中体会不同,而后“大胆讲”,让他们接受新的知识。这样的讲授,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展开的。)

二、比较不同,整体感知

1. 发现不同,了解方法。

请学生把书翻到第7页,看一看,找一找。

引导学生继续发现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不同之处:课题下面有阅读提示,课后没有要写的生字和课后练习,课文后面还多了两个“泡泡”。其中要重点关注“阅读提示”和“课后泡泡”,了解这篇略读课文的学习任务和略读的方法。

(点评: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不同点。教师将其设计为体验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无痕渗透略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发现不一样的地方”的过程中掌握略读课文的特点。)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学习提示一: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互相交流。

(2)教学预习单上容易读错的字词。重点正音:挨打、清楚、糊里糊涂,多音字“背”和“圈”。

(3)了解课文大意。教師指名说,如果发现学生有困难,就出示相关句式,引导学生说完整、说简洁。

句式: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得到了先生的解答。

(点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难点。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预设多种课堂情况,设置合理的梯度,让学生的语言实践落在“最近发展区”。)

三、交流词句,感受“新鲜”

简单回顾这个单元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方法,“找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板书:新鲜感)

1. 聚焦“私塾”,感受它在学习方式上的新鲜之处。

提问:先来看看第一自然段。这一段里,你对哪些词语和句子有新鲜感?

(1)预设一:“私塾”。(板书:私塾)学生看图片说理解。课件图片定格后出示介绍:私塾是古代家庭和教师个人开办的教学场所。私塾里的老师叫塾师,也叫先生。

(2)预设二:“咿咿呀呀”。了解“咿咿呀呀地读”是怎样地读。(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像唱歌一样)读句子,看视频,了解读书方式的不同。

(3)预设三:“书里的意思从来不讲”。提问:你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怎么样?师生合作读句子。

2. 小结方法。

师:刚才,我们在第一段里找到了“私塾”和“咿咿呀呀”等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了古代私塾里不但读书方式和我们的不一样,连先生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这让我们觉得很新鲜。

(点评:这一环节真正做到了“承前启后”,在回顾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巩固,即继续通过寻找“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课文。以课文第一自然段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提炼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后面的段落,真正做到“重其所重”。)

3. 继续寻找有新鲜感的词句,全班交流。

问:在后面的几个自然段中,也有很多描写私塾与学校学习方式不一样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1)出示学习提示二:默读第2到9自然段,圈出有新鲜感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2)全班交流,继续感受学习方式的不同。

预设“壮着胆子”“鸦雀无声”等。

(点评:在学生利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进行自主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设想学生遇到的情况,对他们可能感到“新鲜”的词句作了充分预设。此外,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的感悟在课堂中停留,在恰当处介入和点拨,真正体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合二为一。)

(3)聚焦“戒尺”,体会人物品质。

了解戒尺,出示实物。

读先生和孙中山的对话,了解先生前后心情的变化并分角色朗读。

(点评:在略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有所侧重,预先设计“精教”的环节,遵循的原则是“先精准预设后适时点拨”,即在学生的感悟与“精教”的预设形成最佳契合点的时候花大力气教,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人物的形象。)

四、读话明理,感知精神

1.了解先生心情变化的原因。

问:学到这儿,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先生一开始那么生气,后来一点儿都不生气了呢?(交流后板书:勤学好问)

2.读孙中山说的话,明白道理。

小结:读着读着,老师觉得孙中山说的这句话很有意思,有新鲜感,里面包含着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呢!那就是——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孙中山在私塾里知道不懂就要问,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更要做到不懂就要问。一起再来读读课题。

(点评:此处的教学触及人物的形象。学生在整个环节中由“感”到“悟”,由觉得“新鲜”指向思考“为何孙中山不怕挨打要发问”,将学习引向更深处,从而体会孙中山身上可贵的精神品质,为课后的拓展阅读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3.*不懂就要问

略读课文

私塾

新鲜感 勤学好问

戒尺

【教学评析】

站在“学情视角”思考略读课文的教学,在《不懂就要问》的课堂里,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以下三对关系。

关系一:选择与放弃

略读课文要在一课时内上完,如果教师觉得什么都要讲,什么都舍不得放弃,那么教学就会变得支离破碎。教师的牵引性过强,教学任务过重,课堂效率自然不高。所以在解读略读课文时,教师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留下主要的,去掉次要的。这里的“主要”可从语言训练的角度看待,即重点针对某一个方面。上述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都是围绕研究“新鲜感”展开的。“你找到了哪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个主问题几乎贯穿始终,串起了研读部分所有的教学板块。它是这一篇课文的切入点,也是本单元的訓练点。本堂课的教学在主问题的牵引下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略读课文学习的自主性。有效地进行取舍,有效地选择“主次”,便于学生扎实地展开训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系二:驻足与逗留

“驻足”是指长时间地停留。“逗留”则指短暂地停驻。这里指代的是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词语教学的深度,或者说在词语教学上所花的时间的长短。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中是这样解读略读的: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已习惯抓住主要词语,着大量的笔墨进行挖掘和理解,在很深的层次上去研究词语的内涵与外延。而在略读课文中,笔者认为词语教学应该是短时间地停留,或者叫适时点拨。请看本课词语“私塾”的教学过程,教师没有花大量的精力在词义的理解和挖掘上,而是让学生听介绍、看图片,感受私塾的教学方式与现代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整个过程简洁自然,给人“水到渠成、润物无声”之感。可见,少了教师的几分“刻意”,就多了学生的几分“自主”。

关系三:有痕与无痕

在教学精读课文时,朗读指导常常成为课堂的亮点。教师指导读的过程自然也是“痕迹”较多,目的大多是为了让“读”和“悟”紧密结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则应该具有这样的认识,即教学设计都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服务。所以再看上述涉及“戒尺”的朗读教学环节,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没有强调朗读的技巧,而是放手让学生感悟,并给予总结和提升。在感悟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字里行间体会先生前后心情的变化,积蓄了一定的情感。当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后,分角色朗读自然蓄势待发了。整个朗读指导,不刻意,不强求,有风过无痕之感。

总而言之,如果处理好了以上几对关系,我们的略读课文教学就一定能做到为学而教!

(浙江省海宁市南苑小学 314000)

猜你喜欢
新鲜感私塾词句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KINGSWOMAN
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新鲜感
如果不曾有过,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重启一次吗?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