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关联 学习略读

2018-10-15 06:55凌虹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关联

【摘 要】以整体的视角学习领会统编语文三年级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略读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学情,从关联阅读经验、运用习得方法、用好阅读提示、练习略读本领等方面入手,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略读,使略读课文真正发挥其独特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关联;略读;教材概览;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阅读教学目标。从三年级开始,统编语文教材中普通单元(特殊单元如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的课文被编排为两类——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阅读教学也相应地有了精读课和略读课两类课型,为学生构建起“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准确把握略读的定位,通过加强两类课文、两类课型之间的关联来展开略读教学,是学习、使用统编语文三年级教材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基于整体视角,把握略读定位

略读课文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与精读课文不同,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在同一单元里,指向“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围绕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安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解读单元整组教材,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语文要素在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及语文园地等板块中的整体落实情况(如图1所示)。从学习目标与内容来看,它们体现了阅读能力发展的一致性与整体性。

以整体的视角进行解读,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略读的定位。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为语文要素,精读课文示范练习,略读课文尝试运用,“交流平台”总结回顾,呈现出“示范练习—尝试运用—回顾提升”的单元整体学习路径(如图2所示),与学生在第一学段“复述故事”的学习经历相连接。而且在后续的学习中,这一项语文能力还将继续得到练习、巩固,如“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神话故事”。从学习路径来看,略读是阅读方法习得后的运用,是对阅读能力的检验。

基于以上对三年级略读课文的整体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略读的定位:学生通过精读习得方法。略读时,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由课内到课外,亲历更加广泛的阅读实践活动。

略读课的教学,应努力体现课型特点与学习目标,凸显其学习价值。既要避免目标高位——将略读课上成精读课,又要避免目标低位——将略读课随意变为学生自学课。对初学略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

二、立足学习经验,有效指导略读

2018年5月,陈先云主任在江西南昌举办的“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三年级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语文活动要设计启发式、引导性的问题,强调自主性、启发性的阅读,体现阅读理解与阅读反思相结合。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阅读,在设计、开展学习活动时要加强关联。

(一)关联阅读经验

第一学段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重点指向学习阅读与喜欢阅读这两个维度。围绕“阅读”这一话题,在与二年级学生进行访谈时,我们了解到学生已掌握了通过看文或看图猜读、边读边想、默读(不指读)、提问题等阅读方法。如有学生谈道:“读书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会借助拼音来读;没有拼音,我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有的时候,我还会看课文里的图来猜一猜。”“学《亡羊补牢》的时候,老师提的问题我不懂,后来是问同桌的。”

在阅读情感与习惯方面,学生已初步具备课外阅读、定时阅读、自己选书、交流分享等阅读素养。很多学生都谈及这样的阅读生活:“这学期(指二年级第二学期)我们读了好多课外书。老师每周会安排一个中午,带我们去阅览室看书。图书馆老师还教我们挑自己喜欢的书看。”

因此,指导学生学习略读,我们需把握第一学段阅读能力发展的线索,明晰学生的阅读起点,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接已有的阅读经验,避免零起点阅读。

(二)运用习得方法

落实到具体的每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关联、运用阅读方法时所显现的阅读品质与思维。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活动为例,“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这一学习要求包含了信息提取、整合提炼、读文想象、体验建构等多重阅读思维活动,并始终伴随朗读体验、品味语言、想象说话、交流分享等学习行为。这些也是学生需要从精读课文的学习中获取的有价值的阅读方法。

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产生独有的阅读感觉,比如读到“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样的语句,学生会觉得安静、美好,令人向往。之后,教学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学生不断对接、重复上述思维活动,逐步提升语感,因为对词句的新鲜感正是语言感觉能力的一种具象表现。下面是教学中的一個片段。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把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

生:我画了这些,“私、塾、咿、霎、背、诵……”

师:能告诉大家为什么画这些吗?

生:因为这些字都标有拼音。

(师随机板书“私塾、背诵”,请生朗读,提示他可以画一下词语)

生:我画的是“戒尺”“厉声喝道”,“戒尺”没有见过,“厉声”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我画的是两句话。我觉得“学问学问,不懂就问”这句话很有道理。

师:阅读文章时,我们会遇到不理解的、没读到过的、觉得写得特别有感觉的词语或句子。大家可以边读边想,那样也是很有乐趣的。在与伙伴们分享后,你可以再读一读,画一画。

从片段中我们发现,在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时,学生所显现的阅读思维和语言感觉能力有着显著的层级性。因此,教师的引导不仅要指向语文要素的落实,还要关注学生阅读品质的提升。而能力的形成需要持续学习、反复练习,绝非一蹴而就。

(三)用好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是略读课文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略读课文特有的导学系统。仔细研读,可以发现阅读提示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1)突出阅读目标;(2)提示阅读步骤(顺序);(3)延伸阅读路径;(4)引发阅读思辨;(5)检验阅读效果。教师需特别关注第一篇略读课文,除了正文之前的阅读提示外,文后还以泡泡提示的形式告诉我们略读的一般方法。

用好阅读提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略读。如学习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一课,学生可依据提示逐步进行以下阅读活动。

1.默读课文,找一找、圈一圈: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有哪些变化?并完成示意图。

2.借助示意图,说一说: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3.再读《去年的树》,比一比:两篇课文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阅读提示也会引发不同的阅读路径。以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为例,阅读提示与阅读路径比较列表如下。

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读、会用、会反思阅读提示,以此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自我认知与自我反馈,逐步提高自主阅读水平,也为后续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做好准备。

(四)练习略读本领

从第二学段开始,《课程标准》提出有速度地阅读,如“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默读有一定的速度”等,这是基于学生阅读量不断增加的需求。这一要求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符合三年级学生心理的略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默读、跳读、猜读、比较读等,各有各的技巧与方法。借助略读课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阅读速度的能力。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教师准备了资料包,以序号、关键词等隐含的小窍门帮助学生以比较快的速度阅读,了解有关白求恩的信息及其他故事。要掌握略读本领,就需要多加练习,而这种练习须通过教师的精心预设,由此才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逐步增能。

温儒敏教授在《“读书为要”:如何用好统编语文教材》的报告中指出,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的功能不同,加以区分,是非常必要的。两者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略读的起步阶段,就其阅读成长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要重视略读课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学“法”用“法”,做好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的有效链接,真正發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凌虹.巧用导读提示 引领有效略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0(18).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315010)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关联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奇趣搭配
拼一拼
智趣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无关联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