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语文课堂,还古诗词教学于精彩

2018-10-15 09:10陆其凤
青年时代 2018年20期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课堂教学

陆其凤

摘 要: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古诗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现实的课堂却成了演绎传统的舞台。复活语文课堂,以激趣来弹响成功的前奏,把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探究构筑理解的平台,以想象丰富意境的蕴藉,以感悟推动认识的升华,以拓展开辟实践的乐园,才能真正还古诗词教学于精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短小精悍,节奏鲜明,意境幽远,文笔流畅,对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它自始至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现实的课堂却成了演绎传统的舞台,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教学陷入了僵化的境地。为了改变现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无疑让探索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复活语文课堂,还古诗词教学于精彩已刻不容缓。

一、激趣,弹响成功的前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学生求知的源泉。成功的导入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期待视野,或创设情景,或提问置疑,或讲述故事,投石激浪,点燃热情,激发兴趣。

导入《游园不值》时,我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诗人以“游园不值”为题,是不是因为园中景色一般,觉得此行不值呢?(有学生笑出声来。)诗人去游园又未入园,那不是很扫兴吗?诗人去游谁的园?为什么又没进到园子里去呢?那园中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呢?……面对这些问题,我避而不答,而是顺水推舟:“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去寻找开启谜团的金钥匙吧!”学生兴味盎然地进入了学习的旅程,结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有助于因声明义,加深对意思的理解;有助于真切地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让课堂书声琅琅,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枚卵石后激起的一圈圈涟漪。

1.范读、领读,扶放结合

古诗历时久远,讲究节奏、韵律,加之古今字音的改变,如“乡音未改鬓毛衰”中“衰”读“chuī”,“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读“xiá ”,给学生朗读带来困难。在教学中,老师提示字音、标注重音、划分节奏、范读领读后,再放手让学生读,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2.循序渐进,体现层次

首先,要求学生“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在此基础上,要“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要与作者心灵相通”。最后要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3.熟读成诵,积累运用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熟记于心,才能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才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三、探究,构筑理解的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1]探究是学生思维迸射的火花,是师生心灵之间的对话。在古诗词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可以跨越时空的隧道,构筑理解的平台。

教学《游园不值》时,学生对“应”的理解产生了分歧,到底怎样理解才合情合理呢?我组織学生进行了一番探究。男生A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应当然是‘应该的意思。”男生B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主人爱惜青苔不来开门,不一定是事实,所以‘应不能理解为‘应该。”“如果不是这样,那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呢?”面对女生A的质疑,男生B一时语塞,只得坐下。男生C赶紧接过了话题:“有可能主人不在家,比如出去干活了。”“你怎么知道他出去干活了?”男生A显然不服气。“下面不是讲‘柴扉吗?这户人家肯定不富裕,不干活吃什么呀!”女生B的一席话,让男生A脸涨得通红,无言以对。女生A接着说:“有可能诗人去得早,主人还在呼呼睡大觉呢!诗人不是‘小扣柴扉吗?主人哪里听得见!”“也有可能主人外出办事了。”……倾听的时而点头,时而眉头紧蹙。我借机推波助澜:“难道一定是主人爱惜青苔才避而不见吗?”“不一定!”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么,‘应理解为‘应该行吗?”“不行,它是‘可能的意思。”呼声最高的男生A又是脱口而出。通过一番唇枪舌剑,学生不但理解了“应”的意思,也明白了古今词义的历史变迁,更真真正正地经历了一次愉悦的探究。

四、想象,丰富意境的蕴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古诗词大都“言有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硬要条分缕析、断章取义,只会让意境之美消失殆尽。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人、事、景、物融为一体,进行有效的填充、整合,使意境变得丰满、圆润。学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可让学生抓住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再加上照、流、喧、动等图景,展开想象,仿佛置身其境。这境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浑然一体的。学生感受到一份静谧之美,领略到了“象外之境”——诗人的情趣。

五、感悟,推动认识的升华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典诗词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叙事明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领悟其中的理,体味其中的意,继而震撼心灵,转化为言行的动力,把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一次质的飞跃。

在《游子吟》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图再现一位慈祥母亲的形象:饱经风霜的脸,筋脉突兀的手,斑斑白霜的双鬓……在微弱的灯光下,她正赶着为儿子缝制衣裳。针脚是那么密,那么细。画面在这里定格。“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面对含辛茹苦的母亲,难道我们不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吗?”学生久久地凝视着那幅插图,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感慨、一种激动。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为母亲做些什么呢?是洗衣做饭还是端茶送水?这,是一次认识的升华,也是一次灵魂的荡涤。

六、拓展,开辟实践的乐园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如果把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学”上,是很肤浅的。我们要大胆拓展,为学生开辟实践的乐园,这样不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积累,还可以巩固记忆,让学生乐此不疲。

名言佳句,学以致用。古诗词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言佳句深受青睐。试着把它们对号入座,让学生受益匪浅。如:当你浪费粮食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会让你警醒;当你目睹杨柳之丰韵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最好的赞美;当你虚度光阴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会让你幡然悔悟……

搜集交流,开阔视野。学了《泊船瓜洲》后,我布置了一道课后题:让学生搜集课内外的思乡诗和带有“明月”的诗句,并在班上汇报交流。学生积极踊跃,争先恐后地发言。不但提高了搜集信息的能力,还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角色表演,产生共鸣。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理解诗的大意之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孟浩然、船夫,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生动地再现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景。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之中,与诗人产生了共鸣。

诗画结合,凸现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精妙的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春景图。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手中的筆画下来,达到了对意境的整体把握。

用心吟唱,用心感受。诗词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宜吟宜唱。教学《早发白帝城》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我教学生唱这首歌。在吟唱的过程中,学生仿佛与李白同行,心情愉悦欢畅。

《语文课程标准》以其蓬勃的生命力昭示着古诗词教学的变革,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代替教师的条分缕析,以学生的想象感悟推进认识的飞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沐浴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在历史的脊背上跋涉,在古诗词乐园中徜徉,尽情地享受成长的快乐。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让我们搭上课改的班车,复活语文课堂,还古诗词教学于精彩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2]《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3]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十二省小语教材编写委员会《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出版社.2012年.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语文课堂教学
踏青古诗词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古诗词中的新年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