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

2018-10-15 01:25王佳宁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思想政治教育

王佳宁

【摘要】目前,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全新形势下,坚守我国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树立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需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积极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中去。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论,该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以及具体做法和建议三个层面对两者的结合进行一个初步探索。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推进国际交流合作。2016年,国家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即: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意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在“双一流”建设的十项重点任务中,就有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其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高校国际化进程速度迟缓,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无法很好地与我国具体国情相接轨;高校从事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人才队伍薄弱,局限于相关专业,无法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或考核高校国际化程度的一大要素。目前,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全新形势下,坚守我国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树立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需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积极将其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中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论综述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现象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于人类社会,但跨文化交际学科却是于20世纪中叶才成立。1959年,美國人类学家Hall在著作《沉默的语言》中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中来。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Samovar和Porter于1999年提出: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多元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之后,Lustig和Koester在2003年提出另一个定义:跨文化交际是一个象征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共享的意义。通常当重大的文化差异造成对有关如何沟通产生不同的解释和期望时,跨文化交际就产生了。而Jandt则在2004年对此定义进行了加注: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存在于不同文化的个体交流中,同时,也存在于不同文化的群体交流中。当跨文化交际学传人国内后,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胡文仲教授亦根据众多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1胡文仲认为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深层次,“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标准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2,并根据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提出“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与文化其他部分的关系犹如纲与目的关系”3。这就是价值观的实质和在文化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层面上,国内一般引用国外学者提出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这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贾玉新又增加了语用能力和情节能力,并将跨文化能力划分为四大能力系统,即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策略能力系统,各系统具体内容如下表:

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划分为不同层次,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层面进行训练,研究者基于这些层面的划分设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陈国明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提出了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互动一多文化建立”模式,这个模式旨在促进互动者认知、尊重、容忍与整合文化差异。他在书中指出,“这个模式包含三个相依相存的层面:认知层面,即跨文化理解力;情感层面,即跨文化敏觉力;行为层面即跨文化效力。”跨文化理解力代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层面,强调经由对自己与互动对方文化的理解,而改变对环境的个人观感的过程;跨文化敏觉力指一个人对了解与感激文化差异与促进适当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正面情感的能力。跨文化效力即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达成任务或交际目的的能力。它由五种不同的技巧组成,包括讯息技巧、自我表露、行为弹性、互动经营、认同维护。

高一虹在她的《“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语教学与研究》,1995)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外语与外语教育》,2002)两篇论文中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了异议。她分析了Paige和Martin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指出了现有模式的局限,文化知识流于“文化定型”。提出新的模式应该具有的特点是:一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二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地反思能力,三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他文化成员间的人际交往。

综上,跨文化交际是国内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这一领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研究者和研究论著。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分为:认知能力、情感能力、行为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三个层次包括:一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二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地反思能力,三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他文化成员间的人际交往。以上观点均为典型的理论成果。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意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论进入我国后,最早被运用在外语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中。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关注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如何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田雨的《浅析在外语专业学生中开展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张荣华、高扬的《跨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域》中,明确出现了“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但并未对这一概念进行阐释。肖微在《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刍议——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视角》一文中,基于联合国组织对“跨文化”的界定,将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思想价值、政治观念、技术伦理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尊重、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消除跨文化冲突,构建和谐的跨文化社会,进而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认同的个性和品质。”

“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标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开始重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价值。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相契合过程中,公民教育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要领域。“我国的跨文化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公民,其合理性发展应包含全球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认同。其中,跨文化教育的实施应关注乡土情怀与公民理性的融合、学术认知与文化建构的统一。”这样的构想也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什么养的人,如何培养人不谋而合。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意义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也是汲取世界文化的“神经梢”。当代大学生获取多元文化的渠道日益增多,不仅仅是通过愈发频繁的海外交流访问项目,目前通过网络信息或者电影文化的输出则更为潜移默化。西方文化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大众文化的低俗化、功利化倾向都通过网络大肆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受到干扰。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化带来的跨文化情景的不断延伸和融合,一些虚假的制度伦理开始干扰了社会的价值内核,文化受资本的操控愈加明显。这种环境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习惯与价值体验,导致部分学生在文化碰撞和文化选择中陷入道德和价值观迷失的泥潭。这些问题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跨文化的风险,需要通过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来解决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信仰”问题。

从人才培养的另一个现实考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双一流”建设的任务要求同样意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开展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当代大学生走出对于文化的狭隘理解,重新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直面文化冲突与融合,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树立符合社会需要和人民群众认可的文化价值观,指导行动,更好地适应世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做法及建议

(一)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始终是敲门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战场,应当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加入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解,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感,培养正确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观。

另一方面,高校应当重视形势政策课的课程设计与安排。形势政策课结合当今国内外最新的形势和大政方针,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当代责任感和大局观的课堂。在分析国内外形势中,通过熟悉了解中外文化知识、深入理解中外文化内涵、正确看待中外文化差异、理性应对中外文化冲突的层次逐步推进,达到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此外,在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甚至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也需要从全员育人的角度出发,融入许多跨文化教育元素,如地域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异国文化教育等内容,拓宽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文化理解中的“世界眼光”。

(二)以体验式校园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感知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去,而校园活动始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随着中国高校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中国的大学校园自身也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试验田,也是增强大学生对于多元文化感知力的最好的实践平台。

笔者认为在借力第二课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式校园活动当成为最重要的实践平台。从最早的高校以学习英语的“英语角”开始,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如:中外学生联合学生会、联合兴趣社团、留学生国际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学生组织交流活动。一些高校也在寻求将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国际化。虽然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也面临着管理上、意识形态上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但通过中外校园文化价值观念的互补,可以不断优化高校自身的文化系统。

在促进中西方校园文化活动的互动,在活动过程中体现“跨文化思维”,也是国内高校寻求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实践育人重要路径。例如,目前国内华东师范大学在借鉴了西方高校“校园主题日”的创意和设计,于2017年第一学期内设立了以创新、学术、文化为主题的三个“校园主题日”,将体验式的校园活动引入教学活动安排,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践育人,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这样一次次的实践中,“跨文化体验”成为大学生们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

(三)以批判性地反思为切入点,启发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從理论和实践中培养而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应该落实在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个问题上。面对国内国际纷繁复杂的形势,当今社会以及互联网上的多元文化冲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应该内化为一种正确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是要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理性的再开发。目前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功能,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传统节日教育、民俗文化教育都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热点。但对于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也应当适当地引入优秀流行文化,设立中外文化互动专栏,吸引中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进行互动,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形成理性的文化观。比如借鉴江苏卫视《世界青年说》节目,在校园内举办类似中外学生的辩论和演讲活动,通过中西方思想碰撞交锋,获取中国大学生根基在情感深处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是对于网络媒体上面良莠不齐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输入,大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性认识,要批判性地反思各类思潮,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冲突的本质,是文化权力的博弈和争夺,政治、资本、知识精英、大众,构成当今中国文化权力角逐的四大力量主体。当今中国处于激烈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权力博弈、文化权力结构的重建时期,思想启蒙与现代公民素质的重建,是当下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要积极开发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精品课程,通过在课程中融入在线视频、原版电影片段等,合理展现中外文化冲突,最大限度地激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相关知识的网络输出。同时,选择适宜的文化交流实例进入网络课堂,营造大学生跨文化交流仿真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自主自省的跨文化交流技能学习习惯。

四、结语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积极应对教育国际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与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碰撞和交融的探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方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然需要对于“文化价值观”进行引领,让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合格接班人。与此同时,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1月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