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华, 王自清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0234)
学校的教育活动必须直接为当代社会生活服务,直接满足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当前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社会条件下学科教育的归宿。中小学体育学科如何有效贯彻立德树人,实现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这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体育课程变革需要回应的实践问题。长期以来,体育学科的德育存在“知易行难”的倾向。很多时候,德育目标停留在《大纲》和《课标》的纸上,停留在基层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指导思想”中,停留在老师们教案中的“教学目标”里。[2]《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顺应了新时代学教育的需求,有利于实现体育育人价值。从立德树人的理论视野,对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深入的德育分析,特别是对新课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情况进行透视,有助于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内涵,从而将体育课程标准作为体育教学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德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较为滞后状况,探索学科教育融合德育的新路径,从而提高体育学科立德树人的成效。
随着2017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育学科的定位出现了新的发展,那就是注重学科德育,充分体现了对体育育人价值、尤其是体育育德价值的重视。回溯2011版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学科定位界定为“体育的育人功能、德育渗透发展”。缘于社会发展阶段和需求的不同,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与德育相关的内容经历了不断的变迁,由“思想品德”调整为21世纪初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现在调整为“体育品德”。人类历史总是在螺旋式发展和前进的,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注重体育的学科德育价值,从而导致体育学科定位的新发展,凸显了学校体育的育德价值。这一变革的深刻原因主要基于两个方面:
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较为重视,明确要求各个学科依据自身的学科价值和特性,构建符合学科特征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3]核心素养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4]体育学科究竟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编季浏教授认为:体育学科要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好了,就是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能体现出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5]对体育学科定位的讨论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围绕学校体育是“育人”还是“育体”为本的主题展开过学校体育功能与目标的大讨论,[6]新时代对学校体育育德价值的重视意义在于: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学校体育价值功能的理性回归。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德育形式趋于机械僵化,德育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体育学科的德育功能应运其时。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础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更加顺应新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需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写入课程性质的论述,体现了体育课程在重视健身的同时,同样高度重视的课程的育德价值,为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小学体育教师重视体育课程的育德价值,将育德融入体育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与传统我国体育课程对育德目标的重视一脉相承。在当今学校教育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社会背景下,体育课程标准制定者对体育育德的积极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通过学校体育活动发挥育德的作用,体育课程从此将承载与以往不同历史阶段相比更为重要的育德的使命。有利于今后更好发挥体育课程的育德功能,并在学校德育中更好发挥体育学科独特的作用。
课程理念是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所应该遵循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育学界较具有共识的是,健身是体育学科的本质功能。从1993—2016年,体育课程标准都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唯一的课程理念,凸显对体育学科健身功能的高度重视。当然,这样的课程理念与所处的社会发展需求有着密切联系,是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工作的积极回应。
随着《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体育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的论述上发生积极而重大的变化,那就是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纳入课程的基本理念,并且将“立德树人”置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之前,这一变化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体育学科贯彻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不仅如此,《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纳入“体育品德”的概念,并对体育品德的内容阐述得较为具体、明确,涵盖也相当广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为未来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基本理论框架,因此《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有利于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重视塑造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学科育德的功能。
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现了“立德树人”与“健康第一”两个课程理念的辩证统一。以往体育理论界较为纠结于体育学科的本质功能和非本质功能的认识,在强调体育学科健身功能的同时,对体育学科的育德功能某种程度上重视不够。新课标秉持两个课程理念,体现了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均衡,无论是健身、还是育德,都是体育学科应该重视的,并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塑造学生良好的体质固然重要,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教育同样重要,两者不可偏废,这也是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完整发展的规律必然要求。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在身心结构的各个方面或者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一定的发展,达到社会所要求的基本水平,即身心和谐发展。[7]
从教育的视域来看,目标就是用预期达到的教育结果来支配教育行动的思想。[8]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实施的预期结果。人们普遍认为,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同时便于对教学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同时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9]因此,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的功能必然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对学生的育德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
目前,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学科德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诸如有“体育道德”、“体育品德”、“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等,相关概念的内涵既有差异,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学科德育概念体系做了较为有效的理论构建,建立起以体育品德为主,涵盖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品格的概念体系,这是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尝试,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体育学科的德育价值蕴含,充分集聚体育课程的德育资源,从而促进体育学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国传统教育文化重视品德发展,大多数历史时期甚至在教育目标上只注重品德发展。[10]进入现代社会后,教育目标主张全面发展,但品德发展一直处于首先地位。《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品德列入体育学科三项核心素养之一。体育品德维度的内容是:高中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社会责任感。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体育品德维度内容
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体育品德培育的重点是三个方面,都与体育活动所蕴含的独特的价值相关。积极进取就是敢为人先,不甘于平庸落后,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奥林匹克精神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就是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遵守规则,形成规则意识也是体育活动中必须要做到的,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实现公平正义,体育活动才能形成良好的秩序。此外社会责任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责任感体现在个体对待学业、工作和生活态度认真,精益求精,遵守承诺等。此外,《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品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这些育德内容的更进一步的明确有助于对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塑造良好的德行。
《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注重设置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整合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应该重视体育育德的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现行体育课程标准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情感体验较为注重。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主要与社会需求有关,相关表现有喜爱、幸福感、美感、友谊、爱情等等。德育的过程不仅是道德认知、意志努力、行为倾向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情感参与、体验的过程。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会获得大量的情感体验的机会,例如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由于被体育老师的人格魅力、气质、风度所吸引而产生的尊崇感,由于同伴之间的友谊与信任而产生的依赖感,对相关体育活动态度积极而产生的愉悦感等,体育活动中情感的体验是经常的、较为深刻的。在体育育德的过程中也会伴随情感的体验,个体的表现符合体育道德规范得到老师表扬而产生兴奋、满足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情感体验会进一步强化个体的行为,而没有深刻道德情感体验的体育育德活动不利于强化道德认知,因此体育课程标准注重育德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得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良好德性和德行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
从德育的角度来看,以往的体育课程标准尽管对学科德育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目标的碎片化倾向较为严重,与之相应的是,课程教学内容更为注重健身价值蕴含,而德育价值蕴含相对而言较为零散。从实践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对教材教育价值的认知也较为偏重健身,而对德育价值往往重视不够。与以往体育课程标准相比,《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较具特色的做法就是设置了课程内容模块,有助于体育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用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且在相应课程内容实施时的教学要求也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这些教学要求或教学策略对体育品德的培育方面也有着详细的阐述(见表2)。体育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竞争精神、意志品质、规则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感、爱国精神以及审美意识等育德内容丰富,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价值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根据教育的需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充分发挥体育不可小觑的育德功能。对于教师来说,体育德育实践所存在的较为困难的问题就是怎么教的问题,只有体育教师掌握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有助于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了较为充分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有助于体育教师从育德的角度认知和理解教材,在兼顾教材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同时,有效发展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
表2 高中体育课程内容模块及体育品德蕴含
高中阶段,随着身心的发展水平趋于稳定,学生的道德发展趋向成熟,道德认知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自身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道德信念、道德规范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作用较为充分的体现出来,表现在能自觉自为地应用一定的道德价值、信念来调节个体行为,并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评价实际上是价值,即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在意识中的反映,是对价值的主观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志保证及其综合。[11]学习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事关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体育教学改革已有十多年之久,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理念深入人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充分说明了评价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学业成绩的评价,而且也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一直持续下去。
德育评价的可操作性是体现评价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因此德育评价是体育学科德育实践过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与个体道德形成的特点有关,“知行合一”道德教育的重要准则。个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时并不一致,反映在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但在道德行为表现较差,明明知道有些事是恶的,错误的,违背道德准则,是不应该去做的,有时涉及到现实利益、自制力较差还是去做了,知”和“行”完全脱节。道德评价不能仅仅依据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主要还是应该根据个体的外在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才是足够准确的。学界有些专家设计和开发了一些道德评价量表,如运动道德量表,可能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评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实质上的效用还是很难确定的。
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的道德评价几乎采取定性评价的方法,比如写鉴定、评语,总体上是有一定作用的,但不足之处就是因为没有量化而在不同个体之间很难进行比较。目前学界也在将定量评价的方法引入道德评价,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取得一定效果。要对学生道德进行有效的定量评价,首先要明确道德行为的相关标准,要对学生相关的道德行为进行具体、明确的描述,这样教师才能进行有效的判断,同时定量的道德评价标准也要具有可操作性,对不同水平的道德行为的等级分类不宜过粗,等级太少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而等级太多教师根本就无法操作。此外,需要对学生日常的道德行为进行有效记录,积累材料,这对真实反映学生的道德行为可以说是最为可靠的材料。
《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关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体育品德的评价方面有大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育德评价较难实施的问题,利于体育教师较为准确客观的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较为准确、客观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行。
根据《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评价办法,学习质量评价采用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在体育品德方面都有具体的学习质量描述,为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品德方面的评价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当然要对学生的体育品德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区分显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比运动体能的评价要困难得多,但至少可以对学生的体育道德评价进行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完善体育道德评价方案积累经验。因此,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关学生德育的学习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体育教师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德育行为表现纳入学生的体育学业综合评价,从而有效解决德育评价难的问题,这也是体育学科重视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
为了适应新时代学科教育发展的需求,课程的变革是必然的,这也是一个探索和创新过程。[12]《2017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科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评价等方面都有了较新的、积极的调整和变革,体现了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智慧,顺应了新时代学科教育对德育工作的需求,为学科德育“知易行难”问题的有效解决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可以有效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德育的高度重视,从而突破学科教育德育渗透的瓶颈,将德育充分融入中小学体育学科,通过体育教学有效促进中小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