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莱西德湖到平昌:第13~23届冬奥会竞争格局变化分析*

2018-10-17 00:57吴晓华朱志强赵小瑜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主办国小项奖牌

吴晓华,朱志强,赵小瑜,吴 瑛

(1.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120;2.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3.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简称冬奥会,WOG)是冬季体育运动项目最高层次的国际性综合赛会[1]。1924年,第1届冬奥会在法国夏蒙尼举办,历经近百年,冬奥会的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2]。中国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是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的第13届冬奥会,至2018年第23届平昌冬奥会已经历时近40年。从13届到23届,冬奥会的参赛人数、参赛地区、竞赛项目不断增加,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国际竞争格局也逐渐改变。为了更好的把握冬奥会竞争格局的变化态势,以13~23届冬奥会竞争格局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参加冬奥会以来的11届冬奥会竞争格局变化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更好的备战2022冬奥会并取得优异成绩,全面把握冬奥会国际竞争格局和变化趋势,提升中国冰雪运动的国际竞争力,建设冰雪强国提供理论支持[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13~23届冬奥会竞争格局为研究对象,分析近11届冬奥会的奖牌分布、区域实力、项目变化和主办国特征。查阅了冬季运动项目重点书目,在中国知网(CNKI)和WOS数据库检索了关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体育竞争格局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冬奥会举办的整体状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s://www.olympic.org/the-ioc)的数据,建立了第13届到23届冬奥会奖牌数据库,根据文章内容需要,运用Excell2007对冬奥会奖牌、区域和项目变化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使用SPSS20.0对主办国“东道主”效应进行了配对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13~23届冬奥会奖牌分布变化

从1980年中国参加冬奥会以来的11届冬奥会整体来看,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参赛国家仅有37个,到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参赛国增加到92个;参赛人数由1072人增长到2920人;项目设置从38个小项增加到102个小项[4]。不难看出,冬奥会的参赛规模逐届递增,参赛国、参赛人数、项目设置和奖牌数量基本上是成3倍增长的关系。

表1 第13~23届冬奥会举办总体信息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

奥运会奖牌数量一直是衡量各参赛国体育竞争实力的重要特征,因而备受各参赛国的重视和关注[5]。从1980年到2018年,冬奥会共计颁发奖牌2273枚,金牌758枚。统计发现,近11届冬奥会中前十强国家所占有的奖牌数量比例在70%以上,金牌比例高达80%以上(图1)。然而,从整体趋势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前10强国家所占有的奖牌和金牌比例均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从近40年的11届冬奥会来看,冰雪运动强国在奖牌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这种趋势一方面表明了冬奥会的奖牌竞争已经变得越发激烈,已有更多的参赛国家和地区参与到奖牌瓜分之中。另一方面也表明,原来冬季运动竞技水平相去甚远的国家与冰雪强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冰雪强国间的竞技水平也更趋于接近。

图1 第13~23届冬奥会前十强国家获奖牌、金牌比例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步伐加快,体育全球化现象也在冰雪运动中表现出来,几乎每届冬奥会都有新的国家进入到奖牌榜的争夺[6]。这是因为体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使得很多国家在场地、器材、科技和人才资源等方面有条件开展冬季运动项目,甚至在非洲没有冰雪资源的国家也能够创造条件参与冰雪运动。其中体育人才的流动是最主要的表现之一,例如韩国在平昌冬奥会规划18名外籍运动员[7],中国速度滑冰聘请荷兰教练、越野滑雪聘请挪威教练、冰壶聘请加拿大教练等。因此,经济、信息、科技及冰雪人才的全球化流动使得很多国家和地区有机会登上冬奥会的奖牌席位。

2.2 第13~23届冬奥会区域竞争变化

2.2.1 第13~23届冬奥会总体竞争区域变化

奥运会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演进的竞争系统[8]。由于冬季运动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特殊要求,冬奥会举办多是集中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脉地区[9]。从1924年到2018年,冬奥会先后14次在欧洲举办、6次在美洲举办、3次在亚洲举办。而从第13届到第23届冬奥会中,有30个欧洲国家获得奖牌,共获奖牌1668枚,金牌560枚,占到总奖牌数的73%。从图2可以看出,欧洲国家在冬奥会上始终稳居第一集团,特别是以德国、挪威、俄罗斯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整体实力雄厚,单是一个德国就在近11届冬奥会中获得313枚奖牌,117枚金牌,特别是东德、西德合体后,竞争实力更加强大;第二集团是以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为代表的北美洲国家,1980年以来,北美洲国家共获奖牌376枚,金牌137枚,特别是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以后,美、加集团实力趋于稳固;第三集团是以韩国、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近几届冬奥会中,亚洲集团表现突出,开始在冬奥会奖牌榜中取得一席之地[10];大洋洲在冬奥会竞争中还实力欠佳;非洲国家目前还没有运动员获得冬奥会奖牌。然而,从冬奥会参赛国逐渐增多的趋势来看,亚洲国家和非洲国家将成为冬奥会未来参赛国增加的主流[11],从13届到23届冬奥会,出席冬奥会的热带及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已由5个发展到28个,占出席冬奥会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79%。主要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人工制冷工业的发展,使很多亚热带或热带国家及地区有条件开展冬季运动;另一方面,由于夏季奥运会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12],有些夏季项目运动员开始尝试冬季运动项目,如2018平昌冬奥会,半裸上身的汤加国代表团旗手皮塔·塔乌法托法(Pita Taufatofua)就曾参加过2016年里约夏奥会跆拳道的比赛,之后他转战冬季越野滑雪项目,成为奥运历史上第136名既参加过夏奥会又参加过冬奥会的运动员之一[13]。可以预见,未来在冬奥会舞台上会有更多来自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国家参与到冬季运动项目当中。

图2 第13~23届冬奥会不同洲际、不同国家获得奖牌与金牌情况

2.2.2 第13~23届冬奥会亚洲区域竞争变化

亚洲地区在冬奥会竞争中以日本、韩国、中国最具有代表性,日本和韩国参加冬奥会时间比较早。日本早在1928年就开始参加冬奥会,在1972年和1998年作为主办国举办过两届冬奥会,并且在1972年第11届冬奥会就拿到了金牌[1]。然而从日本参加冬奥会的历史和近11届奖牌获取量来看,日本在近11届冬奥会上的成绩提升相对缓慢。韩国在1948年首次参加冬奥会,1992年取得冬奥会金牌,参加冬奥会以来总体奖牌数为70枚,金牌数为31枚(图2),目前在亚洲地区是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国从1980年才开始参加冬奥会,在2002年通过短道速滑项目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到2018年平昌冬奥会,参赛项目覆盖12个大项55个小项,金牌总数已经达到62枚,整体竞争实力超过日本,比肩韩国。其他亚洲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甚至朝鲜也曾在冬奥会上获得奖牌,但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竞争实力。

1980年第13届冬奥会时,中国、日本和韩国还没有与欧洲冰雪强国分羹的实力,1992年第16届冬奥会以后,亚洲才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以后,中、日、韩三国获得奖牌总数逐年上升,实力凸显,欧洲争霸的局势被打破,冬奥会开始形成亚洲“三小龙”与主流国家争锋的态势。然而就亚洲地区来看,韩国在冬奥会中的竞争实力远在中国之上,特别是争夺金牌的绝对实力,韩国获得的金牌总数为31枚,远超中国的13枚,可见中国仍然与韩国存在实力差距,同时,韩国的传统优势项目短道速滑也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因而,2022北京冬奥会,韩国也将是中国最大的劲敌。

2.3 第13~23届冬奥会项目竞争变化

2.3.1 第13~23届冬奥会项目设置变化特征

在第13届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时,设置项目共有10个大项38个小项,到2018年第23届韩国平昌冬奥会已经发展到15个大项102个小项[4]。其中冰上项目由13届的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冰球3个大项14个小项,发展到5个大项32个小项,增加了18个小项,增幅达128% ;雪上项目从13届原有的7个大项24个小项,发展到10个大项70个小项,增加了46个小项,增幅达191%(图3)。可以看出冬奥会雪上项目的增长幅度远超过冰上项目,特别是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项目从无到有,奖牌设置比例不断攀升,目前冬奥会冰上项目与雪上项目之比接近3:7,已形成“三七分布”稳定态势。因而雪上项目实力强的国家获得奖牌的几率会更多,如德国、挪威、奥地利在雪上项目上优势突出,迎合了冬奥会“雪重冰轻”的项目布局特点,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也验证了人们“得雪者得天下”的普遍认识[14]。

图3 第13~23届冬奥会项目设置数量变化情况

2.3.2 第13~23届冬奥会项目优势国家变化特征

从不同项目获得奖牌的国家来看(表2),冰上项目中,速度滑冰荷兰一直是处于霸主地位,其次是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短道速滑主要是韩国、中国、加拿大竞争;花样滑冰项目俄罗斯竞技实力始终强劲,冰壶项目奖牌多集中在加拿大、瑞典两个国家;冰球项目的竞争总在美国、加拿大和瑞典这三个国家出现。雪上项目中,在雪车和雪橇项目上德国一直是独家垄断,近11届冬奥会中,德国雪橇类项目获得的奖牌总数高达87块,奖牌贡献率达27%,此外德国在冬季两项、北欧两项、速度滑冰项目上也是奖牌大户。挪威则以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为优势项目,奥地利以高山滑雪和跳台滑雪为绝对优势项目,美国以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为优势项目。中国能够占据的优势项目首先是短道速滑,但总体实力仍不及韩国,其次是自由式滑雪和花样滑冰,从大项来看仍处在第二集团,但其中的小项空中技巧和双人滑项目,中国实力实际上处在第一集团,而其他小项如雪上技巧、双板U型槽和花样滑冰单人滑、冰舞等项目实力欠佳,因而总体显示属于次优势项目。

总体来看,每个项目都是几个国家一直占据主要竞争地位,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每个国家的竞技实力基本上是通过优势项目来体现,在优势项目上不断完善,弱势项目进行提高[15]。此外,即便是冰雪强国也有自己的弱势项目,如德国,侧重的冰上项目主要是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则是其短板,即每个国家对参加冬奥会的项目布局是有所侧重的,并不是面面俱到。这种差异的形成和选择可能与国家的地理位置、冰雪文化传统、种族特征等多种因素相关。

表2 第13~23届冬奥会不同大项优势国家一览

注:德国(包括东德和西德)、俄罗斯(包括前苏联和俄独联体)

2.4 第13~23届冬奥会主办国竞争实力变化

主办国竞争实力的变化,或者主办国家在大型赛事中出现的金牌拐点现象通常被称作“东道主”效应[16][17]。从表3可以看到第13届冬奥会到23届冬奥会主办国的奖牌数量及排名变化,作为主办国的奖牌均比上届增多,11届冬奥会中主办国名次提高的有8届,只有第15届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和第20届意大利都灵冬奥会名次没有上升,第13届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中主办国美国名次没有改变,但总体奖牌数有所增加。从11届主办国家在主办届和前一届获得的奖牌配对T检验中得出,Sig值为0.015,排名配对T检验Sig值为0.39,表明在冬奥会中,作为主办国和非主办国时会存在显著差异,即当成为冬奥会主办国时,该国的整体竞技实力会有显著提高。在刚刚过去的韩国平昌冬奥会中,韩国奖牌从上届的8枚增加到17枚,增幅超过50%,“东道主”效应在冬奥会上被再次验证。

表3 第13~23届冬奥会主办国当届与前一届奖牌及排名变化

注:主办届与前一届奖牌配对T检验sig值为0.015,排名配对T检验sig值为0.039

不难看出主办国的整体竞技实力会在当届冬奥会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11届冬奥会以来,主办国总体奖牌数量平均提升57%,排名平均提升3位,但具体效应大小依不同国家不同届次而有差异。究其原因体现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一方面,冬奥会与夏季奥运会一样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舞台,而这种综合国力的强弱会集中表现在奖牌数目上。由于冬奥会的举办国除了拥有必要的冰雪资源以外,更加依赖国家经济基础,也更加能够映射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因而作为主办国家,更希望在主场的时候有精彩的竞技表现,主办国会在场地、装备、运动员、教练、科研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奖励政策。这种大型国际赛事会一旦上升到国家层面,整体人、财、物的资本投入均会增加,以确保主办国运动员客观上有最优的训练和比赛环境,使主办国运动员有更多机会获得奖牌。

另一方面,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是最好的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的契机。冬奥会作为以“国家”共同体为单位的国际活动,有明显的赛场即战场的隐喻,因而极易触发民众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热情,形成名族聚合。2018年冬奥会,韩国成为亚洲地区第二个举办冬奥会的国家,无疑大大提高了韩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国家作为命运共同体,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充分展现。运动员、教练员甚至涉及到赛事的志愿者,都会滋生一种民族情节,尤其是运动员,在赛场上充当“民族英雄”角色的情感被激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训练和比赛中能够发挥超长的毅志和战斗力,使原本潜优势项目的实力得到了最大空间的能量释放,整体竞技实力明显提升,因而奖牌数量陡增,“东道主”效应表现的淋漓尽致。

3 结论

3.1 从第13届到23届冬奥会,冬奥会参赛国家、运动员、奖牌和项目设置均呈3倍增长特点。受体育全球化的影响,冰雪强国在奖牌和金牌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表明冬奥会奖牌竞争越发激烈,有更多参赛国和地区开始瓜分奖牌,另一方面各冰雪强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竞技水平趋于相近。

3.2 冬奥会竞争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欧洲国家一直是冰雪竞技强国,虽然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竞争实力强大,但与德国、挪威等冰雪强国相比,竞争实力仍稍逊一筹;澳洲和非洲国家参赛规模不断增加,但尚不能参与奖牌竞争;亚洲地区韩国、中国、日本在冬奥会中的竞争实力快速提升,占据奥运奖牌榜份额逐渐增多,形成亚洲“三小龙”与主流国家争锋的态势,其中韩国夺金实力最强,将是2022冬奥会中国最强劲的对手之一。

3.3 第13~23届冬奥会以来,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设置逐渐呈现“三七分布”态势,雪上项目是冬奥会主流。不同项目的主要竞争国家基本固定,每个国家的竞争实力主要通过优势项目来体现,不同国家参赛布局有所侧重,并非面面俱到,参加冬奥会较晚的国家多在后开展的新兴项目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3.4 冬奥会竞争中“东道主”效应表现明显,一是由于主办国客观上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以彰显国家实力;二是主观上提升运动员、教练员等涉事人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在冬奥会主办届的奖牌和名次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整体竞争实力显著提高。

4 对中国的启示

4.1 要客观的认识冬奥会竞争的规律、当前国际总体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全面规划2022冬奥会战略布局。将我国尚未参加的冬奥会小项借机开展起来,实现冬奥会全面参赛。借助2022冬奥周期,深化冰雪体育事业改革,夯实冰雪运动群众基础,推进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冰雪强国建设进程。

4.2 根据不同国家有固定夺牌优势项目的特点,须“使强项更强、恶补短板”。一是继续巩固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花样滑冰双人滑的传统优势项目,在全面参赛的基础上,确保2022冬奥会排名目标,必须强化优势项目,稳固在2022冬奥会摘金的绝对实力;二是加大对单板滑雪U型槽、速度滑冰、冰壶等潜优势项目的建设力度;三是通过归化外籍运动员、合理的跨项选材、加大财政激励和政策保障等,力争获得雪橇、跳台滑雪、北欧两项等弱势项目的突破。

4.3 利用好“东道主”效应,发挥主客观条件优势,通过举国体制重点加强国家队训练、管理、参赛等工作。全面总结2018年平昌冬奥会我国参赛经验和不足,深入分析韩国平昌冬奥会东道主的取胜办法;充分做好2022冬奥会备战工作,在场地、器材、科研、训练、医务等方面做好保证外,注意潜在竞争对手的信息搜集和竞赛规则研析;制定全面细致的主场优势对策,为我国运动员创造最优竞赛环境;开智和启发备战人员的民族主义精神和爱国热情,激发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我国运动员在2022冬奥会中发挥最佳竞技水平,使应拿到的奖牌绝不丢失,力争在2022冬奥会中获得更多奖牌突破。

4.4 抢占先机,对冬奥会新增项目应尽早谋划、提前布局。尽管目前对2022具体新增项目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我们应该在新项目出炉前有所预期和谋划,避开传统项目群雄争霸的局面,力争短时间内在新增项目上有所突破。

猜你喜欢
主办国小项奖牌
首枚奖牌!
第十六届夏季残奥会在东京开幕
敦煌
那枚来之不易的奖牌
敦煌
世界杯足球文化解读及其与主办国文化的关系探究
三段赛程 激情角逐
出色的答非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