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泵血功能的教学设计

2018-10-20 03:22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心动心房心室

脉管系统在九大系统中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尤其是心血管系统中血液循环更是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由于心脏在血液循环中担负着主要功能——泵血,只有心脏泵血功能正常,血液循环才能正常进行。因此,心脏泵血功能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之一[1]。心脏不仅功能重要,而且结构复杂,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呢?文章从“教学分析,教学环节,教学总结”三个方面阐述,具体如下。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本次学习心脏的泵血功能,使用的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十三五”规划教材。这本《生理学》教材的特点是:以临床课程服务和满足护理职业岗位需求为宗旨。非常适合我院护理专业的使用。

1.2 学生分析

此次课程针对的教学对象是我院三年制护理专业的一年级学生。这些学生的特点是:中学基础知识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不善于思考复杂问题;但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擅长互联网的应用。

1.3 重点和难点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心率、心动周期和心脏的泵血过程。这几项内容中,由于心脏泵血过程涉及到心脏的解剖结构,心房、心室收缩舒张引起心房、心室及动脉三者中的压力变化,从而导致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开闭情况也在不断的变化,内容较为复杂,所以将此项内容作为授课的重点;心动周期需要抽象思维才能理解,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将其作为学习的难点。

1.4 教学方法

针对授课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的特色,我们决定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挂图展示、详细讲授、多媒体演示、归纳总结和雨课堂教学等方法[2]。

1.5 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色,我们希望此次教学过程能够达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心率和心动周期的概念,掌握心脏泵血过程的形成机制。(2)能力目标:熟悉心肺复苏的动作要领,在遇到心脏骤停的情况下,能迅速独立完成对患者的施救。(3)素质目标:积极预防心血管疾病,进行心血管健康的宣传教育。

2 教学环节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采取了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升华三个环节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2.1 课前准备

面对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和互联网全覆盖的情况,我们采取将同学们需要课前熟悉的学科知识通过雨课堂推送到学生手机微信上的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随时学习,还可以利用雨课堂及时与老师反馈互动。比如,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可以及时给学生回复。此次给学生推送的课前内容主要是心脏解剖结构方面的知识,包括心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心脏解剖结构的具体介绍等。心脏之所以有泵血功能就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第一,它可以收缩,从而产生血液流动的动力;第二,房室瓣只可以单向开放,也就是心室一侧,血液只会从心房向心室充盈;动脉瓣也是单向开放,即向动脉一侧,血液只会从心室射血入动脉,从而保证血流只会朝一个方向行进[3-4]。

2.2 课中实施

2.2.1 导入新课 为了使学生尽快地集中注意力,立即进入本次课程的学习进程中,我们采用视频导入法。视频内容为医生、护士正在忙而不乱地抢救一名心脏骤停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运用心肺复苏术奋力抢救,患者最终转危为安。在医护人员的抢救过程中,音频介绍了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主要是心脏按压方式和按压的频率。通过观看此段视频,同学们一方面感受到了医护工作的神圣与伟大,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另一方面也会提出一些疑问,为什么体外按压能使停跳的心脏复跳呢?为什么按压的频率在100次/分钟左右呢?心脏健康时是如何活动的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图1 心脏结构示意图

2.2.2 问题解答 为什么心脏的按压频率在100次/分钟左右呢?这涉及到一个概念——心率。我们采用PPT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介绍。心率就是在一分钟内心脏能跳动的次数。心率可因生理状态、性别和年龄等因素不同而有所变化。健康人的平均值大约在60~100次/分钟;当心情激动或活动时心率加快;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心率较慢;成年男性较女性心率较慢;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使心率相对减慢。

心脏健康时是如何活动的呢?这个问题引出了此次学习内容的难点——心动周期。为了更好地介绍心动周期这个难点,我们运用多媒体配合讲授的方法进行讲解。何为心动周期?是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完成的活动周期。在一个周期过程中,最早收缩的是心房,随后收缩的是心室,心室收缩结束后二者均处于舒张期。所以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步调并不一致[5-7]。

体外按压为何能使停跳的心脏复跳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本次课程要解答的重点——心脏泵血过程。由于这部分内容较难理解,我们运用挂图展示、多媒体动画演示配合讲授进行介绍。如图2所示,心室持续收缩,当心室的压力超过动脉的压力时,心室内血液便冲开动脉瓣,迅速流入动脉内。由于在快速射血期大部分血量由心室射出,因而心室容积较原来减小,室内压力较原来降低;与此相反,动脉内压力增高,于是出现了压力反转,也就是动脉血压大于心室内压,此时在惯性作用下血液仍然可以艰难地从心室射入动脉内,不过减慢射血期的射血量与总射血量相比,只有30%左右[8-9]。

心室收缩期完成便开始了舒张期。如图2所示,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当室内压不足以对抗房内压的时候,房室瓣便会被心房内的血液向心室一侧推开,血液在心室“抽吸力”的作用下,迅速由心房向心室内充盈,直至达总充盈量的2/3左右。由于心室内充盈量不断增加,室内压与房内压之差逐渐减小,心房向心室充盈血液的量越来越少,最终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心房向心室充盈血量约占总充盈量的70%~90%[10-12]。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和掌握心脏泵血过程,表1对上述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

图2 心脏泵血过程示意图

2.2.3 效果检测 在完成心率、心动周期和心脏泵血过程这些主要内容的学习后,授课教师通过雨课堂推出与此次课程内容相关的测试题,并打开弹幕功能,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同学们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还能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采取恰当的解决方式,从而圆满达成本次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

2.3 课后升华

课堂内容讲解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本次授课的完成。教师可利用雨课堂给学生推送一些与本次课程相关的知识,以便使同学们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比如,给学生推送完整的心肺复苏视频流程,使同学们切实掌握该项技能,在现实生活中能熟练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推送一些临床病例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推送一些老师筛选好的练习题,让同学们复习巩固。通过以上几项活动,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本次课程的内容。

3 教学总结

由于本次课程的内容难度较大,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进行配合教学,既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又发挥了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上的优势,使二者相得益彰,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授课绝对不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而要根据授课内容、授课对象,采取最恰当的方法来具体对待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并采纳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唯有如此,才能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表1 心动周期中各期压力、瓣膜、血流和容积的变化

猜你喜欢
心动心房心室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您了解心动过缓吗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心房颤动与心房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心房破冰师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左心房
花开在心房
上一次令编辑们心动的事
“嗔哥”心动一日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