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柱支撑重建术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

2018-10-20 03:23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重建术肱骨肩关节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5%,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因素,身体机能相对较差,骨质明显疏松,容易造成内固定不佳及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等症状,引发多种临床并发症,严重威胁老年患者正常生活[1-2]。因此选择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改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提升恢复效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常规内固定术治疗基础上联合内侧柱支撑重建术与常规内固定术单一治疗方式进行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固定术治疗方式;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5.5±3.5)岁,其中NeerⅡ型8例,Ⅲ型14例,Ⅳ型8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内侧柱支撑重建术治疗方式,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6.0±4.6)岁,其中NeerⅡ型10例,Ⅲ型13例,Ⅳ型7例;经患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分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关术前检查、查体,排除手术禁忌者,给予全程生命体征监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X线、CT检测,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同时未见其他骨折,排除心功能不全及肝肾脏障碍者,排出其他引起对比差异者。对照组接受常规内固定术治疗方式,选择肩关节外侧经胸大肌三角肌入路,以肱二头肌长头腱及结节间沟作为标志确定大小结节位置,复位骨折端,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满意后根据骨折情况于肱骨近端前侧、外侧或前外侧放置锁定钢板,调整螺钉分布、方向、长度,检查肩袖、关节囊,若有损伤则予以修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内侧柱支撑重建术,于C型臂透视下检查骨折复位情况,若骨质严重疏松且伴有骨缺损,可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填塞植骨并给予1~2枚肱骨距螺钉固定内侧支撑重建术。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Constant肩关节评分系统对肩关节进行评价,观察肩关节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包括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等指标;同时观察其治疗前后肩关节关节功能评分情况,采用Constant肩关节评分系统对肩关节进行评价:总分100分,疼痛15分、肌力25分、功能活动20分、肩关节活动度40分,分值越高其效果越理想,分别观察其肩关节与肘关节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术后3个月,观察组肩关节、肘关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s)

观察组 30 7.45±1.52 56.65±11.25 84.65±18.51对照组 30 10.65±1.65 78.53±12.35 115.57±20.34 t值 - 8.655 9.664 11.654 P值 - 0.004 0.002 0.001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属肩关节周围骨折[3-5],多由直接暴力及间接暴力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直接暴力多由交通事故或高速运动撞伤所致,该种骨折多属高能量损伤,常合并有多发骨折或血管神经损伤[6-8]。间接暴力多由于摔倒时肘部或手掌着地,暴力经肱骨干传导所致。肱骨近端骨折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发生率居第3位,仅次于股骨近端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多合并内科基础疾病,加之骨质疏松症、骨折粉碎程度高、手术复位不佳等,内固定失败率较高。因此治疗恢复周期较长,往往残留肩关节功能障碍,严重者影响患者健康生活,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12]。

肱骨近端骨折临床表现为受伤后肩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存在明显压痛感,常伴随上臂功能障碍等症状,患者常将前臂依附于胸壁[13]。肱骨近端骨折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力争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尽量恢复关节功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是近年来推荐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骨密度存在明显降低倾向,骨质疏松导致骨质强度降低,内固定钢板治疗效果常不理想;本次研究发现,内侧柱肱骨距支撑重建术能够有效提升肱骨头支撑的稳定性,恢复肱骨头颈位置、高度,避免肱骨头内翻畸形,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完全恢复时间及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显著优越,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重建后,能够有效加强肩关节的稳定性,降低螺钉与骨质接触面的应力,协助分散螺钉张力,增加螺钉的把持力,从而减低术后肱骨头发生内翻、塌陷等不良反应几率,在治疗肱骨近端内侧粉碎型骨折、骨缺损,特别是NeerⅢ型、Ⅳ型骨折,内侧支撑技术有利于锁定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研究表明,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内侧柱支撑重建,内固定轴向最大载荷、抗压刚度、最大扭矩等方面明显增强,能够有效分散应力,为肱骨头提供良好的生物支撑,促进快速愈合,同时其骨折部位血液供应正常,增加轴向的抗压钢度,降低了螺钉与骨界面之间的应力,预防术后肱骨头内翻。

综上所述,内侧柱支撑重建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维持手术治疗效果,加速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表2 两组患者肩关节、肘关节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肩关节、肘关节评分对比(±s)

观察组 30 82.52±6.67 86.65±6.25对照组 30 75.68±5.54 74.39±5.35 t值 - 7.054 6.964 P值 - 0.005 0.004

猜你喜欢
重建术肱骨肩关节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青少年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脑功能重塑的功能核磁共振观察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时间选择
肩关节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