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钴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10-20 03:23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患眼神经炎视神经

视神经炎是一类常见的眼科疾病,其危害较大,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或失明,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在确诊后需尽早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1-2]。临床中多采取药物对视神经炎患者进行治疗,但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众多,其疗效和安全性各异,如何为患者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次实验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80例视神经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就甲钴胺联合糖皮质激素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作如下具体总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80例视神经炎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所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1月—2017年7月,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联合组(40例,48眼)与对照组(40例,50眼)。联合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18~58岁,平均(33.5±5.4)岁;球后视神经炎25例,视神经乳头炎15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8~61岁,平均(33.9±5.6)岁;球后视神经炎23例,视神经乳头炎17例。统计学分析显示联合组与对照组患者以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本次实验科学、可行。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每天15 mg;在1周后改为口服强的松龙,每天30 mg,每间隔5天减量5 mg/次,减量至每天5 mg后维持用药1~2周,之后停药。在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还需给予补钙、补钾、补充维生素B1、血管扩张剂和能量合剂进行治疗。

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甲钴胺治疗,在患者静脉和肌肉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剂量为隔日1次,每次500μg,连用20~30天后改为口服,每天3次,每次500 μg。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两个月。

1.3 评价标准

1.3.1 比较联合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 显效:患者在治疗后视力提升4行或≥0.1,视野增大10~20度;有效:患者在治疗后视力提升2~3行,视野增大5~10度;无效:患者在治疗后视力和视野均未见改善[3]。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3.2 比较联合组与对照组患者患眼改善情况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患眼敏感度和视神经颜色改善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联合组、对照组患者相关实验数据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分别实行t检验和χ2检验,若P<0.05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联合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74.0%,组间比较t=5.331,P=0.021,详见表1。

2.2 联合组与对照组患者患眼改善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患眼敏感度和视神经颜色改善率相比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视神经炎具体是指穿出巩膜后的眶内段视神经、颅内段视神经、管内段视神经发生的炎症,其典型症状为视力障碍,并伴有眼球后疼痛和眼球压痛,严重者可引起永久性失明[4-5]。患者在确诊后需尽早进行治疗,临床中多采取药物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但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众多,如何为患者选择安全、高效的药物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门话题[6]。甲钴胺属内源性辅酶B12,对视神经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可有效修复受损的神经,利于提升神经传导速度,在治疗视神经炎中可取得较好的疗效[7-8]。糖皮质激素在视神经炎的治疗应用较广,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的功效,利于改善患眼,促进视神经颜色的恢复[9-10]。诸多研究认为将甲钴胺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能实现优势互补,利于提升治疗效果[11]。本次实验表明,对视神经炎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甲钴胺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1.7%,明显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74.0%),组间比较P<0.05,两组患者患眼敏感度和视神经颜色改善率无明显区别(P>0.05),本次实验结果类似于程笑冬[12]的实验结果。

可见,糖皮质激素联合甲钴胺治疗视神经炎具有确切疗效。

表1 联合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联合组与对照组患者患眼改善情况对比[n(%)]

猜你喜欢
患眼神经炎视神经
囊袋张力环植入对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视神经炎的悖论
用基于络病理论的针药结合疗法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效果观察
视神经节细胞再生令小鼠复明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严重眼外伤中的法医临床应用
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手术前后球后血流的改变及分析
双胞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例报告
唐由之视神经萎缩诊治经验
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