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联合治疗心律失常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2018-10-20 06:48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451100韩伟娜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22期
关键词:阵发性乙组甲组

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451100)韩伟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2月入院的心律失常的8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各40例。甲组:24例男,16例女;年龄56~74岁,平均(65.8±4.4)岁;阵发性心房纤颤6例,房性期前收缩13例,室性期前收缩21例;乙组:22例男,18例女;年龄57~76岁,平均(66.1±4.3)岁;阵发性心房纤颤7例,房性期前收缩13例,室性期前收缩20例。入选对象均符合《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的诊断标准[1],都通过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标准,并签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存在严重的心、肾、肝功能不全、心衰或有药物禁忌症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1 两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变化比较(n,±s)

组别(n=40)室性早搏(次) ST段压低时长(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 6346.9±984.6 3746.8±550.3 1.7±0.3 1.5±0.3乙组 6296.7±880.2 1580.3±423.2 1.6±0.4 1.1±0.2 P>0.05 <0.05 >0.05 <0.05

附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对比(n,%)

1.2 方法 甲组采用常规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其中,室性早搏的患者可采用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等治疗;房性早搏患者可采用安定、心得安、谷维素和乙胺碘呋酮等药物治疗;房颤患者可采用西地兰治疗,心衰患者可采用高辛、利尿剂和西地兰治疗。乙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甲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炙甘草方剂治疗,其中,阿胶、人参各6g;生姜、桂枝各9g;麦冬、胡麻仁各10g;大枣10枚;炙甘草12g;生地50g。气阴双虚者加10g西洋参;气虚者加30g黄芪;血虚者加10g当归,18g熟地;阴虚者加麦冬、阿胶各6g;阳虚者加桂枝6g;气滞血瘀者加红花、蒲黄各9g,枳壳12g;痰浊者加郁金、全瓜蒌和法半夏各10g。上述药物合用煎煮取汤汁,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两周1疗程,两周均治疗2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h动态心电图治疗变化状况(室性早搏、ST段压低)、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疗效评定标准: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阵发性室上性及心房颤动发作减少低于50%,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减少少于50%;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的改善,阵发性室上性及心房颤动发作减少超过50%,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减少50%~75%;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阵发性室上性及心房颤动发作基本消失,动态心电图早搏明显减少或消失。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分析所有研究数据,计数及计量资料用(n,%)和(±s)表示,组间检验用x2和t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24h动态心电图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室性早搏及ST段压低时长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乙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明显少于甲组(P<0.05),如附表1。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 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乙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甲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2。

3 讨论

本研究对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不同的药物治疗,结果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的乙组患者治疗后的室性早搏、ST段压低时长及复发率明显少于采用西药治疗的甲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甲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上认为心律失常多是由肾阳不足、心脉失去温养所致,而乙组采用的炙甘草汤剂中的炙甘草和人参可补益心气,桂枝有温阳舒脉的功效,麦冬和阿胶则能益气补血,诸药合用有温阳补肾、益气活血的作用[2]。同时,炙甘草水解产物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效,能增加窦房结自律性,提高心率。而仅采用西药治疗疗效不理想,还会引发不良反应。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心律失常,比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效果更显著。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有助于增强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复发率较低,预后效果较为理想,适合用于临床治疗。

猜你喜欢
阵发性乙组甲组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