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表扬学困生

2018-10-21 11:59张宏平
天津教育·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假装闪光点班级

张宏平

常言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学习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教师难以在这些学生身上找到闪光点,表扬常常无处下手。那么,该如何表扬这些学生呢?

从细处表扬

众所周知的“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感受到了教师对他的支持,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领会到了同学们的掌声,会想方设法做得更优秀,继续保持他在教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对于原来品学不端的学困生,教师常常难以找到表扬的理由,但即使是表现再顽劣的“差”学生,他们身上总有闪光之处,哪怕这个闪光点很小。它可以是学生的一个微小举动,一句无意之间流露的话语,只要教师善于从细处、小处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就会努力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好,这样,学生的闪光点就会逐步放大,学生就会按照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慢慢变成优秀学生。

假装糊涂表扬

教师有时需要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假装糊涂,转换角度表扬学生。在表扬的正向激励作用下,学生会向着教师表扬的方向努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缺点错误就会被教师借表扬的方式纠正过来。

几年前我中途接手一个班级,班中有一名学生在上课期间多次在宿舍睡懒觉,同学叫他起床,他不但不起,反而谁叫他就骂谁,前班主任和其他教师批评过多次都没有效果。学生向我反映了这件事后,我当时没做任何表态。没过几天,上课时我发现他又不在教室,于是,我带了几个学生查宿舍,正在睡觉的学生被我当场逮住,我轻轻地叫醒他,假装糊涂,对同行的学生说:“×××一向比较关心班级荣誉,他瞌睡比较重,常听不到起床铃音,你们起床时要多叫叫他,别让他睡过了头,影响了学习和班级考核”。令人惊讶的是,从那以后,这位学生再没有睡过一次懒觉。

借用归因理论表扬

由于学生个体在遗传与生活环境方面的差异,班级中难免会有一些学习与品行均极为不佳的“双差”学生,找到闪光点较为困难。对这类学生,教师可巧用归因理论创造机会表扬。

如把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为基础差、学习不够用功,或者是学习方法不妥、学生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没有及时问教师等等,然后表扬学生本身很聪明,很有发展潜力,成绩有很大提升空间,很有培养前途等。在教师的多次表扬与鼓励之下,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与勇气,行为会逐渐规范,成绩会逐渐地提升。

无中生有地表扬

教师可捕捉恰当的机会,把学生原本没有的闪光点,以莫须有的方式反复表扬,只要教师“演技过关”,表扬能自圆其说,富有“以假乱真”的说服能力,学生会信以为真,恢复自信,按照老师表扬的方向努力,原本学生没有的闪光点就被教师表扬出来了。

一次上课时,我让学生思考一道有关概率的题目,一名在班级成绩排名中下等的学生很快喊出了正确答案,我装出一副非常吃惊的样子说:“唉?这道题在初中乃至高中阶段都是难点,我正为如何讲清这个问题发愁,你怎么口算出来了?怪了,难道你有这方面的天赋?”下课后,我又将这位同学叫到了办公室,并把书中的有关论述故意进行一番“曲解”后说:“你看,书上说了,有这种独到思维的人十分罕见,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些伟人、科学家自幼思维都比较独特,能遇到这种思维的学生,真是我的福分。”学生经过我一番言之凿凿的解释后,觉得自己就像书上说的那种有罕见思维的人才。

我趁机因势利导,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精心培养他,还与學生达成协议,要是学生将来飞黄腾达,不能忘了教师等等。经过这一番交流,学生更是兴奋不已,在随后的测验中,他竟然考了全班第一名。我在班级中又是一番大肆夸奖,证明我发现了“盖世奇才”。

那年假期,这位以前从来都不愿补课的学生,竟然多次要求我给他补课,我谢绝后,学生的父亲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态度十分坚决,一定要我给他补课,给他请其他教师都不接受,我只好“自食苦果”,破例答应补课,但内心为我的成功“杰作”而高兴。

表扬要发自内心

教师要真心喜爱学生,才能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诸多闪光点,对学生的喜爱才会在表扬中自然而又真实地流露出来,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真心实意。学生亲其师,自然信其道。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喜爱学生,表扬学生的用语要恰如其分,切忌千篇一律。不能简单地套用“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要用有针对性的语言量身定做表扬用语。否则,容易使学生感觉教师的表扬是虚情假意,表扬的结果会大打折扣。

猜你喜欢
假装闪光点班级
路过你的窗前
班级“无课日”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朋友圈,有2 亿人假装在学习
足球比赛里的“排兵布阵”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假装辞职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假装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