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式练笔 奏出精彩乐章

2018-10-21 12:35林素梅
天津教育·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随文周瑜诸葛亮

林素梅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教材写作因素进行随文练笔,是学用的同步、读写的有机融合,广受教师的欢迎。但理性地观察课堂教学实践,却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随文练笔操作上存在明显的问题:

其一,设计小练笔时比较随意,逮到“练笔”机会就练,对为什么要练、如何练,考虑得较少。

其二,“练笔”的形式单一,更有甚者,常在閱读教学结束前来一个“×××,我想对你说……”之类的形式化练笔,学生大多不会“心动”。

如此练笔,使学生处于被动、僵化状态,致使学生无话可写,甚至说套话、假话、空话。随文练笔,如何才能让学生乐意接受,练笔得心应手?

心理学实验证明,每个智力正常的人的内心深处,都蕴涵和充满着创造思维的潜能与欲望。随文练笔的途径很多,但在摸索实践中,我们发现依托课文情节启发学生进行的想象式练笔,让学生表达自己在文本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是实现读写结合的一条理想途径。想象式练笔,最能点燃学生练笔倾诉的欲望,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表达,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现就想象式练笔提供几项容易的操作方法。

抓简略处,补详情节

通读教材,可以发现有些课文的内容描述比较简略,或仅用简短、精炼的词句一笔带过,或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最好的思维发散训练点。教学时,应抓住这些思维发散点,引导通过想象与联想,拓展它的内容,丰富原作的情节和细节,把写得简练、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从而使之更充实具体、生动形象。

如,《草船借箭》一文说到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妒忌,就想借造箭这件事来陷害诸葛亮。研读文本,我们一定会被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吸引。从他们语言交锋中,我们感受到周瑜句句紧逼,表面客气,其实暗藏杀机;而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处处以大局为重。对话内容十分精彩,很能反映他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及内心活动。但是对话前面的提示语却很单调,只有“周瑜问”“周瑜说”“诸葛亮说”的形式,作者没有把当时人物在对话时的动作、神态、内心活动之类的写下来,这是教材的省略,也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丰富文本的训练点。

此时教学练笔训练,对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十分有利。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自己的感悟,把人物在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补写出来,填上自己富有个性化的内容,使人物鲜活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作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以极浓厚的兴趣去想象当时特定的语境、特定的氛围,去了解人物的特点,在文本上走了个来回,使阅读和练笔巧妙融为一体。单在原文中“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这个来回的对话,学生融入个人的独特感受,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于是,加入的词句就很丰富,有把 “周瑜问”改为“周瑜不解地问”“周瑜大吃一惊问”“周瑜心中暗喜,乘机问”; 把“诸葛亮说” 改为“诸葛亮摇着扇,笑着说”“诸葛亮严肃地说” “诸葛亮不露声色地说” “诸葛亮伸出三个指头说”。单从这些添加的文字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学生热情高涨、心智大开,由“要我写”转向“我要写”。

又如《触摸春天》一文,描写了一位盲女孩安静对生命与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安静每天流连在花丛中,但她在做些什么事,文章作者并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发散点,引导学生抓住“流连”一词练笔:每天流连在花丛中的安静会做些什么呢?一个“流连”引发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尽情地想象着,为安静的“流连”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将一位热爱生命、享受自然的可爱的盲女孩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文本中常有文笔含蓄之处、思维发散之处,引领学生潜心体会文章,与文本产生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继而进行练笔实践,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习作创造能力,一举多得。

抓空白处,补充情节

任何一篇文章,作者在写作时通过具体的字词句以及布局谋篇,往往言不尽意,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也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天地”。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每个人面对这样“空白”处,都会产生强烈的“补白”欲望,急于展开想象、补充情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空白”处,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的情境中,展开充分的想象,设身处地地补充情节。

如《卡罗纳》一文,写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文中有许多简略的情节,值得我们引导学生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白。如“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眼光默默地看着他”,此时大家都没有说话,那大家心中在想什么?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写到阿曼达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此时,顺势引导学生:“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的38小时里,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这种课文没有说出来的“空白”,是作者有意的省略,这些省略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此处练笔,正是顺应了学生的阅读空白需求,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根据自己对原有课文内容的感悟,进行合理的想象,填补课文的这片“空白”。

这种抓住情节空白处,进行“补白”的练笔,既激活了孩子对文本、对生活的敏感性和领悟力,唤醒了沉睡的素材,又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让他们情感得到宣泄。

抓悬念处,延伸情节

新课标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化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不少好的文章往往给人留下一种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悬念,在文尾的悬念处拓展练笔,既充实了文本,也满足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个性情感体验。

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来不来?如果来,门卫会怎么说?怎么做?他和高尔基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如果不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

《凡卡》一文的结尾,写到凡卡寄完信后做了一个甜蜜的梦,故事就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爷爷会收到信吗?如果收到信后,他会接走凡卡吗?凡卡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

课文没有再说下去,作者在文章结尾留下了这些富有想象性的悬念,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和创作欲望。我们应该顺势而为,给学生一个创作与交流的平台,唤起学生主动去思考,以自己的独特感受去续编故事。这样的练笔,无论在形式要求上,还是在训练要求上,都减少了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有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学生的灵性才会飞扬起来,才能练出新意、练出素养。

正如潘文彬老师在《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中提到的“儿童作文其实就是一种练习,是一种练笔。”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篇佳作,蕴藏着许多可让学生开拓思维、展开想象的读写结合的生长点。我们在阅读中适时地进行各种想象式练笔的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积聚的情感能以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融读写为一体,读写和谐共振,实现学生习作易写、乐写、善写的目标,奏出随文练笔的精彩乐章。

猜你喜欢
随文周瑜诸葛亮
提高小学生随文练笔水平的实践研究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诸葛亮隆中决策
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