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探析

2018-10-30 06:24陈伟许宝才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19期
关键词:朱丹溪文献研究渊源

陈伟 许宝才

[摘要]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滋阴派创始人。其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论、湿热观和治病护养脾胃等学说观点。文章认为“丹溪学说”是朱丹溪以宋元理学为指导、潜研经典、汲取金元各家之长、力纠局方弊端,加上时、域影响、经师徒授受而形成。通过对“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的研究,进一步探析中医流派的形成缘由,以期对现代名中医培养模式有所启示。

[关键词] 朱丹溪;学说思想;渊源;中医流派;文献研究;名中医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 R24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19-0142-04

Analysis on the thought of Zhu Danxi theory and its origin

CHEN Wei XU Baocai

Depar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Quzhou Hospital of TCM in Zhejiang Province, Quzhou 324000,China

[Abstract] Zhu Danxi is one of the four medical schools and is the founder of Nourishing Yin School. He proposed the theory of "sufficient yang and insufficient yin", theory of "ministerial fire", theory of "qi, blood and phlegm depression", the view of "dampness and heat", the view of "treatment for the care of spleen and stomach" and other theories and views. This article holds the opinion that "Danxi Theory", based on the science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s guidance, was formed by Zhu Danxi through investigation on typical masterpieces, learning from the essences from experts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nd correct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local recipes, combined with the impacts of the time and place and mentor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the study on "Danxi Theory" and its origin, this article furth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formation of TCM genre, so as to absorb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training mode of famous doctors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Zhu Danxi; Theories and thoughts; Origin; TCM genre; Literature study; Famous doctors of TCM; Training

對于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任应秋先生曾说过:“凡一学派之成立,必有其内在联系,否则,便无学派可言。所谓内在联系,一者,师门授受,或亲炙或私淑,各承其说而光大之。一者,学术见解不一致,各张其说影响于人。[1]”也就是说,学说思想的形成有三个要素:一是有师承授受,继承而创新形成有独到见解的理论体系;二是具有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三是对后世学术发展影响深远。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其主要学说思想“丹溪学说”——滋阴学派,成就卓然可观,备受后世推崇。因此本文就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进行研究,探析中医流派的形成缘由,以期对现代名中医培养模式有所启示。

1 丹溪生平简述

从近年朱丹溪生平不断考证完善的资料显示,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为现在的义乌赤岸镇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公元1281),卒于元至正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公元1358年)[2]。朱翁自幼年天资聪慧,好学不倦,读过一遍,知其大意,能日诵千言。而立之年因母患脾胃病,众医医之无效,遂自学中医。其后师从元朝儒学名家许谦学习理学,受许谦之言:“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起之,子聪明之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的影响,丹溪在不惑之年方又援理入医,承河间弟子罗知悌之授[4,5],丹溪学成返义乌老家,济世救人,数年之间,声誉顿著。朱翁倡导了“滋阴说”理论,后世将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誉称为“金元四大家”。其代表著作现存的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还有体现其学说理论由其门人及传人撰写整理的著作有《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金匮钩玄》、《脉因证治》、《丹溪手镜》等[3]。

朱丹溪弟子众多,有考证显示亲授和传承弟子70余人[6,7],通过师徒传授,学派流传,延续至今不衰且远播海外[8,9]。

2 朱丹溪主要学说思想

纵观丹溪学说理论思想,其内容富养,涵盖了内外妇儿各科。既有杂病辨治纲要、临证治验,又含摄生调养治未病思想[10,11],其主要的学术观点如下。

2.1 阳有余而阴不足论

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不足”的学术思想,以天地日月取类比象之法[12],运用人天相应的理论,从人之发生发展的生理变化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朱翁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篇中述:“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又云:“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内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在病理上通过临证指出火热为病多余寒湿;六淫外感寒湿之邪亦可从阳化热;情志郁激皆可生火,从而导致阴亏阳亢。丹溪从人之生理病理告诫世人珍惜和维护阴精的重要性。

2.2 相火论

丹溪相火论是以“阳常有余阴不足”的理论为基础,“两论”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火论的提出,澄清了金元以前相火概念紊乱的状况,也阐明了火与阴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13]。在《格致余論》“相火论”篇中,丹溪对相火的内涵、归宿,相火的生理功能、病理状态进行了论述,其曰:“相火,天火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具于人者,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阐述了相火是先天之火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上的重要性和肝肾是相火寄藏之所。而对于相火的病理朱翁曰:“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相火为元气之贼。”因此丹溪根据相火论提出精神摄养,主张以静制动。

2.3 气血痰郁论

丹溪首倡“六郁”之说[14],“气血痰郁”是丹溪治杂病的四字总纲,丹溪认为一切杂病不外乎气血痰血郁,《丹溪心法》卷二“六郁”篇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又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这六郁即为气湿痰热血食之郁,并创立了六郁汤。王纶在《明医杂着》“丹溪治病不出乎气血痰郁”篇中述:“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又云久病属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盖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丹溪的“气血痰郁论”其核心是“气郁”,“气为血帅”气郁则血必郁,丹溪治疗杂病提出“顺气”、“活血”的治则。可见丹溪对“郁”致病之重视,越鞠丸的创立也蕴藏着丹溪治疗杂病组方精髓,故越鞠丸为后世广泛运用,且有“杂病宗丹溪”之说。

2.4 护养脾胃观

丹溪主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其创立的“滋阴降火”形成了滋阴学派,丹溪既精于泻火存阴,又妙用温中清运和顾及脾胃之阴阳互配。其在《格致余论》“吃逆论”篇中述:“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又在“大病不守禁忌论”篇提到:“夫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人之赖以为生者也。”朱翁认为脾胃之气是人所赖以生存的基本,脾胃的受纳水谷化生,以养阴气,从而补阴配阳,阴平阳秘。

丹溪在《格致余论》“疟论”篇中认为疟之成因:“恣意饮食,过分劳力,竭力房事,胃气大伤,其病乃作,深根固蒂,宜其难愈。”又在“鼓胀论”篇中究其成因时云:“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于斯时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生胀满。”朱翁认为外感内伤凡致脾胃受损,易使补阴配阳之功受减,从而出现阴阳失调,导致疾病而生。

丹溪在临证抉择时处处顾及脾胃之气,其形象地把立方遣药比作为用兵,《格致余论》“病邪虽实胃气伤者勿使攻击论”篇述:“良相良将,必先审度兵食之虚实,与时势之可否,然后动。”丹溪在其《丹溪心法》“六郁”篇中也提出“凡郁皆在中焦”。其入室弟子戴思恭在《推求师意》“郁病”中论曰:“脾胃居中,心肺在上,肾肝在下,凡有六淫、七情、劳役妾动,故上下所属之脏气,致有虚实克胜之变,而过于中者。其中气则常先四脏,一有不平,则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更因饮食失节、停积疾饮、寒湿不通,而脾胃自受者,所以中焦致郁多也。”因而丹溪重视脾胃之缘由已彰明较著。

3 朱丹溪学说思想探渊

3.1 理学之源

丹溪生活在元朝时代,当时世态相对太平,而程朱理学盛行,丹溪而立之年后(36岁)入八华书院(今浙江东阳)听名儒大家金华朱学的代表人物许谦讲学,深得理学熏陶,在《宋元学案补遗卷八十二》(北山四先生学案)中有“聘君朱丹溪先生震亨”一节,可见是许谦的重要弟子之一。丹溪的众多弟子中有诸多出身世家大族、诗书传家之人,如戴思恭出身于读书人的家庭是也是数代医家之后,王履既是诗画之家也是医学之人,还有徐彦纯早年习儒,戴、王、徐均可谓“儒而兼医”[15],因此从丹溪及其学派弟子生平可见,儒家思想融入朱丹溪的为人风范和处世之中,丹溪学说与理学有着深厚的渊源,故后世对朱丹溪有“鸿儒大医”[16]之美誉。

丹溪学说的代表著作之一《格致余论》,该书的定名就体现了其理学思想的渊源,以理学思想“格物致知”来探究医学之道,朱翁在《格致余论》序篇中述:“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余论》。”丹溪的“相火论”受理学“太极之理”动静观的影响,朱翁在《格致余论》“相火论”篇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宋朝儒家思想之鼻祖理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体现了丹溪提出相火论的源基所在。

理学的修身养性主张“存天理,灭人性”,丹溪在《格物余论》“饮食色欲箴序”篇中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男女之欲,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切。世之沦胥陷溺于其中者,盖不少矣!……因作饮食、色欲二箴,以示弟侄,并告诸同志云!”就是告诫世人理智控欲。

在丹溪诸多学术理论中均蕴藏着理学关联之思想,朱翁的“人受天地之气以生”是渊于理学“气生万物”,天地为万物之母的思想。朱翁认为“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源于理学宇宙天地观“阳常盈阴常亏”。这些《格致余论》中的论断体现着丹溪学说以宋元理学思想的指导之渊源。

3.2 经典之源

朱丹溪从初涉医学到援理学入医,始终以研读经典为基础,融合《内经》、《难经》、《伤寒论》、《本草》之理法方药并予之发挥。《格致余论》序中述:“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震昌三十岁时,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顾以质钝,遂朝夕钻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以此可印证其源之一。除了《内经》《本草》以外,《难经》《伤寒论》对于丹溪学医之道产生着重要影响。丹溪在《局方发挥》云:“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天之气化穷,人身之病亦无穷,仲景之书,载道者也,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同时在《局方发挥》中引经据典,以《素问》、《难经》原文正《和剂局方》之误。朱翁在《格致余论》序开篇曰:“《素问》载道之书也。”可见其对经典之穷研。

总之,丹溪遥承岐黄之学,发挥仲景之说,精研本草之理,体现了朱丹溪立医术宗经典的思想,丹溪学说源自经典。

3.3 时、域之源

一是受金元各家学说影响。从朱丹溪生存年代考证表明丹溪是金元四家中最晚一家,朱翁认为除了研读《素问》、《难经》、《伤寒论》、《本草》外,只有经实践、拜名师,才能拨开迷雾、惠识真谛。于是治装出游,其几年间渡浙江、去吴县、抵宣城、转镇江、达南京,风尘仆仆,餐风宿露,但未遇到理想的老师,直至不惑之年后(44岁)回到武林(今杭州)最终拜得罗知悌世称太无为师。《丹溪翁传》中记载:“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 ……”。罗知悌是宋理宗朝宫廷内的近侍,精通医道,得金刘完素之再传,旁通张子和、李东垣两家之学。丹溪亲炙于罗知悌成唯一弟子,罗知悌倾其医术、授予丹溪[17],丹溪得以尽览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书稿,从而汲取各家之长。在其《格致余论》序中如是述:“……又四年而得罗太无讳知悌者为之师,因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在《格致余论》最后一篇各论“张子和攻击论注论”篇中云:“因大悟攻击之法,必其人充实,禀质本壮,乃可行也。否则邪去而正气伤,小病必重,重病必死。”又有记载:“罗每日有求医者来,必令其诊视脉状回禀。罗但卧听,口授用某药治某病,以某药监其药,以某药为引经。往来一年半,并无一定之方。至于一方之中,自有攻补兼用者,亦有先攻后补者,有先补后攻者。”现代宋亚南[18]对朱丹溪用药统计分析后发现,前10位药物基本上都是脾胃用药,与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的脾胃用药相符度很高。可见丹溪的学术是亲炙罗知悌,并对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的思想加以发挥。

二是受《和剂局方》影响。当时盛行的《和剂局方》作为第一部官方成药处分标准,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丹溪认为该书也收录了一些药味庞杂的方剂,对療效的记述有过于夸张之处,因而丹溪对局方的不足进行了激烈的批评,撰写了《局方发挥》,提出局方使用必须审病因辨别体质,而不可多服久服。朱翁在《局方发挥》中述:“《和剂局方》之为书也,可以据证验方,即方用药,不必求医,不必修制,寻赎见成丸散,病痛便可安痊。……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又云:“医者意也……今乃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偶然中难矣!”“然病者一身血气有浅深,体段有上下,脏腑有内外,时月有久近,形志有若乐,资禀有厚薄,能毒有可否,标本有先后,年有老弱,治有五方,令有四时,某药治某病,某经用某药,孰为正治反治,孰为君臣佐使,合是数者,计较分毫,议方治疗,贵乎适中,今观局方,别无病源,议论止于各方条述证候,继以药石之分两,修制药饵之法度,而又勉其多服常服久服,殊不知一方通治诸病。”加之朱翁认为《和剂局方》用药“偏于温燥”的倾向,易于“造成燥而伤阴,阴虚阳亢”,从而对当时局方批评的同时对其“阳有余阴不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丹溪的临证用药中可以看出,朱翁没有全盘否认《和剂局方》,这从其弟子程曦对朱翁用药总结中也体现出丹溪受局方的影响所在,其云“丹溪治病,凡遇气亏者,以四君子汤,血亏者,以四物汤;痰饮者,以二陈汤·食积者;以平胃散,都以四方为主”[19],而上述方药均载于《和剂局方》。

三是气候地域影响。丹溪生活在南方,地处多湿,气候偏热,湿(温)热之气与北方寒冷而干燥之天气大相庭径,丹溪根据《素问·异法方宣论》之大旨,气候各殊,病因不尽相同,加之机体有别,因而提出“西北地气常实,阳易亏,北方治病宜温。……东南天道常盈,湿热气盛,相火易动,阴易亏”,主张“南方治病宜清”。又曰:“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东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受必从外入……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湿面重潼酪,或饮酒……此皆自内也”的观点,以及其在《丹溪心法》中创制的治湿热代表方二妙散等,因而其湿热观无不与其生活地域有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朱丹溪的学说理论思想主要是来源于潜心研读经典,以宋元理学为指导,师承河间再传弟子罗知悌,汲取金元各家之长,加上时势、地域的影响,从而形成丹溪独特的学说思想和临床经验,其渊源可谓在天、地、人,即朱丹溪的天赋是基础,其对中医之悟性和勤勉苦读、不懈求师精神是关键,而其出身家世、所遇恩师和传承其说的弟子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中医临床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中医师的成长培养周期长[20]。具有中医思维、具有深厚的经典中医理论、具有中医技能精湛的临床优才是现代名中医师所具有的基本素养,而中医思维能力是现代名中医师的核心素质[21]。通过对朱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探析,我们得到的启示:哲学思维,融会经典能力,得名师传承的模式是现代名中医师培养模式[22]。

[参考文献]

[1] 任应秋.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4.

[2]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研究窒编校.丹溪医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

[3] 徐慎庠.丹溪著作及传承述正[J].中医药文化,2014,9(50):31-35.

[4] 许敬生.丹溪拜师[J].河南中医,2015,35(10):2567.

[5] 许敬生.丹溪习医[J].河南中医,2012,32(9):1218.

[6] 方春阳.朱丹溪弟子考略[J].中华医史杂志,1984,14(4):209-211.

[7] 刘时觉.朱丹溪弟子续考[J].医古文知识,2000,12(2):25-29.

[8] 杜松,张玉辉.丹溪学派形成及其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6):1-3.

[9] 李晓文,庄爱文,王英.丹溪医学在日本的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9):677-699.

[10] 盛增秀.丹溪学派探要(上)[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781-783.

[11] 盛增秀.丹溪学派探要(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2):861-863.

[12] 朱近人.论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6):1461-1463.

[13] 谯明燕,陈秋,王静舒.朱丹溪相火论浅析[J].医学信息,2015,28(40):189.

[14] 汪偉,段雷,谭辉.中医“六郁"之说学术源流探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2):53-55.

[15] 刘玉伟.明代丹溪学派考[J].中华医史杂志,2001,31(3):165-170.

[16] 邰东梅,郭力铭,孙迪.试论朱丹溪儒医文化思想[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1):66-69.

[17] 张雪丹,王其倩,张如青.罗知悌生平及《罗太无口授三珐》考[J].中医文献杂志,2016,34(1):14-16.

[18] 宋亚南.基于数据挖掘的金元四大家脾胃用药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18.

[19] 陈天祥.丹溪学说新探[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6(1):37-39.

[20] 李勇,李涛.协同创新与卓越中医师培养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09(3):219-220.

[21] 韩立民,叶耀辉,何春生.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2,31(1):15-16.

[22] 陈伟,邱根祥,许宝才.基于中医的现状探讨培养名中医方案的构建[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3):6-10.

(收稿日期:2018-01-16)

猜你喜欢
朱丹溪文献研究渊源
朱丹溪拜师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朱丹溪治病惩恶两不误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南乐《目连戏》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古代名医朱丹溪的治病故事
“正始之音”渊源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