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8-11-01 09:25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18年28期
关键词:方格纸连成直角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沈 俭

【片段一】

导入:同学们看,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咱们一起来欣赏(播放一组图片)。

师:一起来看这几幅图片,这些图片里都藏着一个我们熟悉的图形,是谁呢?

生:三角形!

师:(课件闪动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吗?

生:认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带着数学的眼光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师:(从图片中抽象出三角形)你们能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吗?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小棒、钉子板),你可以选择一种材料做出一个三角形,也可以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同桌互相展示,并思考: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展示交流:

生1:我是用钉子板围了一个三角形。

师:谁也是用钉子板围的?

(体会:同样是用钉子板围成了三角形,但他们围出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生2:我用小棒摆的(在实物投影仪上小心翼翼地摆着,看似简单的操作,可是一不小心小棒与小棒之间就不相连了)。

师连忙追问:摆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呀?

(体会:一定要做到“首尾相接”)

生3:我是画了一个三角形(在黑板上画)。

引导观察:不管是围成的三角形还是画出的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揭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思考】

我们都知道,学生并非一张白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日常所见使他们或多或少地对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从熟悉的校园场景引入,自然地提出了学习内容,感觉到三角形就在身边,更是感受到了数学是那么亲近的。然而,数学学习有时特别需要强调严谨性,对于“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建立,深刻认识“首尾相接”至关重要,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动手做三角形”,通过围一围、摆一摆或画一画引导学生加深体验,课堂上尤其是抓住了一个细节——用小棒摆三角形时,看似简单的操作,却需非常小心才得以成功,实现了对三角形核心概念的归纳与梳理。

【片段二】

引导:在一张纸上(呈现方格纸)任意画3个点,以这3个点作为顶点一定可以连成一个三角形。这句话对吗?

学生借助方格纸动手操作,然后同桌讨论后指名发表意见。

借助课件进一步演示,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共同得出:三个点的位置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就能围成不同的三角形;当这3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不能连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继续挑战,出示研究单:下面的方格纸上有4个点,从这4个点中任选3个作为顶点画一个三角形,一共可以画几个三角形?

研究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可以选择______、、______ 、______ 三个点作为顶点画出三角形,一共画______ 个。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可以如下图这样有序思考:A不选,可以连成一个三角形;B不选,也可以连成一个三角形……只要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都可以连成三角形。

【思考】

动手操作,亲历研究,在主动建立数学认识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教材中的“试一试”是让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一知识在成人眼里也许是简单的,但简单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教学中设计了以上两个层次的探究活动,每一次都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材料——方格纸,两次的研究遵循了由浅入深的过程。研究过程中,观察到了学生能自觉地画一画、连一连、说一说,为有效的交流展示提供了支撑。同时,教师适时的方法指导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片段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咱们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一起来读一读: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

师:这句话不仅说清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其实还说明了怎么画高。再读读,体会一下,怎么画高。

学生动手试一试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画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画法。教师收集学生作品,准备集体展示。

展示1:这条高画对了吗?如何去检验画得对不对?并提醒:画高一般用虚线画,注意标上直角标记。

展示2:(呈现的是一份错例)这个呢?谁来给它检验、评价一下?

教师进一步指导点拨:看来,想把高画好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老师有一个画高的法宝,想看一看吗?借助课件演示并总结画高的方法:(1)找准顶点和底边;(2)直角边对齐底和点;(3)画高一般用虚线;(4)直角符号要标上。

这就是画三角形高的步骤,现在都学会了吗?那我们再来画一画,同桌检查。

师:还是看这个三角形,已经画了一条高,还能画出高吗?能画几条呢?

生:能画3条。

师:为什么能画3条?

生:因为顶点到对边有三组。(学生独立画出另外两条高)

师:看看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条高相交于一点。

师:让我们继续往下探索,看看还能发现什么秘密。还是看这个三角形(加上方格纸),它的底是几厘米?高是几厘米?

师:我们把它变一变(上面的顶点往左移动),现在谁来找出新的三角形的高?

继续变,学生依次找出相应三角形的高。

师:仔细观察,又能发现什么?

生:三角形的一个顶点虽然往左移了,但它们的高是相等的。

师:还能画出以它为底,高是4厘米的三角形吗? 能画多少个?

生:还能画,而且能画无数个。

师:那就继续看,再往左移,现在是个直角三角形了,这条底边上的高在哪儿呢?

集体讨论后指出:这个三角形比较特殊,两条直角边本来就是互相垂直的,所以它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引导观察课件,继续变一变,出现钝角三角形了,现在这条底边上的高怎么画?

师:看来,有的高在三角形里面,有的高正好和三角形的边重合,而有的则在三角形的外面。关于三角形的高,秘密还真不少。看来,探索的道路还真是永无止境啊!

【思考】

围绕“三角形的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悟“高的秘密”。教材提供的例子是画锐角三角形的高,对于直角三角形的高放在练习题中呈现,对于钝角三角形外部的高则没有提及,所以多数教师也只停留在教例题、做习题的层面。但是有些数学知识是有着联系的整体,如果当学生明白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三条高,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想找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哪儿。所以以上教学环节中,充分挖掘知识的“深化点”,在同一问题情境中将三角形的高有效整合,通过不断地追问引领学生观察和思考,经历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变化中使学习得到适当的延伸,使认知结构得到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方格纸连成直角
让学生不再横眉冷对“方格纸”
多少个直角
造句
功能强大的方格纸
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自测题
连字成句
巧摆直角
拨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