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18-11-02 08:23周非非
人民论坛 2018年2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周非非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基于对民族理想、价值取向、文明成果的内在尊崇与敬畏而形成的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这种积极的文化心态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支撑。当前,我们要立足于现实问题,在认识和方向上把握关键,以话语体系构建、理论创新、教育培养与媒介传播为切入点,在新时代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全面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民族智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作为一种柔性力量,在人类文明的创造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文化的自信是最根本、最深层次的文化信赖、文化认同、文化自豪,体现着一个民族整体自信的本质意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正是由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延续,使得中国的文化自信拥有着难以复制和替代的基础,展现出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的深厚历史内涵。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全部的生产创造与生活实践,凝结着民族智慧,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雨露和土壤,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优秀传统文化是生成和发展文化自信的根本由来

中华文明的血脉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核心优势。“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前提。彰显文化自信,关键在于拥有难以替代、不易被仿制的支柱型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以完整的体系、独特的风格、深沉的历史以及先进的文明,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支撑。优秀传统文化与近代及当代文化紧密交融,形成了不断传承与延续的中华文化基因,使中华民族在多元文化潮涌中不失本色。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漫长而复杂的磨难与变迁中,不仅没有消亡湮灭,而且展现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推动了世界科学、艺术与哲学思想的进步。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深积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里,内涵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与思维模式中。优秀传统文化以“修身”为根本,以“自强不息”为信念,以“天人合一”为态度,以“达则天下”为目标,蕴含着中正、廉洁、和谐、修身、自强等丰富的处世理念,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思想指引和价值启示,使中国人民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自豪而自觉生成、增强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质有助于保持文化自信。数千年的历史流变,未能消亡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传统文化印证了中华民族开放、自由的文化观。如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也正是得益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特质。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生成和发展文化自信的根本由来,是在文化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宝贵资源。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加强反思

其一,文化心理失衡问题。近代以来,命运多舛的民族境遇与落后的科学技术使得一些人出现了文化自卑心理。“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在坚船利炮下破碎,从文化自负到文化自卑,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出现了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优秀传统文化再次拥有了制衡外来文化的自信力量,一部分人的文化心理从压抑转为膨胀,开始主张对传统文化“复古”,使得传统文化被“快餐化”,出现文化心理不成熟问题。

其二,发展意识弱化问题。从当前一些文化现象来看,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形式化问题,读史却不思启示,倡导文化复兴却不注重结合时代需求,使得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与现代社会融合。

其三,对传统文化的胡乱演绎,破坏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与整体性。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怪诞的文化形式出现,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行攫取利益之实的行为屡见不鲜。比如,一些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过度“戏说”、对传统文明礼仪的错用,使得传统文化在失序的文化创新中被错误演绎,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偏差,文化自信根基不牢。

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方式

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特点,创新文化话语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保持连贯性,关键在于拥有完整的并能够真实反映民族特色、精神与价值的话语体系。因此,在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新范畴、新概念与新定位的精准表述,深刻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精神内涵,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播提供科学、准确、精炼的话语范式。

坚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新时代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生,关键在于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要在理论层面上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力度,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革命文化、社會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来源。要以文本解注为切入点,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型人才。要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播内容进行理性扬弃,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说服力。要进一步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对文化自信作出满足时代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解答。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于文化认同培育文化自信。要建立内容丰富、分类科学、思想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各阶段的国民教育之中。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加强小学至大学各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衔接,将传统文化纳入终身教育范畴,鼓励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合作延伸,使优秀传统文化尽快融入大众生活。同时,要整合专家、教师等的智慧力量,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化教育队伍,全面考察教育者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驾驭程度,防止不了解传统文化或者鼓吹文化“复古”之流混入教育队伍。要加快教材、课程的设计开发,鼓励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出版物的发行,依靠系统的教育,在全社会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加强创新,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对传播途径的探索是留住文化、展现文化、保护文化的必要步骤。文化要想经久不衰,必须依靠高效的传播和人们自觉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由于古今差异和内容深奥,因此在进行大众化传播时,需进行适当的转化,既要在内容上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层次,又要在方式上大胆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要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包括公共场所的视觉传播、新闻媒体的深入解读、网络平台的舆论引领、文化大赛的能力比拼等。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在社会领域掀起研究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针对当前快节奏生活环境下人们阅读时间紧张等问题,需探索适应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借助“互联网+”的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成为人们提升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接受文化熏陶的首选。

总之,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有着强大的文化自信,中国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源自于五千年文明的滋养。文化自信并非与生俱来,依靠的是不断代的文化创新与精神延续。新时代,我们应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与研究体系,依靠教育和传播的力量,再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同时,要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文化力量,为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开辟崭新的道路。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