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2018-11-13 21:01尚娜娜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新生代 2018年20期
关键词:音译英汉汉语

尚娜娜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国语世界各国的接触日益频繁。而英语作为全球认可的官方语言,就使得英汉互译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英汉翻译的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Catford)将不可译因素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与文化上的不可译。本文将主要从文化方面进行分析并同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1 .不可译性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等语。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source language)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称为“不可译性”。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

1.1语言的不可译性

语言的不可译性是指在字形结构、语法现象和修辞方面,译入语与源语之间没有对应的词汇。汉语是表意文字,是由点、横、竖、撇、捺5种基本笔形构成。英语是拼音文字,在相互组合成词之前只是简单的表音符号。汉语中有很多同音字、拆字、象形字等现象但是英语的字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这就构成了英汉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表达形式与作品的内容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语言的不可译性通常表现在字形、语音、词汇,句法等不同方面。当语言表达形式在这些层次上是该信息所包含的实质意思时,可译性就会受到质疑。例如,You have written “school”with a “k” instead of a “ch”在该例子中,“k”和“ch”是无法译出来的。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用了七个叠词感情层层递进,并构成一种朗朗上口的音韵,强烈表达了作者难以诉说的凄婉之情。而翻译成英文,源语中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必然会丧失,这就构成了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

1.2 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归根到底是由文化因素造成的。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译者须对造成文化障碍的方面进行“加工”,而对障碍进行“加工改造”不能凭空进行,需要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基础之中,否则无法进行正常的意义传输。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 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历史文化传统这也就决定其构词方式、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而这也就造成了文化的不可译性。因为译者很难完全置身于其他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价值观之中,也无法对一种现象或把自己的想法用原汁原味的另种语言表达出来。

2.英汉文化差异及不可译性的表现

2.1 传统文化

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应首先体现在传统文化方面。比如说英汉文化中“龙凤”的形象所传达出的寓意大相径庭。龙是中国上古时期图腾的产物,代表了中华民族,所以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象征着尊贵、威严与权力。而在西方,传说龙是身形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口中能吐火的怪物,象征着邪恶。因此,在《圣经》中,人们把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汉文化注重阴阳结合,而龙与凤的形象就分别代表了阳与阴。在古代,人们把皇帝成为真龙天子而皇后则代表了凤,因为凤的形象象征着吉祥与高洁。而凤(phoenix)在西方传说中是一种“不死鸟”,代表“死后再生”的寓意,比如成语: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its ashes.

2.2 生活习惯

中国地大物博,属于高接触文化,人与人接触比较频繁。比如,我们在早上碰到熟人后会习惯性性的询问“您吃了吗”表达自己的关心,但是在西方,熟人碰面会说“What’s up”或“Good moring”等。如果把“您吃了吗”直接译成“Have you ate”西方人会觉得“What do you mean,是要请我吃饭吗”?再如,中国人特别喜欢向辛苦工作的人说“您辛苦了”表示对别人的关怀,以及对其劳动一天的肯定。而在西方,他们没有“您辛苦了”这种概念,西方人觉得在工作中他的付出是应该的,因为他会因劳动而得到薪水。这些日常生活中语句表达的差异也是翻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细节。

2.3 地域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所以由于地域环境而产生的专有词汇就构成了翻译的障碍。就拿“小吃”这个词来说,英文翻译一般翻译为snack,这里的snack多指超市里带有包装的零食跟我们口中的小吃不完全一样。我们说的小吃用英语解释应该是more than snacks,less than a meal,从词义上讲并没有达到完全的对等。再比如说,“包子、烧麦、棒棒鸡、花卷”和中国原产的水果“荔枝、猕猴桃”等独具特色的词语,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比较难处理。

2.4 文化不可译的体现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根基,英国文化是欧洲和美洲文化的根基,两种文化必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出现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是可以理解的。例如,由于物资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对同样的东西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经常会说“你怎么来的啊?我坐车来的!”这个“车”就不好译,因为在英文中表达车的词汇有很多,例如“car”、“bus”,“sport car”等。每一词汇都代表不同的车,所以这种笼统的话语就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再如,英语中“daffodil”通常是春天和幸福的象征,但是在汉语中它只是一种叫“黄水仙”的花。在中国的文化中,plum、bamboo,chrysanthemum都是代表勇气和高尚的情节,但是英语国家的人不这么认为。由于传统的原因,很多家庭称呼是不可译的。在英语中,uncle包括叔父、伯父、舅舅、姑父、姨父和叔叔。如果在英语中关系没有分明确的话,把father’s brother翻译成舅舅就是犯了一个大错误。最后,在中国“白象”意味着吉祥,幸运。所以什么事情以它来命名就意味着好运和好的事情。但是,在西方的文化中,“白象”意味着不仅贵还毫无用处的东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是翻译的一大障碍。

3.文化不可译的对策

3.1 直译法

直译指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形式与结构的翻译方法。词语中蕴含的信息往往会直接传递出该民族的文化背景,而直译又能很好的将这种文化信心保留下来。因此,直译法十分有利于英汉语言的交流。比如:crocodile’s tears 鳄鱼的眼泪 a laughing stock 笑料 hot dog 热狗 olive branch 橄榄枝 。直译法不仅完整保留原文信息和原作的特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3.2 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把源语的音翻译成与译入语发音相近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音译法越来越多地被译者使用。然而,音译法也存在的弊端即译入语读者往往会不太理解其含义,所以使用音译的同时需要译者加注予以解释。但是不可否认,音译法填补了不同语种之间的词汇空缺,创造出的新词也丰富了词汇。比如:全民健身运动“太极拳”不是a kind of breathing exercise 就能解释清楚的而且英语中也没有与之对等的词汇,所以采取音译法“Taijiquan”是较为合适的。再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英语中也没有对应的词汇,这就造成了词汇的空缺,所以采用音译法译为“Ying and Yang”。

4.总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存在不可译性。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以及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翻译活动也会顺应潮流得到改善和提升,再辅之以必要的翻译技巧,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会逐渐转化为可译性。到那时,无翻译障碍的汉语将作为一粒粒种子洒遍世界各个角落,为各国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猜你喜欢
音译英汉汉语
学汉语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