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机器思想及其对智能技术发展的影响探究

2018-11-13 21:01李长青重庆大学重庆400000
新生代 2018年20期
关键词:分工异化劳动者

李长青 重庆大学 重庆 400000

一、马克思机器思想的基本内容概述

(一)机器的概念及其特点

关于机器的定义马克思没有明确的概述;马克思指出“机器是完全自动化的。不需要人的帮助,而是靠它的部件的组合和发挥相应的职能,来完成它所负担的任务”。

马克思看来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生产的连续性;自动化;运转迅速;由于使用机器,更可以进行同时作业”;机器的四个特点与当今智能技术的发展目标与理念具有相同性。

(二)机器的作用与影响

1、机器的使用促进专业化分工

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方式发生了彻底性的改变;由传统的手工业发展演变为机器为主的工厂模式。马克思从劳动工具的角度看待对其分工产生的影响;他指出“劳动的组成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不相同,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机所决定的”,手推磨这一劳动工具所决定的分工是传统的手工业;然而蒸汽机这一劳动工具所决定的分工是专业化、集中化的工厂模式;蒸汽机这一新型机器的运用导致了传统分工模式的改变。生产、消费、技术等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分工的变化;然而分工的不断专业化也会给生产领域的其他环节带来变化;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工具积聚发展了,分工也随之发展,并且反过来也一样。正因为这样,机械方面的每一次重大发明都使分工加剧,而每一次分工加剧也同样引起机械方面的新发明”。机器的运作导致了分工的专业化、集中化。马克思看来机器与分工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生作用的关系;机器使得分工更加专业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实现自身的革新。

2、机器的改进导致工人自身的异化

“异化”一词是马克思的首创,机器的改进导致工人的异化就在于:机器是工人生产商品的工具;劳动者只有在生产的环节中才能发生异化,所以机器是工人发生异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指出:“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工人实现异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

3、机器的运用影响社会关系的改变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探讨机器如何影响社会关系的变化,就要从劳动者、劳动工具以及劳动对象这三要素入手。“劳动工具——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这样的发展关系更加清晰的表达出劳动工具如何对社会关系产生影响。“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尤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机器就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它本身就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机器的发展不断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也在无形之中不断改变着社会关系。

二、机器与智能技术之间的关系

(一)机器是智能技术发展的基础模式

智能技术发展的核心就是软件开发与应用;软件技术的发展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推演、逻辑;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就是最原始的逻辑推理。不论是数字、符号还是合成的电路这些都是机器发展过程中的运用到的理论支撑。

(二)智能技术是机器的发展与创新

第一是自主智能的主要表现就是智能工厂的应用;这是生产连续性的重要体现。智能工厂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不间断、连续性作业。第二是跨界融合是运转迅速的创新;所谓的跨界就是智能技术能够实现不同领域、不同机器之间的运转,从而为实现“同时作业”提供可能。第三就是深度学习是对自动化的超越,智能技术的深度学习就是指在大数据理论的支撑下,智能技术能够根据提前设定的程序面对突发情况自主的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行动。第四就是指人机协、群智开放同是对同时作业的一种革新。

三、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对智能技术发展的影响

(一)智能技术发展的积极性

1、取代传统手工机械劳动;促进工人解放

马克思指出“机器或者是实际代替一定数目的工人,即取代他们的位置,或者潜在地代替某一数量的工人,这一数量将是我们取代这种机器所必需的”;机器取代简单的机械操作是机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每一个先进机器的更新换代首先就是对劳动者产生的影响,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施加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工具的改变必然带来劳动者的改变。现阶段的智能机器人代替传统流水线作业、智能管家代替传统的家政服务等等这一系列的发展成果都使得人类生活更加的人性化、智能化。

2、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增加社会生产力

当机器成为生产的主导地位时,机器体系得到了的发展。“有计划的组织要比自发的分工有力;实行社会化劳动的工厂里所有制造的产品,要比分散的小生产者所有制造的便宜”;这就明确的指出了工厂制里面形成的相对专业的分工是有有利于降低商品的价格、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机器是形成专业性分工和实现工厂联合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的基础;工厂联合过程中形成的专业分工是不可能实现的。

3、机器发挥媒介的作用;加强人与社会的关系连接程度

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联系;“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只有在社会中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真正的实现。机器的更新发展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变化;间接性的就会导致社会关系发生改变。

(二)智能技术发展的消极性

1、取代工人劳动;加剧社会失业

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人面临失业的困境;失业在人工智能普及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机器一旦被用作某一生产部门的基础,就只是随着机器的改良而把工人排挤出去”;当今社会智能机器人在这一点上表现的尤其明显。随着劳动成本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流水线作业;这样一来机器人就成为了生产部门的主体,然而传统的人力就被排挤出去;失业的现象就是现阶段国际社会要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所以在扩大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过程中要更加的关注劳动群体;制定一个合理的方案在保证劳动者合理权益的同时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能一味的让人工智能占据人类更多的工作岗位。

2、分工的专业性提高;工人生产技能趋于单一

机器的使用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更;但是这样专业的分工却使得劳动者生产过程中所掌握的劳动技能更加的单一化。一个产品从流水线的开始,每一个生产步骤都需要不同的劳动者进行完成;劳动者本身就像机器一样每天每时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完成着一成不变的工作。这样的结果就是劳动者掌握的生产技能更加的片面化;这样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劳动者对产品整体的认知是缺乏完整性的。智能技术的发展会跟人类社会发展一样;是一个前进上升的过程,虽然智能技术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是仍然无法摆脱程序设定的命运,没有命令的指使智能技术也像人一样所具有的功能是单一的。

3、劳动成为谋求生存的手段;加剧劳动者自身异化

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的改良就造成人的劳动的过剩。如果说机器的采用和推广意味着成百万的手工劳动者为少数机器劳动者所排挤,那么机器的改良六意味着愈来愈多的机器劳动者本身受到排挤”;这一活动确实劳动者被迫、无奈的举动。智能产品的生产虽然一定程度中帮助了人类解放了双手,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是生产智能产品的这一过程确实为了生存、为了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当今社会生产的物质材料比较丰富;仍然与人类的需求不成正比。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为了获得自己更好的生存条件就必须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提高能力以至于在生产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工资。智能技术行业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层的生产人员与高层的程序控制人员之间的工资具有很大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就是造成劳动者自身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分解为自身和工资。工人本身就是资本、商品”。

4、人机模式改变传统社会模式;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

机器人的问世是智能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但是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群体;智能机器人在社会上到底作为一个怎样的群体而存在、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以及如何更好的实现机器人的发展都将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一新型的社会关系对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不可否认的是人机的新型模式确实在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结构,这样的改变在未来也许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毁灭人类社会的思维认知还有待探讨。

猜你喜欢
分工异化劳动者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致敬最美劳动者
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变革
小蜜蜂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