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眩晕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2018-11-13 11:01靳春香古华新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44期
关键词:病史个体化饮食

靳春香,古华新,张 微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北京 102300)

眩晕是人体对空间产生定位障碍产生的一种位置性或运动性的错觉,主要是由于机体的前庭神经、迷路神经、小脑以及脑干病变所引起的一种主观性感觉障碍的综合征[1]。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病症,其还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眩晕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据有关统计显示老年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很高,且女性的发病率明显多于男性。眩晕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耳鸣等,往往还伴有颈部疼痛、心悸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2],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加强眩晕患者的临床护理非常重要。本文对240例眩晕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护理对策,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眩晕患者治疗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7月在神经内科住院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或唯一表现的患者240例,男118例,女120例,年龄37-86岁,平均年龄(64±0.17)岁。既往高血压病史158例,糖尿病病史75例,高脂血症病史67例,其中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39例,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4例。排除标准:缺乏遵医行为,不能严格执行治疗护理措施,影响预后者。

1.2 研究方法

选择入院主要主诉或唯一主诉为眩晕的患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2010 年版眩晕诊断流程,在积极有效的治疗(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2010 年版眩晕治疗流程)基础上,根据眩晕病因不同采取心理、饮食、药物、功能锻炼、健康指导等个体化护理措施。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眩晕患者临床表现、轻重程度、病因及对疾病的理解程度均不尽相同,因此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沟通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并体会患者的心理感受及诉求,关心体贴患者,尽快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重视眩晕症状,尽可能全面简略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诱发因素、发病特点及注意事项等。对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患者,指导其通过听舒缓音乐、亲人陪伴等方式调节情绪,并指导患者掌握自我调控方法。取得家属的支持,改善患者的家庭关系,可有效的促进症状的恢复[3]。

2.2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及伴随症状进行个体化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宜选择低盐饮食,高脂血症患者宜选择低脂饮食,糖尿病患者宜选择低糖或无糖饮食;如患者同时伴随有恶心、呕吐,宜选择清淡饮食,以易消化并含有丰富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素的饮食为主,必要时给予补液治疗;如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则应禁食水,转行肠外营养。

2.3 药物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强调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如服用降压药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后应继续服用维持量,以保持血压相对稳定,对无症状者更应强调。告知患者所服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应,并提供书面材料,如拜阿司匹林需要餐前1小时服用可减轻胃肠道副作用。嘱患者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药物,不能擅自突然停药,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反跳。

2.4 功能锻炼指导

眩晕病因各异,前庭周围性眩晕大多为良性过程,虽症状重,但持续时间短,可完全缓解,部分需行前庭习服训练。但前庭中枢性眩晕症状持续时间长,多伴随共济失调,部分可遗留明显后遗症,需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使其尽快回归社会。这种练习以康复医师为主,其他医护人员为辅,在家属陪同下循序渐进展开:⑴指导患者仰卧位注视天花板,眼睛上下左右的顺序移动、观看,长期坚持直至眩晕症状消失。⑵指导患者手臂伸直,视线由远至近最终停留在手指上,循环重复直至眩晕消失。头部在先睁眼后闭眼、前后左右方向活动,指导患者作为、扎内重复上述动作。⑶指导患者坐位、左右手传球,睁眼和闭眼重复锻炼,适应坐位后站立位练习。⑷指导患者进行先坐位左右转身后站立转身运动练习。⑸指导患者在室内进行睁闭眼行走活动练习。⑹指导患者由上下坡练习进一步转为下蹲和上下台阶练习。

2.5 健康指导

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减少陪护,限制探视,医护人员巡视病房相对集中,操作动作轻柔,避免过多干扰病人。眩晕发作时嘱患者卧床休息、闭目养神、改变头位及体位时动作宜缓慢。告知家属注意日常生活的陪护,避免跌倒及坠床,伴有呕吐的患者注意头侧位休息、避免窒息事件发生,协助患者穿衣、洗漱、大小便、床间移动等。定期进行健康宣教,诊对不同的眩晕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3 结 果

240例患者护理后,痊愈147例(61.25%),显著好转69例(28.75%),好转16例(5.83%),无变化5例(2.08%),明显后遗症2例(0.83%),死亡1例(0.42%)。见表1

表1 眩晕患者护理预后

4 讨 论

在美国,每年因为眩晕主诉进行急诊求治的患者近1000万左右,约占急诊科患者的25%[4]。2006年,江苏省一项基于10岁以上人群的眩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其报道指出,10岁以上人群眩晕症的总体患病率为4.1%,眩晕更是65岁以上人群就诊的主要原因[5]。眩晕病因多种多样,涉及学科众多,各系统疾病均可以此为表现,且同一种疾病症状又相差甚远,因此诊断极为困难,给治疗及护理带来很多不便。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甚至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均可先以孤立性头晕/眩晕起病。而且,后循环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病死率为4%-10%,严重残障率为10.8%-17.7%,无后遗症者占7%-28%[6]。这就要求我们临床医护人员更积极的处理眩晕患者,重视眩晕,重新认识眩晕护理的重要性。本文研究表明,在积极治疗眩晕的同时,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对症状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病史个体化饮食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春节饮食有“三要”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何为清淡饮食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