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2018-11-13 11:01王闻宇金欣邓辉刘亚钱晓明
科教导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人才培养

王闻宇 金欣 邓辉 刘亚 钱晓明

摘 要 中国已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在新工科、中国制造2025、以及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为了符合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本文阐述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构想,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分别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等方面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人才培养

非织造工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国内外公认的朝阳产业。随着近30年的快速发展,天津工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教学科研体系,同时培养组建了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践教研条件。

1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非织造专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2013年6签约的《华盛顿协议》,以及之后的“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还有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关于“新工科”建设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与国际工程教育联盟正式接轨。[1]反映了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新工科建设的提出,是建立在工程教育认证下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础理念上,强调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强调引领行业发展,[2]强调创新性、融合性、学科交叉性等工程教育新理念,是 “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更新。[3]

“工程教育认证”是根本,因此,加快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尽快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是平衡专业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满足了非织造行业对本科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适应整个国家教育工作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4]

2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非织造材料人才培养

2.1 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

非织造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要求设计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核心思想应以产出为导向,以培养方案的设计着手,改变教师教学理念,从“教师教什么”变成“怎么教”,合理培养目标来源于社会需求,毕业要求通过培养目标制定。因此,总体来说,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并重,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我国最早开设非织专业方向的学校,为企业及行业人才市场输送大量的非织造专业技术人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列入纺织学院提高办学质量的主要举措之一。院领导以及校领导高度重视,已经率先组织纺织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已于2017年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在纺织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影响下,也在积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和要求,结合学院多年人才培养的实践和积淀,提出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包括职业素质方面:通过掌握自然科学原理、工程技术基础和非织造工程专业知识,培养应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优良的职业素质的人才。综合能力方面:应拥有突出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方面:应具有较强的政治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社会交往沟通能力,具有敏锐国际视野洞察力,一定的领导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身心素质方面: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兼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2 学生中心

学生中心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资源配置和教学安排应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进行。我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非织造行业国内外整体的高速发展的行业变化,培养非织造行业实际所需的专业人才。根据非织造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采用综合能力培养及专业能力培养的总体框架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形成一套符合非织造不同领域的、不同岗位能力要求的、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整合课程资源,理顺课程关系,合理配置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优化企业和学校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及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在学校培养方案中加大专业教学中机电仪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开设“非织造机电传动控制基础”和“非织造设备”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非织造设备的构成、工作原理、功能及控制技术,具备非织造设备的应用及维护能力。同时按卓越计划要求制定企业培养方案,在企业实习期间,开设相应的企业课程,如“非织造生产过程控制”、“非织造产品质量控制”和“现代非织造企业管理与文化”等,同时增加“工艺上机”、“产品设计上机”等实践课程的课时,并将上述实踐课程在企业开设,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

同时充分挖掘现有实训基地的潜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更新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相关实训设备,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保证机器随时处于良好状态;同时注重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衔接与融通,除了利用已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工作外,继续发展其他区域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同时加强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过程控制与管理制度,为企业考察人才及学校输送人才做到有机结合。

2.3 产出导向

产出导向是根据毕业生核心能力及要求,进行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关注学生接受教育后取得的学习成果,评价教学有效性。其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需求,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工程人才,另一方面是知识结构,即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参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学校特色,提出了本专业学生应学习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好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系统地掌握非织造材料的生产原理与加工技术、产品设计与开发、科学研究及市场开拓的能力。具体表现在:通过自然基础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科学等课程的通识教育的学习,建立扎实的科学基础;通过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该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通过工程实践训练、社会调研、文献检索、产品检测、实验方案设计等培训,使学生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专业相关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开发能力;结合四年不间断的基础英语及专业英语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交流、写作、阅读专业文献的综合能力;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竞赛、项目、科研的活动,使学生可以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提高社会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人才培养标准要求完全覆盖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生的要求,同时应根据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实时有效的、有计划的调整,并具有可持续性和不断改进。与此同时,标准体系应具体包括过程检查和结果评价等相关程序,确保培养标准切实可行,易操作。

2.4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理念是根据现代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要求,关注人才未来发展,监控及跟踪人才培养质量效果,而进行的不断持续改进机制。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质量管理要求为指导文件,开始着手建设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建立工程认证的管理体系及相关文件。本专业培养目标从道德修养、沟通协作、终身学习、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确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达到的成就。毕业要求从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人文修养以及职业能力等方面,规定了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的要求,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具体的坚实的基础。为了引导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学习,根据非织造专业的特点依据可衡量性、导向性、逻辑性的原则,制定该体系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具体思路如下:召开非织造行业会议聆听企业对人才培养要求和国内外人才规格的发展情况的研究;了解现阶段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现阶段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及地区差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以形成新课程体系;设计并制定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培养目标和方案;(2)與培养目标和方案相适应的整个教育体系;(3)确保教育过程顺利开展的管理和评估模式;(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形成一整套新的管理和评估制度,形成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并通过试使用,通过完善和修改,完成最终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任务。

3 结语

工程教育认证对本科高校是基础,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尺子。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加快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打破传统教育的理念,为推进学校及专业可持续发展,发挥行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引领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2] 邵辉等,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与改革思考.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04-107.

[3]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4] 周红坊,朱正伟,李茂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与创新及其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启示——2016年工程教育认证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大学教学,2017(1).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认证人才培养
从本科专业认证浅谈教学秘书工作效能提升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