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8-11-13 11:01刘念黄小华潘珂雷力行成涛匡静
科教导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

刘念 黄小华 潘珂 雷力 行成涛 匡静

摘 要 培养应用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制定合理、完善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的科学体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课程体系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才能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活力,适应社会和卫生事业需要。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

我国医学影像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上海、北京等城市的中等卫生学校相继设立了放射专业班,专业名称定为“放射技士”,截至80年代初,其办学层次一直延续中专学历教育。直至1985年我国才有4所高等医学院校设立了5年制本科及3年制专科影像专业。从本世纪初起,我国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目前各省、市至少都有一所高职高专院校举办3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目前我国的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缺乏,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迫不及待,必须加强影像专业技术专业的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本研究团队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制定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的科学体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活力,以适应社会和卫生事业需要。

1 专业建设与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教育部于2012年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的专业,各大院校均在探索因时适宜的专业建设。本研究团队在专业设置上以社会和医院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专业素养为核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且具有从事放射、超声、核医学、放射治疗等影像技术相关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自我校招收医学影像技术专科以来,培养了一批适应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技能型专业人才,享有良好的声誉,受到基层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同时,于2014年招收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经过到多个大学院校的考察和总结,本专业在教学中针对本科、专科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化安排教学与实践的比重,完善了具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实施“院校一体”,学校教学和教学医院实习相结合的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模式。3年制专科学生,第一年培养岗位人文素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并进行基本技能虚拟实训;第二年培养岗位核心技能,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医学影像技术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专业技能虚拟实训,在教学医院实施真实病例实训;第三年培养岗位综合能力,安排学生在三乙以上合作医院实习,重点学习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最后进行毕业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考核。对于4年制本科学生,完成以上学习的同时,加强医学影像技术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学习,使学生能达到独立操作影像设备、图像后处理、设备维护与保养、图像质量控制与管理、危急值报告的水平。

2 专业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依据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建成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对核心课程实施项目优化教学示范改革,本团队主编或参与编写了10余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程》、《医学影像技术操作指导》等;设计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导向的教学项目,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探索更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构建以“核心能力+岗位拓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以临床实践为引领、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搭建了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基于医学影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实验教学方法,弥补了传统影像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的不足,适应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数字化实验课程的开展,将促进教学改革、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中采取模拟体位与真实体位、模拟检查与真实病例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仿真人体模型、模拟软件、机器实际操作检查,融合教、学、做为一体,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影像检查技术技能。通过多种模态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2014年和2015年我校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在“泰山杯”全国大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中均荣获团体二等奖,同时斩获单项比赛冠军。

3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

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通过构建核心能力与岗位拓展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为主体,拓展放射技术、CT技术、MRI技术、超声技术、放射治疗、核医学六大就业岗位的课程体系,以核心课程建设引导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与临床工作的相关性,从而打造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课程培养方案,利于学生就业及提高上岗考核合格率,顺利服务于工作岗位。

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课程为例,在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3大学习任务中,按照相关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充分融入《放射技师资格考试》、《大型医疗设备上岗证》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核心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改革传统的按人体十系统疾病划分的学科体系课程内容,变革为以头、颈、胸、腹、四肢以及躯干的常见疾病为顺序,按照工作中先了解临床资料、阅读影像资料,做出影像诊断,书写影像报告,进行病理追踪反馈影像诊断结论正确性,开展项目导向教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教学改变先进影像设备的电路原理、结构,后分述不同设备故障维修的学科特点,以真实的影像设备为载体,将教学内容整合为按照X线设备、CT设备、MRI设备、超声设备、核医学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维护及保养方法,常见故障辨别及检测,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增強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

开发新型临床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参与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案例版的编写,以大量的真实病例,聚焦最优化的操作流程及规范,牢树在合理使用低剂量的基础上,做到X线检查剂量的个体化。

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建立理论与实践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考核方式包括平时理论及技能考核、期中、期末考试、实训报告、阶段综合考核、毕业考核等。将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相应学科的实践、实训和考核之中,将医院对实习生满意度的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习环节的考核标准。

4 总结与展望

在教学实践中,序化重组的课程设计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化,增强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以提升专业技能为依托的学习模式,更适合临床工作的实践模式,更贴合实际工作。以项目为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设备等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校课程的实用性和它与临床实践工作的相关性,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临床专业岗位的工作需要。多种考核机制的设立,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实际工作所需人才的差距,督促学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精密、复杂的工程,不仅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也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石,但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实习基地建设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建设。

*通讯作者:黄小华

参考文献

[1] 任津瑶,陈丽霞,葛超,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项目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7.2:101-102.

[2] 刘国浩,杨娜,刘虎,等.应用型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7.7(46):992-994.

[3] 成静,赵晓晔,查干花,等.初步探索合作办学模式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25):239-242.

[4] 蒋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1):117-119.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研究
“2+X”培养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
网络新应用环境下JavaWeb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