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垛》英译本文化传播局限性研究分析

2018-11-14 19:04/
长江丛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麦秸铁凝译者

■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分析

一、前言

为响应党的十九大中提出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本文以铁凝作品《麦秸垛》为例,分析中国文学作品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便更好地宣传中国经典文学作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对《麦秸垛》的英译本进行剖析,指出其译本相对于铁凝原著在文化思想传播方面的缺陷,进而得出我国文学经典在文化传播中的普遍问题。

(二)文本选择

本文以铁凝的《麦秸垛》的英译本为例,研究分析中国红色经典英译本在传达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过程中的局限性。铁凝是当代文坛中知名“女性主义”作家,“铁凝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新时期文学。《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关注着女性的生存问题。而梅丹理是美国著名诗人和汉学家,已参译《当代中文诗歌选》、《台湾前沿诗选》等,且是《麦秸垛》的唯一译者。

(三)研究方法

目前,已有学者从社会人类学、传播学、教育学、历史学等领域展开对红色文化的专题研究和理论思考。其中,传播学与翻译学关系密切,翻译学是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因此,本文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译本进行定性分析和研究,选取译作中的部分材料,揭示经典文化在译成他国语言之后在文化传播和原作思想情感表达上存在的不足。

三、《麦秸垛》英译本分析

(一)地方特色词语翻译的失当

地方文化外译承担着文化比较功能,“是宣传,推广乃至弘扬中国文化并了解、介绍外国文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对特色文化名词翻译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其文化特点又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但以下例子并没有很好地让原文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播。

例1:原文:子笸箩被人们吃得露了底。

译文:People had eaten so many fritters the bottom of the basket was showing.

根据百度百科,“笸箩”是一种用柳条或篾条等编的盛器,帮较浅,多用来盛谷物。而译文中的“basket”在柯林斯双解词典中的意思是“Baskets are made from thin strips of materials such as straw,plastic,or wire woven together.”。因此,会让人产生误解。

例2:原文:陆野明擦好麦子,一簸箕一簸箕地撮到布袋里……

译文:Lu Yeming rubbed the wheat kernels and dumped them by the scoopful into a cloth sack……

“scoopful”的意思是满满的一勺子或者满满的一铲子,而“簸箕”是“dustpan”。这里是地方名词的误解而导致的用词不当,会误导读者。

例3:原文:沈小凤是刚下来不久的新知青……

译文:Shen Xiaofeng was a new school-leaver who had come down not long ago……

在这本译文中,译者将所有的知青都译成了“school-leaver”即:毕业生,应届生。根据中文维基百科: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是中国对知识分子的历史名词——从1950年代起到1977年最后一批参加上山下乡活动的有知识的青年。由此可见,知青并非是简单的毕业生,译者在此应该讲清楚其时代背景,否则不能将中国特色文化和历史很好地传达。

例4:原文:家里和点儿上相比较,沈小凤也愿意待在点儿上。

译文:And comparing her home to the post,Shen Xiaofeng preferred to remain where she was.

这里的译文中出现的“post”很让读者费解。原文中的“点儿上”属于方言,根据文章可以看出,它指的是端村的知青点。而译文并没有将其说清,突然出现的“post”也让读者困惑不解。

(二)小说理解的偏差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全文的理解,全局的把握十分重要,如果会错意,就会曲解原文,转达错误。

例1:原文:他默默烧窑,扎针、放血却在一方有名。

译文:He was taciturn as he tended his kiln,but his skill in acupuncture and bloodletting was well-known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想表达的默默并不是一言不发的意思,而是和后面的有名相对应,表达的是他(老效)的烧窑技术并不如他的扎针放血有名气。译文的“taciturn”是缄默不语的意思,与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不太相符。

例2:原文:“把你那皮鞋给了我,我就让你一回。”

译文:Give me your shoes,and I’ll let you do it one more time.

如果按照译者的翻译“one more time”,会让人以为栓子和老效的媳妇以前有过性关系,而实际上栓子并没有对他媳妇做过什么,这样的翻译与原文情节不符。

例3:原文:她爱哭、爱笑,看到蝎虎子嚷着往别人身上扑。

译文:She loved to laugh and cry: when she saw a gecko she would scream and jump into someone’s arms.

这句话中,作者对于原文的理解有偏差,译者用的冒号表明后面的句子是解释说明“cry”的,而她(沈小凤)并非是看到蝎虎子而哭。这里容易让读者误解。

(三)人物性格把握不准

一部成功的小说必定会有让人印象深刻的鲜明人物个性,人物的刻画也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它能“影响作家的创作过程,创作过程中人物的改变,会导致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改变。”如果译文中不将人物性格充分展现出来,势必会影响读者对原著的好感。

例1:原文:“忙走吧,还愣着干什么?”大芝娘招引着杨青。

译文:” Make it snappy! Don’t just stand here staring! ” Sesame’s Mum motioned to Yang Qing.

《麦秸垛》中的大芝娘是圣母型女性的典范,圣母型的女性具有崇高的母性,她以其光辉的母爱照亮了全世界,她浑身上下充满了爱的伟力。而且在小说中大芝娘无论对待谁都十分关爱,而这里的译文却显得大芝娘在大声责备杨青,对于小说人物性格的塑造造成混乱。

例2:原文:他把电报揉成一团故意丢在屋角,很重地推了门,很轻地跑出屋子。

译文:He crumpled the telegram into a ball and threw it into the corner.He gave the door a hard push,then walked out lightly.

这是在陆野明领会到杨青给他的暗示说他不回去时的反应,他喜欢杨青,想和她呆一块儿,所以当他知道她不回去时心里应该是很开心的,而“故意”则表示他想暗示杨青他也不回去。译者在这个句子中却并没有将“故意”这个巧妙的词翻译出来,不能很好地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四)不忠实于原文

英国著名翻译家泰特勒曾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由此,作为译文,应该尽可能准确地译出原文中有的含义,不能随意增减或改变,否则就不能让读者读到完整的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导致文化传播接受性不高。

例1:原文:沈小凤个子挺矮,皮肤细白……

译文:Shen Xiaofeng was short in build,with fine pale skin……

对于沈小凤的这段描写,译者将她“皮肤细白”使用了“pale”。据柯林斯双解词典,“If someone looks pale,their face looks a lighter colour than usual,usually because they are ill,frighten,or shocked.”小说并没有提及沈小凤生病,相反沈小凤一直是活泼开朗的女知青,这里的译法与原文相悖。

例2:原文:得用水淘,起码淘两遍,晾成半干再磨。

译文:You have to rinse it at least twice,then spread it in the sun till it is mostly dry before you mill it.

这句话描写的是沈小凤在教陆野明怎么做饭,原文用的是准确的词“半干”,可将其译作“damp-dry”,而译者却将它模糊了用了“mostly dry”,在传达原文意思上很模糊。

例3:原文:看见陆野明和沈小凤,她远远地站住脚。

译文:Seeing Lu Yeming and Shen Xiaofeng,she stopped short.

译者在这一句中漏译了“远远地”,只说明了是“立即停住”。而“远远地”体现了杨青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和别人在一起时的伤心落寞,以及隐忍的性格特点。译者的漏译不能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四、结语及成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美国诗人和汉学家梅丹理在《麦秸垛》译作中部分翻译确实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包括淡化特色文化,删减改动原文,错误塑造人物性格等,致使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出现障碍或者误解小说所要表达的意义,甚至会丧失对中国特色小说的兴趣。导致这些的主要原因在于作者与译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差异,译者难以设身处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和特色文化,而这些不足在中国特色文化传播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缺陷,导致中国文化不能很好地“走出去”。因此,要想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在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有待提升。

[1]魏本权.新文化史与中国红色文化研究[J].红色文化学刊,2017(1).

[2]杨娟.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翻译原则[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3]刘金龙.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的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原则[J].池州学院学报,2017(1).

[4]赵怀仁.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J].大理师专学报,2000(2).

[5]陈敏.从《麦秸垛》和《棉花垛》看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

[6]Tytler A.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猜你喜欢
麦秸铁凝译者
铁凝三谢张守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声姥姥
孙犁与黄豆
踩麦秸
英文摘要
麦秸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温暖的麦秸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