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邱胜 向颖羿
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西密歇根学院正式成立,掀开国际合作办学又一新篇章。图为贵州财经大学西密歇根学院学生和外教合影。(贵州财经大学供图)
鸟瞰花溪大学城,沿着栋青路、思雅路和花燕路构成的“Y”字型通道,一排排色彩鲜明、风格各异的校舍鳞次栉比。
在花燕路右侧,贵州财经大学校门宽阔大气,往里走,在学校的展示栏上清晰记载着学校发展历程:
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2017年,西密歇根学院正式成立,掀开国际合作办学又一新篇章;今年5月,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博士2个授权点……
学科建设为学校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学科队伍。
和贵州财经大学一样,贵州师范大学也是最早搬入花溪大学城的高校之一,它见证着大学城发展的同时,自身人才培育、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也取得突破。
短短5年,花溪大学城各高校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已初具规模。
截至目前,已先期入驻花溪大学城的9所省属高校,涵盖了理、工、农、医、文、经、管、教育、历史等9大学科门类。花溪大学城已拥有3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培养项目,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
以熊康宁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贵州师大科研团队是典型。团队以花江大峡谷作为研究示范区,经过20年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积累,花江大峡谷初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一套适宜喀斯特环境特征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花江模式”,为国家开设石漠化治理工程专项提供了科技支撑。
学生创业团队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在贵州师范大学,有一个叫“绿云团队”的学生团队频频获创新创业奖,在校内外小有名气。他们获奖的法宝就是“双导师制”。
贵州佰仕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易永祥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绿云团队”的企业导师。
“作为企业经营者,我首先考虑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易永祥说,“所以,我主要从项目的财务指标、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指导。”
在贵州师范大学,像易永祥这样的校外导师并非个案,还有40多位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被邀请到学校创新创业导师库,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双创型人才。
紧邻栋青路的贵州医科大学妙手丹心铸良医,累计培养了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专门人才7万余名,为守护贵州各族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高校聚集、人才集中,面对智力和科技优势,花溪大学城加快推进校地合作,深化开放办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培育了一批实用型人才。
2014年初,贵安新区管委会与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成立“贵安新区IT人才培训基地”“贵安新区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基地”等培训基地,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共培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截至目前,贵安新区与入驻的各高校全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教师及科技人员挂职锻炼以及联合办学等方面,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联盟。
链接:熊康宁:大学城初步实现集约化办学
城以才兴,业以才立。
目前,入驻花溪大学城的高校已初步实现图书、电子网络、实验室、公共教学、互聘师资等资源共享的集约化办学模式。
随着各高校间建立科研合作、学分互认等机制,贵州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将进一步有效整合,成为贵州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区、高科技研发的新平台,展示贵州教育、文化、科技发展的靓丽窗口。
当前,贵州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对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花溪大学城承载着贵州“人才强省”梦想,这座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大学城,正在贵安新区崛起。对我而言,取得的成绩已属过去,今后,我将和我的团队继续在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石漠化治理理论、技术以及石漠化治理科学模式和工程模式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为国家开展石漠化治理工程专项科研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熊康宁系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大门外,8个大字引人注目。
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贵州师范大学国家科技园旨在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政产学研有机结合等。目前,科技园除协助学校科研团队完成FAST脉冲星搜寻超算平台的建设,还建成3个国家级平台基地、7个省级平台基地。
“科技园主办或承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培训讲座、沙龙和项目路演已经有40余场,参加人数达6000余人(次),为贵州师范大学播下了‘双创’种子。”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创业导师陈辉林说。
“这几位成功的创业者的项目就是从科技园孵化出来的。”陈辉林指着创业明星墙介绍,学校2013级法学院学生徐仕豪的“闪电树懒”定制巴士就是个典型案例。
“我们在车企和乘客之间搭建平台,由车企提供正规营运巴士,乘客在‘闪电树懒’微信号里面预约座位,然后在距离最近的上车点乘车,免去去客运站坐车的一系列麻烦。”徐仕豪说。
经过近一年的运营,“闪电树懒”已开通包括毕节、遵义、铜仁等在内的54条全省各县市线路,共发出大巴车759班,运送学生超过3万人次。
在徐仕豪看来,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学校所在的花溪大学城,这里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还出台系列政策扶持大数据企业,这些都让他更加坚定发展的信心。
作为贵安新区“双创”主战场,花溪大学城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政策措施,组建完成贵安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面向大众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注册登记、政策兑现等创业服务,与贵州银行合作成立了贵安创客银行,面向创业者提供“双创贷”产品。
截至目前,大学城区域已建成18家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孵化基地等“双创”孵化平台,聘请创业导师351位,入驻创业企业269家,创业团队161家。
花溪大学城围绕大数据、大健康、“互联网+”及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等领域,着力培育电子商务、旅游休闲、医疗研发、教育科研、文化创意五大特色产业,发展体现大学城、知识城、科学城、创新城等“脑经济”,发挥“智核”的引领性。
总占地面积1400亩、总建筑面积达196万平方米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已成功引进韩国现代汽车、百度、阿里云、空中网、中手游等100余家全球知名企业入驻。
与此同时,花溪大学城出台“支持大数据应用与创新十条”(以下简称“大数据十条”)政策措施,打造西部数据外包服务基地和数字经济双创引领区,吸引了众多创新型企业入驻园区。
今年数博会期间,贵州信鸽科技有限公司与贵安新区正式签约,落户贵安数字经济产业园。
“花溪大学城‘大数据十条’的颁布,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支持,尤其是公司入驻园区以来,在融资、运营、创新支持、市场培育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优惠与补贴,让我们能够安下心来搞研发。”信鸽科技总经理韦嵬说。
未来,大学城将以校地合作项目为载体,推动人科教深度融合,实现校区、城区、园区、社区四位一体发展,攻克“高校假期冷资源”变“共享开放热经济”难题,打造成全省领先的自主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
链接:王欢喜:“双创”服务解决创业难
上大学时,我发现学校、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所总是不分昼夜地开着灯,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当时我想:能不能把这些受人为控制的日光灯改成感应灯,当空无一人时,就自动熄灭。想法有了,可缺乏门路。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我的老师夏换博士,他成为我的创业导师,给予我鼓励和指导。
创业不容易,当我为研发资金、技术研发等问题苦恼时,花溪大学城管委会创新创业科负责人魏艳找到我说:“大学城双创园能解决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你把你的产品做一次成果展示,各项指标达到后就可以得到资金和研发上的帮助。”
在大学城双创园的帮助下,我创立的贵州尧米科技有限公司迅速成长,第一年实现盈利85.2万元。
现在,公司产品已经拓展到绿色办公照明系统、公共场所绿色照明解决方案、中小企业绿色ERP解决方案、物联网数据采集交互终端等,远销深圳、上海等地。
(王欢喜系贵州尧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背靠松柏山水库,被思丫河、翁岗河、金牛湖水体环绕,拥有优越的生态地理环境,花溪大学城是位于贵安新区东部的一片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园区洁净的生态绿洲。
“自园区建设以来,我们就一直坚持‘人才高地、科创基地、生态园地’的发展定位。”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管委会副主任钱志宽说,“其中,生态园地的建设,是大学城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大学城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大学城于2011年起实施“一区(松柏山水源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工程)、一景(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提升工程)、两河(思丫河、翁岗河)、两园(金牛湖公园、弘文公园)、多山头”工程建设。
大学城西面的松柏山水库是一级水源保护区。钱志宽告诉记者,大学城计划将松柏山公园打造成松柏山生态涵养区,兼具保护水源与生态旅游建设两个作用。“目前划定约23平方公里的水源生态涵养区,以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
在“两河”建设中涉及一些原始村寨,大学城将其中大部分迁出,将一些较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留下。并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外建设健康步道,打造生态康养大环境。在保护“两河两园”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将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保护并传承下去。
一边是加强环境绿化,一边是零容忍拒绝污染。
为保护思丫河避免受到水质污染,大学城在“两河”两岸进行截污干管建设。南部截污干管已于2012年建设完成,目前大学城南、北片区污水全部通过南部截污干管输送到花溪南部污水厂进行处理。北部截污干管工程正在建设中,全长为12.8公里,建成后将收集大学城北部片区污水至花溪南部污水处理厂。
同时,大学城实施“河长制”,明确了思丫河总河长、副河长和段长,开展了清河行动,建立河道巡查长效机制。为确保大学城各高校排污管网污水流量数据精准、可靠,大学城加强对污水流量的精准化、精细化管理。在南部截污干管付家桥处安装一台DN600污水电磁流量计,利用数据平台对污水流量进行远程监控并每天与南部污水处理厂进行数据对接,精确地掌握大学城污水实时流量。
“我们坚决杜绝高污染的企业入驻大学城,这是我们的一条红线!”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管委会经济发展部部长李悲鸿说,“在为大学城引进企业时,对有可能产生污染、能耗过高的企业,大学城都坚决拒之门外,我们一定要守住生态底线,绝不能先污染再治理。”
花溪大学城城市管理部部长王源说,下一步,花溪大学城将围绕“一区一景”“两河两园”“多山头”制定更详细的生态环境建设行动工作计划,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
链接:周兴仙:大学城是我的第二故乡
入住花溪大学城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听师兄师姐说,四五年前,这里到处在施工,道路是黄泥路,交通不便,商店也少。如今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现在,大学城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道路宽阔,公交车也不挤了,到客车站、火车站、机场等地还有直达班车。随着大学城人口越来越多,商店增多了,购物很方便,各项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虽然身处大学校园,但行走在大学城的大街小巷,不论公共卫生,还是城市管理、绿化,都给人一种现代化都市的感觉。花溪大学城远离闹市、环境幽静,所到之处,风景如画。这里聚集的9所高校,每一所校园的建筑都各具特色,走进校园就好像走进公园一样。各高校间没有围墙,站在高处俯瞰大学城,连通各校园之间的道路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常常捧着一本书在绿荫下静读,也常约同学好友到夜郎谷及周边风景区散步。
身在大学城,学得安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游得开心,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周兴仙系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
花溪大学城一角。(花溪大学城管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