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18-11-15 09:33鲁源安汤健
当代贵州 2018年46期
关键词:中华贵州大赛

文_鲁源安 汤健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践行“学鲁班精神,做大国工匠”的育人理念,不断探索形成具有贵州职教特色的“13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立足贵州、辐射西南、服务建设行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并践行“学鲁班精神,做大国工匠”的育人理念,深耕建设行业,服务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先后获得“国家建筑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不断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学院形成具有贵州职教特色的“13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以“一个综合素质学分制改革”为主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

建立实施综合素质学分制,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按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学院深入研究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确立了“学鲁班精神,做大国工匠”育人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教育教学工作整体规划,主要通过课程教学、素质提升、顶岗实践三个维度构建课程模块,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构建学分工作“三级网络”,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每一环节工作落实到位。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大学语文等必修课程中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点,在形势与政策、党团课中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必设专题,增加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数量,并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MOOC课程。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养》等教材,组建由校内外国学专家、专业教师组成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邀请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三个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系列”为载体,形成丰富多彩的育人氛围。图为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技能文化艺术节闭幕晚会。(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建筑设计学院张肃大师工作室和王万廷大师工作室,两位大师分别是陶艺及木作工艺方面的资深专家,通过大师工作室的建设,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陶艺、木作技术。南方画院院长徐明、贵州画院院长陈争两位大家分别在学院成立个人大师工作室,培养学生鉴赏及创作国画能力。建设中的鲁班建筑文化馆,营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场所。

以“三个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载体,形成丰富多彩的育人氛围

开展“书香建院”系列活动。开展了“一封家书传真情”、爱心图书漂流、墨香书吧装饰设计大赛、“读艺三余”、“寻找最美朗读者”、书法大赛、“道德讲堂”、“贵州乡贤小传征文大赛”、“脱贫攻坚,幸福家园”摄影大赛、“喜迎十九大·贵州大学生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网络(手机)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技能建院”系列活动。开展了社团嘉年华、全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全省高校学生足球联赛、图案设计“涂呀”展销会、建筑技能大赛、建筑测量大赛、“科云杯”全国职业院校财会职业能力大赛(高职组)全国网络选拔大赛等活动。在2017年第六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中,学院选手在普通院校组《徒手广场健身操——绿旋风项目》中荣获“特等奖”、在普通院校组《校园健身操项目》中荣获“二等奖”。教师杨颖、杨芬、任萍萍组成的教学团队,以题为《悟和声之美,育鉴赏之能——合唱赏析》的教学内容获省赛一等奖,并代表贵州省参赛,获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开展“歌声建院”系列活动。开展了“校园十佳歌手”、“班歌比赛”、街舞大赛、“高雅艺术进校园”、“多彩校园·闪亮青春”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月、大学生艺术展演、民谣乐队进校园、“关注党的十九大,校园网红在行动”网络展播比赛等活动。教师敖正燚代表省委教育工委在“唱响新时代 放歌新未来”歌唱大赛决赛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以“五个育人工程”为抓手,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弘扬时代价值

以军旅文化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工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打造校园军旅文化,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学院自2017年开始,将学院退伍复学的大学生士兵组建成立“学院武装部预备役应急分队”“国旗护卫队”,修建大学生“国防教育素质训练营”开展常规军事训练,积极参与服务学院各种大型活动。2018年,在清镇市武装部的支持下,打造一支80余名由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优秀学生干部组成的军训教官队伍,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颁发的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承训资质证书,并承担学院4000余名新生军训任务,全面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以“双育人”基地为平台的实践育人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连续十余年坚持“道德讲堂”一周一讲,实现学生全覆盖。对接对口帮扶的贫困县、乡、村和农户,建立贵州省励志助学中心、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贵定县盘江镇音寨村、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罗甸县龙坪镇大关村等一批“双育人”社会实践基地。学院师生共同关注贫困学子成长成才,将助学进行到底。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文化育人工程。主要依托社团建设,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将人文类、兴趣类、科技类社团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为社团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定期指导培训,做好专项活动指导,提高社团建设水平和文化品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技艺融入社团文化中。在播音社中开通专栏,对历史上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知识进行传播。

以志愿者活动为抓手的爱心育人工程。将志愿者文化作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发挥志愿者组织的带动作用。自2014年起,志愿者团队先后走到罗甸、荔波等地,调查了解当地民情民风、文化现状,发起“关爱留守儿童”“关爱下一代”等活动,让志愿者文化在广大学生中传递青春正能量。2018年6月,蒋泽南同学荣获“贵州省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以国际交流为依托的多元文化育人工程。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助力中外文化交流。借助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契机,学院连续两年承办了SEAMEO-职业教育文化姊妹项目,累计接待来自东盟十国52所学校的外宾120人。为了让交流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贵州的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学院的文化交流项目专门设计了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和民族特色体验课程。在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香港、台湾的师生访问交流项目中,向交流师生们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民乐、书法、剪纸艺术、茶艺、武术、陶艺的魅力,充分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学院将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中华贵州大赛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贵州古驿道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